据媒体报道,多地开设了“办不成事”窗口,专办其他窗口“办不了”“不给办”“不好办”的事。相比原来一些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局面,“办不成事”窗口专办事,值得点赞。(湖南日报 5月7日)
所谓“办不成事”,指的是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受理、成功审批,或群众多次来大厅未能解决问题等有关情况。近期,在北京、山西运城、辽宁丹东等多地的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里,陆续出现了类似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是办事机构针对群众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所开辟的专门处理渠道。
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权力和责任下放到基层,业务流程“瘦”了,效率高了,群众满意度也升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单位表面上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门好进、脸好看”,但还是“事难办”,将过去的“管卡压”变成了现在的“推绕拖”。群众在办事过程中,或多或少还是会遇到“难办之事”,比如工作人员办事不热情、不主动,所办之事久拖不决;或工作人员以材料不全等理由故意刁难;或推诿、扯皮不予办理,也不解释原因等等。不难发现,推出“办不成事”窗口,不仅可以为群众增添办事通道和反映渠道,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也可以将极个别无理取闹的办事群众,疏导到这一窗口来做思想工作,不影响其他窗口为群众办事。这一创新之举,体现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回应,是一种“刀刃向内”、倒逼问题解决的做法,也充分彰显了为民情怀,值得肯定。
毋庸置疑,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是群众和企业的期望,也是形势的需要。在笔者看来,一个理想的“办不成事”窗口还应该是“反映窗口”“收集窗口”“办事窗口”“监督窗口”的叠加。一方面,“办不成事”窗口,是对政务服务的检验窗口。对于“办不成的事”,各政府服务部门不能止于设立窗口,更要主动成立专班,认真分析问题成因,尽快找到解决方法,针对疑难问题“帮到底”,切实为老百姓“办成事”。另一方面,“办不成事”窗口不能只发挥针对个案的“办事”功能或仅仅满足于办成事,还应该当做一种调研和反思窗口,把遇到的各种疑事难事分门别类,搞清楚每件事遭阻的原因是什么,疏通制度性的办事渠道,从根本上实现“办好事、事好办”。当然“办不成事”绝不是特权窗口,并非所有“卡住”的事情都可以解决,因为有些事本就是不能办的事。能办的事坚决办成,不该办的事坚决不办。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立,拉近的是民心,彰显的是为民情怀。要切实用好这一窗口,畅通末梢神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办不成事”窗口真正成为便民“直通车”。(桂东县纪委县监委 谭智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