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湖南民生在线,湖南民生频道,民生频道,湖南民生新闻网,民生新闻网,民生湖南在线,民生湖南网,湖南民生网

当前位置: > 联 动 >

梁晓文:人生的积淀是经历与反思

时间:2016-01-01 09:18来源:京津冀文化网 责任编辑:刘红艳
  散文、小说、诗歌、新闻等各类体裁均有涉猎;
文学作品连续3年获得天津市文化杯大奖,新闻作品先后获得天津市好新闻奖、全国工人报好新闻奖和全国五一新闻奖;
出版了《耒水之恋》《滨海隽语》《晓文晓语》等3部作品集……
  这位笔耕不缀的青年作家、天津职工艺术家叫梁晓文,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湖南,喝着耒水长大,他的作品除了与耒水紧密相连的亲情和乡情,更多的,是关于对生活的哲思。
 
    江楠:对于文学最初的喜爱是在什么时候?受哪些人的影响比较大?
    晓文:我打小就喜欢看有字的东西,虽然那时在农村,条件相当有限:小人书、做引火用的书页报纸,还有喜联、春联。只是当时还不知道这与文学创作有什么关联。打初中起,自己的作文总得到老师的肯定并公开宣读,就有一种成就感。真正创作应该是在大学期间,受流行歌词的影响。听了黄莺莺演唱的《雪在烧》、苏芮的《沙之船》、《阳光照不到角落》等等,自己就试着在日记本里涂抹。直到有一天写出了一篇《我与冬天》,突然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变化。
  大学期间,特别喜欢席慕蓉、沈从文、戴望舒的作品。记得有一次书店里卖徐志摩的散文精装本,价格不菲,我徘徊再三,没有勇气买。回来后还不甘心,正好有同学要去书店,我让他替我垫钱买了回来。
  江楠:你最喜欢的作家、作品是什么?在你的文学之路上,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晓文:我读得最多的还是外国的作品,现在开始回归读中国的文言文古典。泰戈尔、纪伯伦、茨威格、房龙是我喜欢的作家。同样是短文,泰戈尔的文字华丽得让人绝望,纪伯伦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房龙《宽容》、《圣经故事》,还有古希腊神话传说,等等,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从茨威格、房龙的作品中,我学会了怎样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历史中而不露痕迹。从圣经、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我发现了许多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绝妙题材和精美创意。所以,爱上文学,是受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师的指引,是经过了广泛阅读并潜心揣摩大师创作的心迹,而逐渐迷上了创作。
  我一直想象着有这样一个人在听我倾诉、与我对话,充当第一读者、第一听众、第一评论人:有可能是现实中的某个具体的人,也可能就是我自己――这个想象中的人,一直激励着我直到今天仍然笔耕不辍。
     江楠:文学和人生的积淀从哪儿来,有没有不同寻常的地方?
  晓文:文学的积淀是阅读与感悟,人生的积淀则是经历与反思。凡为文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我想,不同的感悟与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就沉淀出文章不同的风格来。在我认为,人的悟性或者天资,是决定性的因素。这种悟性,在于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随之而来思考能力,从而让做出的文章有常人所想不到的感悟。为文若无言外之意,便味同嚼蜡。
  要说不同寻常,我想应该在于发现培养自己的爱好并且执著地坚持自己的爱好。因为,我一直是把工作与生活严格分开的,所以,从事自己的爱好我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与凌晨。
  江楠:所学专业对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
  晓文:我学的是哲学专业。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我应该是个实践者的角色:不但喜欢文学,而且爱钻研历史,也因此对房龙的作品大加推崇,其《圣经故事》、《人类的故事》等等,就是文史哲的结晶。记得我的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谈的魏晋玄学。众所周知,那个时期的玄学,大多都是通过文学这个载体表现出来并传承下来的。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是通过谈论《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和事,来驳斥“清谈误国”的论调。中国许多古典哲学名著,首先就是优秀的文学经典,像《老子》、《庄子》、《列子》,甚至《孙子兵法》等等,行文流畅,用辞讲究。没有很好的古文学功底,肯定是无法领会其精髓。我有幸因为学哲学而更加喜欢上文学、历史,得益于艺术互通、触类旁通,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新作《晓文晓语》面世,这也是文史哲不分家的一个佐证吧。
  江楠:从写作上来看,适合您驾驭的题材有什么?怎么看待文字的魅力与作品当中的思想含量?
  晓文:我最爱写散文,以及散文诗、哲理小文。写散文主要是带着感情去写,如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所以,作者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情的人。散文诗和哲理小文,则是对这种感情的再提炼、再升华,更加突出的是思想含量。
  前面说过:为文若无言外之意,便味同嚼蜡。也有人评价:诗歌,是现实中的意外。这些“言外之意”或者“意外”,其实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思想与体会。它们与文字的华美没有必然联系。往往是,越是有思想的文字,越是自然的、朴素无华的――是思想让文字在洗却铅华之后,焕发出新的魅力。
