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住建部下发通报要求多地整改“景观亮化工程”过度化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其中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榆中投入6200万元建城门的事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悉,榆中县在间距不到500米的两个地方建设了两座高28米、宽145米的秦汉仿古城门,以及一座大型雕塑和两个远离居住区的景观广场,共投入资金6200万元,平均造价高达3425元/平方米。两座城门高大雄伟,赚足了过往行人“眼球”,可谓赚足了“面子”。但是,榆中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却没有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改善,而是举债在城市出入口“造景”“造门”、搞“形象工程”,对比之下,“里子”尽失。
与榆中县“城门”一同被通报的还有陕西省韩城市的“龙门”。韩城市在西禹高速韩城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建设中,刻意追求“鲤鱼跃龙门”的形象效果,建设超大体量的假山跌瀑、人造水系及亮化工程,总投资达1.9亿元,其中,无实用功能的假山造价高达2000元/平方米。该项目景观工程不仅照搬照抄南方地区造景手法,与北方城市地理环境和整体风貌极不协调,而且脱离地方实际,盲目造景、投资过大、造价过高,同样被广大群众诟病为“面子工程”。
近年来,这类脱离实际、盲目兴建景观亮化设施,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城镇建设中多有发现。本该用来“雪中送炭”的资金却用来“装点门面”,其结果自然是严重浪费了国家和集体财产,增加了群众的负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原本,贫困县上奢侈大项目,首先要考虑是不是群众“刚需”,事前应该充分听民意、知民需,而不是只顾促政绩而急功近利讲排场、图面子。实际上,这样的 “面子工程”由个别领导干部违背群众意愿、不顾当地实际拍板,却要由当地全体民众“买单”。这些干部没有经过细致的调研和了解,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实际,只一味地搞“亮点”“面子工程”,结果只能是既丢了“里子”又丢了“面子”。
可以说,这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折射出当前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歪曲:热衷于搞急功近利、为个人捞取政治资本的“花架子”,来博取“面子”,却忽视了要真抓实干、切实改善民生,扎扎实实修炼好“里子”。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歪曲政绩观,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问题。
前事昭昭,足为明戒。领导干部应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古训,时刻把人民所需记在心里,群众的“里子”比所谓“面子”更重要。惠民生才能得民心,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形象工程就好比是“打肿脸充胖子”,终究只会光彩一时,只有群众给了好口碑、符合群众愿景的造福工程才能留芳一世。
有道是,“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领导干部既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制定政策措施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决不能罔顾现实情况,做“拍脑袋”决策;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设身处地多为群众着想,俯下身子去“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多做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和收获幸福的“里子”。
同时,还要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从根本上让那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胎死腹中,让好大喜功、重“显绩”轻“潜绩”的领导干部没有“市场”。(道县纪委监委 阳诗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