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个人文学爱好网-湖南民生在线-湖南民生网-湖南民生在线网

当前位置: > 文化·教育 >

竹海藏深意,文墨寄乡思——吴明德读于建初先生《竹乡桃江记》有感

时间:2025-10-13 20:44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徐满哥
  打开国家一级作家于建初先生发表于湖南民生在线的《竹乡桃江记》,一行行质朴的文字如涓涓细流,瞬间将我带入那片被漫山竹海环绕的湘楚故土。先生没有用华丽辞藻雕琢,只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桃江竹的繁盛、竹的妙用、竹的韵味与竹乡的振兴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对桑梓的眷恋与自豪。读罢全文,不仅让我对“竹”这一寻常植物有了全新认知,更仿佛亲身漫步于湖南桃江的竹林间,感受着竹乡独特的烟火气与文化魂。
一、开篇牵乡愁:竹海为印,故园入梦​
  先生开篇便直抒胸臆:“吾少离桃江,常念故园,每忆及家山,必怀那漫山竹海”。简单一句,便将离乡游子的乡愁与竹海深深绑定——对先生而言,故乡的印记,早已化作风过时 “碧浪翻空” 的竹浪,雨来时“青霭相合”的朦胧。这画面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刻在记忆深处的鲜活场景:风穿过千万竿竹子,叶片摩擦发出“沙沙”声响,绿色的波浪顺着山势起伏,仿佛整座山都在轻轻呼吸;雨后的清晨,雾气从竹林根部缓缓升起,缠绕着竹干向上蔓延,将整片竹海笼入一片淡青色的纱幔中,连阳光都要透过缝隙才能洒下细碎的光斑。这般细腻的描摹,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忍不住跟着先生的思绪,去探寻这片竹海藏着的故事。
二、竹用满民生:从衣食到产业,皆是“绿色宝藏”​
  最让我触动的,是先生对“竹之用”的全景式展现。在桃江,竹从不是仅供文人赏玩的景致,而是真正融入百姓衣食住行、支撑地方产业的 “绿色宝藏”。先生笔下的竹,是“剖而为篾”的生活智慧——竹篾在匠人手中翻飞,不多时便成了凉席、竹篮、竹椅:凉席纹理细密,夏日铺在床榻上,自带一股清清凉意,比空调更显温润;竹篮透气耐用,赶集时提着去买蔬果,比塑料袋更添几分烟火气;竹椅造型朴素,坐在院中竹荫下,听风纳凉,满是岁月静好。这些寻常物件,带着竹的清香走进千万家,也让桃江竹艺成了一张响亮的名片。​
 
  竹还是“可果腹”的时令美味。春分过后,竹笋从土里冒尖,村民挎着竹篮上山采笋,新鲜的春笋无需复杂烹饪,简单焯水后凉拌,便有清甜的滋味;或是与腊肉同炒,笋的鲜与肉的香相互交融,成了餐桌上最下饭的菜肴。更妙的是用竹酿就的竹酒—— 将基酒注入生长的竹腔,让酒在竹中吸收养分,数月后取出,酒液清冽,带着淡淡的竹香,饮一口便觉满口生津。

  而在产业层面,竹的价值更是被发挥到极致:以竹代钢搭建的房屋,不仅韧性强、抗震性好,还能减少钢材消耗;以竹代塑制成的餐具、包装,可自然降解,为环保贡献力量;竹纤维织成的衣衫,轻软透气,比棉质更具垂坠感;就连竹屑、竹枝等“边角料”,也能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实现“全竹利用”。先生说“从根到梢,从竿到叶,竹无一处不可用”,这话绝非虚言——在桃江,竹早已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承载着百姓生计的 “摇钱树”,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难怪先生会感慨“竹报的何止平安,更是一方百姓的生计,一个产业的未来”,这份对故乡产业的深切关注,让文字里满是民生温度。​
 
