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到现在,益阳安化县清塘铺镇龙坳村的村民吴石林,已在义务维权的道路上坚持了32年。 因一次契机,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吴石林走上了维权的道路,为此,家境困难的他边收废品边学法律。32年间,他自掏腰包帮助不少农户讨回了公道,也因此获得“全国农村保护消费者十佳志愿者”和“全国首届网络3·15维权十大新闻人物”等称号。 近日,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获悉,吴石林经过公示,确认入选“2017年度最美消费维权人物”。“有没有这个奖,对我来说都一样,我只希望能更好地推动消费维权事业。”得知自己获奖后,吴石林说。 一边收废品,一边学法律 吴石林今年57岁,在采访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农民都不容易”。这句朴实的话,是他坚持义务维权最朴实的原动力。 今年元宵节,吴石林甚至接到来自广东的威胁电话,电话那头放言,要他少管闲事。“这种威胁电话我接过很多,都不怕了。”吴石林说,自己所做的只是用法律的武器为农民讨一个公道。 从1986年开始,吴石林走上义务维权的道路。“那时没有维权的说法,就是打抱不平而已。”吴石林说,作为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家庭条件也不好,平时靠收废品谋生。一次,有商贩找他收购高端酒的空酒瓶,后来他才知道,这些空酒瓶是不法分子用来勾兑假酒的。“假酒流入市场,人喝了要生病。”吴石林说,这坚定了他义务维权的决心。于是,他一边卖废品一边维权,还学起了法律知识。 吴石林曾帮助过一对家庭贫困的夫妻。由于贫困,这家人只能烧柴火,但柴火熏眼,妻子的眼睛被熏坏了,结果医院开的鱼肝油已过期3年,导致妻子上吐下泻。在吴石林的帮助下,这对夫妻讨回了1200元左右的赔偿。虽不是大钱,吴石林却印象很深,“看到那对夫妻时,我觉得特别心酸,这种感受现在还记得。”吴石林说。 花自己的钱,为别人维权 收了3年废品后,吴石林开了一家小店。小店赚得不高,但吴石林依然每年自掏腰包帮人维权。“现在每年花2万元左右,相当于年收入的一半。”吴石林说,有次,一个农户在湖北买了辆农用车,结果质量不合格,吴石林便帮助农户跨省维权。他来到湖北,找农用车公司的经理投诉,用法律维权,总算帮农户讨回公道。两天的车费、住宿、吃饭完全自费。 近两年来,吴石林共收到咨询投诉信件、短信、微信2600多件次,还有来自安徽、河南的农村消费者。有时,他们为了讨一个说法,千里迢迢赶来请求援助。对来信、来电,吴石林都一一回复。对经济困难又远道来访的贫困农民,吴石林还资助他们路费。“他是个见义勇为的人,我和他共事多年,知道他为维权事业做了很大贡献。”和吴石林一起从事10多年义务维权的志愿者说。 不过,吴石林觉得只是尽自己所能地帮别人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趣,有人在钓鱼、打牌中获得快乐,我通过帮别人解决问题获得快乐,都是一样的。”吴石林说,丝毫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了不起,“我会一直做下去,没有退休。” 现状 发展维权志愿者600多人 经湖南省消费者委员会同意,吴石林成立了湖南省农村3·15志愿者基层维权联络站,创办了湖南省第一家农村3·15消费维权网站。当前,由于网购日益流行,给吴石林出了一道难题。 吴石林说,平台维权和私下交易是现在维权的难点。如今微商发达,和线下同样的产品,有时线上价格反而高,质量还没保障。
为此,吴石林在清塘镇设立22个村级3·15维权站,聘请当地文化素质较高、有威信的热心人担任站长。同时,还在全国6个省15个县发展3·15志愿者600多人,其中有各省维权名人、见义勇为英雄、法律工作者等。有了大家的帮忙,便多了解决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