  江楠:您的作品中渗透着浓浓的乡情,您喜欢的是自然亲情意义上的故乡,还是浸透着文化的故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故乡还是心中的故乡么?有没有对故乡的忧患?
  晓文:海德格尔说,一切诗人都是怀乡的。我想,一切游子也都是怀乡的,只是表达怀乡的方式方法不同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喜欢自然亲情意义上的故乡。
  但当怀乡的愁绪经过提炼化成了文字,当故乡滑进了记忆的深渊里,我的心中也就多了一个浸透着文化的故乡。这个故乡会促使你去珍惜同在异乡的同乡人,去坚守故乡的民风民俗尤其是饮食习惯,去挖掘寻找自己与故土之间必然的关联,因此你可能会发现故乡有居多的不如意,但你从心底里已经愈发离不开故乡了。
  于我自己来讲,我得益于自己离开故土湖南、长年漂泊在外的经历。这些经历让我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并且在感情上更加留恋故乡。同时,也让我逐渐把他乡过成了“第二故乡”、“第三故乡”···这些新的发现,也直接促成了我崇尚郦道元、徐霞客这样的游历者。我跟随他们的游记,到处“游览观光”,让更多的地方都与故乡一样,有似曾相识、久别重逢的狂喜。
  江楠:《耒水之恋》《滨海隽语·梁晓文作品》《晓文晓语》这三部作品产生在您不同的人生阶段,请您谈谈这三部散文集的内容特点。
  晓文:这3部作品都是在2005年后发表的。有意思的是,3部作品正好印证了自己工作上的3个不同时期。《耒水之恋》作为处女作,发表在开发区保税区工会联合会时期;《滨海隽语·梁晓文作品》发表在滨海新区工会时期;《晓文晓语》发表在滨海新区总工会时期,我认为是自己的代表作。前两部是以乡情为主题,《晓文晓语》则代表40年的人生与阅历的积淀。
  江楠:这三部书的封面全部是白底的简单图案,这种素净简约的风格影射着您的什么性格特征?
  晓文:首先要惊诧于你非凡的洞察力,一般人不会注意的。素净简约的风格就是我的追求,正如越是有思想的文字,越是自然的、朴素无华的;也正如我坚持我的爱好的初衷,纯粹是自娱自乐,没想过非得有所成就。天津的一位大书法家送我的字,就是“见素抱朴”。
  江楠:“耒水”是您家乡河流的名字,还是您在文学作品中为家乡的河流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进而成为您乡情散文中的文化符号?
  晓文:“耒水”是我的母亲河,这条河,发自南岭,作为第一大支流汇入湘江,经洞庭湖接通长江,自吴淞口注入东海。我身边的许多人、文学圈许多的朋友,都是通过我的文章,知道了耒水,知道了耒阳,知道了“耒(lěi)”的发音。
  “耒水”也许已成为我的乡情散文中一枚重要的文化符号,融入到我的创作生命里。我在《一河耒水满河诗》中写道:“从此,一条注入了感情的河,就流淌在我的心里。我内心的河,她是无声的,作不事张扬的流动。她面对压抑,就像受到挤压的大坝,必须泄洪;而面对新奇,又能如河流般接纳兼容,触类旁通。她同样孕育出山青水秀的环境,也能让浸润在其中的人濡染自然的灵气,并施与着源源不断的灵感。你也会拥有河水的所有习性,表面温驯,内心桀骜。即使历经一切苦难,依然能保持平和与冷静,领略沿途的风情万种,并从中超脱,得到一种兼容并包的浪漫情怀。我明白了,一条河,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她给了你生命,给了你性格,给了你技巧,给了你勇气,还给了你诱惑般的暗示,却不给你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她的呵护成为束缚,不让她的平静成为麻木,不让她的一成不变成为逆来顺受,而要让你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答案,进而实现命运的改变。”
  江楠:您乡情作品《香香》塑造了一个打工女孩的悲剧命运,述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滨海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接下来的创作,您会不会对更多的“香香”倾注更多的关注?
  晓文:《香香》本是篇散文,最早收录在《耒水之恋》中。在大家的怂恿下,我改成了一篇小说,让许多朋友扼腕,说我毁灭了一个活泼、纯朴的农家孩子。对更多的“香香”倾注更多的关注,这是我作为一名工会干部、职工作家,一名农家子弟应该的责任与担当。今后,我要更多关注的是人性,是灵魂,是心灵,不会就人说人、就事说事。如果下一步再创作小说,我会更注重从人文的角度来发掘人性中的闪光点。
  江楠:计划在年老的时候离开城市,回到童年所在的故乡生活写作,是作家的乡土情结,还是本身的性格使然?
  晓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是,我想应该是作家的乡土情结使然。但我认为,泛宅浮家时时好,天涯何处不故乡?为文者,应该有这样一种广义的故乡概念。陆游就说过: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或许,泛故乡的概念,可以给年老的作家们补充新鲜血液,从而孕育出创作上新的收获季节。
  江楠:目前的创作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跨越?
  晓文:时间会把爱情过成婚姻、过成习惯,因此会少了激情、缺乏新鲜感。我想创作也是如此。尽管我坚持创作是兴之所致,从不刻意去强求自己。但是,当你的创作路数已经格式化,你的创作风格已经程序化,你的创作也就成了机械化――熟练得生不出“巧”、连自己都觉察出厌倦时,我得开始寻求突破了。
  江楠:有人说,文学把梦想变成生活,又将生活变成梦想。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晓文:可能有人会因此戏称文学不过是在混淆黑白、故弄玄虚。显然不是这样。就像悲剧,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说穿了,文学作品是作者本身矛盾的产物,也是社会现实矛盾的产物。“把梦想变成生活,又将生活变成梦想”,应该体现了文学创作不拘泥于现实、不满足于现实的永恒追求。文学创作就是要把现实中的种种复杂的美和丑挖掘出来,让人们始终要觉得自己还有值得追求的东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