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道林:从“事件”到“现象” 本报 陶小爱 邓利良 张腻 两道青山叠翠,一弯江水蜿蜒。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中秋前夕,驱车两个半小时,来到宁乡县道林镇。 12年前,道林因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引发严...
道林:从“事件”到“现象” 本报 陶小爱 邓利良 张腻 两道青山叠翠,一弯江水蜿蜒。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中秋前夕,驱车两个半小时,来到宁乡县道林镇。 12年前,道林因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引发严重冲突。1999年1月8日,道林镇部分农民准备在镇政府召开“万人减负反贪大会”,2万群众将镇政府围得水泄不通,酿成了震惊全国的“道林事件”。 12年后的今天,重访道林,处处洋溢的是一幅干群和谐、鱼水深情的景象。 道林镇政府新院落成。乔迁之喜,为了不扰民,不增加各部门单位的负担,镇领导班子决定不搞任何形式的庆典活动。谁知上午10时左右,200多名群众突然不请自来涌进镇政府,顿时,新院内鞭炮震天,鼓乐齐鸣,村民们纷纷向镇领导表示祝贺。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镇领导措手不及。 去年,道林镇启动建设长湘、长韶娄高速公路连接线。连接线让道林到长沙、到湘潭的车程可缩短不少。可镇里缺资金拆迁。村民们闻讯,鼓励镇领导:“政府财力有限,但有心帮我们办实事,公路修到我们家门口,我们怎么要代价呢?”结果,15公里长的连接线涉及5个村56个组的400多亩建设用地全部由村民无偿提供,3800多平方米的拆迁房也只收了建筑成本和材料费。 在拆迁成为“天下第一难事”的今天,道林群众无偿腾地拆迁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道林现象”。 从“道林事件”到“道林现象”,其中有着怎样的嬗变? 陈科军2004年到道林镇当镇长时,同事送给他一个头盔,怕他被打破脑壳。那时的道林,干部进村,农民就鸣锣集中,放铳阻路。 现在已经是道林镇党委书记的陈科军说起变化,这样总结道:干部要知道群众想什么,群众要知道干部干什么。 在道林,党务、政务、村务、校务全面公开;干部抓实事,深入田间地头,深入村组听群众说“是非”。去时,镇里正在召开一个座谈会,村民选出来的极具资历的代表,正在反映问题和需求,镇领导在认真听着。这样的会议,镇里10多天举行一次,有时在镇里,有时就放到农民家里。 横跨靳江的道林大桥,建于上世纪50年代,桥窄、护栏低,每次山洪爆发,桥低阻水,水漫河堤,淹没两岸农田,冲垮老百姓的房屋。镇党委多次呼吁,2008年,上级同意拨款50万元维修老桥。听到消息后,村民急了,要求建新桥,根治洪患。村民的呼声就是干部行动的号令。镇党委召开沿岸村支书会议,镇、村联手向上级递报告、诉实情,最终得到省、市、县三级领导和公路部门支持,投资300万元的新桥建成通车。 镇政府机关原在繁华闹市,但机关院子陈旧功能不全,搬迁可腾笼换鸟、盘活资产。对于这个“一石三鸟”的好事,镇党委没有拍脑袋决策,而是广开言路,先后召开20多次座谈会,最后方案由镇人大全票表决通过。 “道林事件”的见证者,70岁的老书记贺自力对今日“道林现象”的破译是干部“不打官腔,办实事,不耍花脸,惜诺如金”。 徜徉在道林镇上,昔日上演“道林事件”的镇机关大院已经是繁华的农贸市场,狭窄的乡道也变幻成绿树婆娑的道林大道,林立的楼房,繁华的街市,最醉人的还是老百姓脸上那幸福的笑容…… 道林,去年捧回长沙“文明乡镇”、“十快乡镇”。长沙市170多个乡镇,道林以前总排在倒数第几名,而这两年突飞猛进,今年上半年“蹿”至全市第44名。 闭塞、偏僻的山乡,正变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桥头堡,而这巨变的动力乃“干群和谐”。 Tags:今日 昔日 见面 鱼水情 水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