三、竹韵承文脉:古今交融,雅趣共生​
  若说“竹之用”让人看到桃江的烟火气,那“竹之韵”便让人触摸到桃江的文化魂。先生深谙竹的文人风骨,开篇便细数历代与竹结缘的文人: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将竹视作精神伴侣,哪怕生活清贫,也要有竹的清雅相伴;郑燮画竹,笔笔遒劲,竹叶如剑,竹干似骨,借竹的“劲节”抒发刚正不阿的品格;王维在辋川别业植竹满庭,晨起听竹涛,暮时观竹影,从竹的静谧中寻得禅意。而这份竹文化,在桃江更是有了更深厚的根基——凤凰山的天问阁旁,竹林依旧苍翠,相传屈原被流放时曾行吟至此,见竹挺拔不屈,便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浩叹,竹的坚韧与屈原的执着,在此处融为一体;浮丘山寺的楠竹参天,晨钟暮鼓与竹涛声交织,分不清是禅音安抚了竹,还是竹韵净化了禅心。​
 
  如今的桃江,更是让这份竹韵焕发新生。文旅融合的浪潮下,竹海成了最核心的 IP:游客来桃江,会沿着竹海步道缓缓前行,脚下是松软的竹叶,耳边是风穿竹林的“沙沙” 声,偶尔有阳光透过竹叶洒下,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走累了便在竹亭中歇脚,喝一杯当地的竹茶;夜晚住进竹楼民宿,竹制的屋顶、竹编的灯罩、竹制的桌椅,连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竹香,晨起被竹露滴落的声音唤醒,推开窗便能看见成片的竹海,这般体验,远比城市的酒店更显惬意;竹艺展馆里,匠人们现场展示竹编技艺,细如发丝的竹篾在手中翻转,不多时便成了栩栩如生的竹编小动物、精致的竹制饰品,让游客惊叹于传统手艺的魅力。更妙的是,桃江“美人窝” 的风情与竹海的雅趣相得益彰——姑娘们穿着竹纤维制成的衣裙,在竹海边唱歌跳舞,竹的清逸为美人添了灵气,美人的笑容为竹海增了柔情,构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山水美人图”。先生笔下的这份和谐,让我明白:竹早已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桃江文化的象征,是连接古今、承载情感的精神纽带。​
 
四、竹乡焕新颜:政通人和,安居乐业​
  当读到先生描绘如今桃江“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景象时,心中满是欣慰。竹海依旧青翠,却不再只是文人笔下的诗意景致,而是真正成为百姓致富的产业、县域发展的支柱。先生笔下的细节格外动人:街头的竹荫下,几位老人围坐在竹制的石桌旁下棋,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声响与竹涛声相互呼应;村口的竹篱笆旁,孩童们追逐嬉戏,偶尔摘下一片竹叶卷成哨子,吹出清脆的声响;竹坊里,匠人们忙着加工竹制品,机器的轰鸣声与竹屑的清香交织,一派繁忙却有序的景象。这些画面,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满是安居乐业的平和——这正是桃江竹产业发展带来的改变:村民们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就能通过竹编、竹加工获得稳定收入;年轻人也愿意回到家乡,参与到竹产业的创新中,开发竹制文创产品、运营竹乡民宿。先生以“吾生逢此时,幸见竹乡盛景” 表达感慨,这份喜悦与自豪并非空泛的抒情,而是源于对故乡实实在在的变化的见证,也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让人不禁为桃江的发展喝彩。​
 
五、以竹邀天下:既是栖息地,亦是归心处​
  文末,先生以竹为媒,向天下英才发出邀约:“来桃江创业,这里有百万亩竹海资源,有政通人和的环境,你的抱负可在竹乡生根发芽;来桃江赏竹吧,春尝鲜笋,夏听竹涛,秋观修篁,冬赏雪竹,让竹的清逸洗去尘烦;来桃江创作吧,把竹海的绿、资水的柔、美人的韵,化作笔下的诗、画中的景、歌里的情。” 这番邀约,满是真诚与自信——桃江的魅力,不仅在于竹海的美景,更在于“政通人和”的发展环境,在于“全竹利用”的产业潜力,在于“竹韵深厚”的文化底蕴。先生更点明“桃江竹乡,非止一处山水,更是一方精神的栖息地”,这话直击人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总在追逐名利,却常常感到疲惫与空虚,而桃江的竹海,能让人放慢脚步,在竹的清逸中找回内心的平静;竹的“劲节”,能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守初心,不卑不亢;竹的“无私”,能启发人们多为他人着想,少些计较与浮躁。​
 
