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重庆日报》刊发的重庆市黔江区原区委书记杨宏伟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披露:杨宏伟主政黔江期间,下午4点之后不要找他汇报工作,原因竟是“打篮球去了”。文章还指出,杨宏伟大搞“篮球小圈子”文化,其“陪球”成员在提拔任用上频频得到关照,严重影响了当地政治生态。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一些藏匿在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红酒圈”“雪茄圈”“兰花圈”“茶友圈”等五花八门的“小圈子”浮出水面。从查处的案例来看,伴随领导干部野蛮生长的各类“圈子”一开始往往披着亲朋故旧、兴趣相投的外衣,有些看似还比较高端文雅,但很多最终异化为“利益联盟体”,成为藏污纳垢、幕后交易之所。究其根本,围绕领导干部滋生蔓延的各类“圈子”只是“幌子”,实质上都摆脱不了对权力的围猎和谄媚,背后隐藏的是利益追逐和交易勾兑。“圈子”文化对党风政风的侵蚀,值得警惕。
应该看到,领导干部既是普通人,也不是普通人,不普通的地方就在于手中握有一定的公权力。正是由于手握权力,领导干部难免面临纷繁诱惑和各种“圈子”的侵袭。“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社会上曾流传这么一句话: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正是说明领导干部的“爱好”和“圈子”往往容易成为软肋,被别有用心者钻营。近年来,被各种“爱好”拉下水领导干部的不在少数,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喜欢玉石,长期混迹于“玉石圈”,各种稀有玉石就成了“围猎者”们的敲门砖;贵州省原副省长王晓光痴迷兰花,一盆盆名贵兰花就被行“雅贿”者送到他的案头。玩物丧志,利令智昏,最终必然落得个“玉石俱焚”、“人花两败”的下场。前车之鉴,殷鉴不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全党,“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总书记的话不可谓不深刻。“圈子文化”污染政治生态、侵蚀干部作风、破坏干事氛围,必须坚决抵制,彻底铲除其滋生土壤。
抵制“圈子”文化,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加强党性修养。只有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才能保持定力、抵御“圈子”诱惑,锻造“万物不能催”的“金刚不坏之身”。要加强权力制约。一方面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让寻租者无租可寻,用权者谨小慎微,挤压“圈子”文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持续深化党内监督、人民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自我约束。领导干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远离不健康的“圈子”。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就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领导干部的腐败往往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万寻”,作风问题亦如逆水行舟,只有从一开始就保持定力,严以律己,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领导干部才能自觉摒弃低级趣味和庸俗品位,不致在“圈子”中沦陷失足、蜕化变质,党内政治生态也就能更加清正清明。(望城区政府办 熊闻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