  当文中孩童的歌声“竹儿青,竹儿长,竹乡年年好时光”随竹风飘来,先生“此乃竹乡,此乃吾乡,此乃吾心归处也”的感慨,将对故乡的眷恋推向了极致。这份情感,并非先生独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或许是一片田野,或许是一条小河,或许是一棵老树,而先生笔下的竹海,恰好唤醒了人们对故乡的集体记忆。读罢全文,脑海中浮现着桃江竹海的壮阔景象:风过时碧浪翻涌,雨来时青霭朦胧,春日里新篁拔节,冬日里苍竿傲雪。​
 
六、品文悟真意:竹乡传深情,墨韵永留存​
  于建初先生的《竹乡桃江记》,虽是一篇发表于网络的散文,却有着不输书籍的感染力。它不是简单的写景散文,而是一首礼赞竹子、歌颂故乡的深情诗篇,是一幅展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生动画卷。它让我看到了竹子从“寻常植物”到“产业支柱”的蜕变,感受到了故乡从“记忆中的家园”到 “现实中的乐土”的发展,更体会到了文人对故土那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深沉爱意。这份情感,跨越了地域与时空,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归处”——或许是一片竹海,或许是一份乡愁,或许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吴明德,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人,中国法学会会员、湖南省注册咨询师,曾任《当代商报》总经理、湖南日报全媒体培训学院执行院长,现为湖南民生在线总编辑。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吴明德 
  编辑:徐满哥
  一审:徐满哥
  二审:余 生
  三审:谢 哥

国家一级作家于建初先生《竹乡桃江记》全文:


竹乡桃江记

  吾少离桃江,常念故园,每忆及家山,必怀那漫山竹海一一风过碧浪翻,雨来青霭合,千枝万竿攒天地,直教离人梦魂牵。今归桑梓,重踏竹乡,见笋竹抽新绿、篾织云霞,产业兴而文脉盛,遂援笔作记,以记吾乡之竹、之用、之韵、之兴。
 
  竹之盛,在其量,更在其用。桃江竹海,连绵百余万亩,春则新篁拔节,绿浪翻空;夏则修篁滴翠,凉意沁脾;秋则竹影婆娑,筛月成金;冬则苍竿傲雪,劲节不凋。寻常百姓见之,是屋后窗前的景致;内行人见之,却是取之不尽的“绿色宝藏”。你看那竹,可成器:剖而为篾,编作凉席、竹篮、竹椅,皆是日常居家用物,质朴中藏着巧思,远销九州诸地,让竹乡手艺走进千万家;可果腹:春笋冒尖时,采而腌之、炒之、炖之,是餐桌上最鲜的时令味,更能酿为竹酒,清冽甘醇,饮之满口酒香;可济世:以竹代钢,可建房屋,坚韧不输钢材;以竹代塑,制成餐具、包装,减却白色污染;以竹代板,铺就地板、打造家具,环保又耐用。更有甚者,竹纤维织为衣衫,轻软透气;竹屑转化为能源,清洁低碳。从根到梢,从竿到叶,竹无一处不可用——古人说“竹报平安”,在桃江,竹报的何止平安,更是一方百姓的生计,一个产业的未来。
 
  竹之韵,在其节,更在其文。历代文人爱竹,皆因竹有君子之风。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把竹当作精神伴侣;郑燮画竹,笔笔见劲节,是借竹抒怀;王维居辋川,植竹满庭,是从竹中寻得禅意。这股爱竹的文脉,在桃江从未断过。你看那凤凰山的竹林处,天问阁静静矗立,相传屈原行吟至此,见竹之挺拔,感其不屈,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浩叹;浮丘山寺旁,楠竹参天,晨钟暮鼓与竹涛相应,分不清是禅音还是竹韵。而今,这竹韵更成了文旅的底色——游客来桃江,不只为看“美人窝”的风情,更要走一走竹海步道,听风穿竹林的“沙沙”声,看阳光透过竹叶洒下的碎金;要住一住竹楼民宿,晨起被竹露唤醒,夜卧听竹影摇窗;要逛一逛竹艺展馆,看寻常竹子如何在匠人手中变作艺术品。桃江的美人风情,与竹海的清逸雅趣,本是两样景致,却在此处相得益彰:美人借竹之秀添了灵气,竹因美人之韵多了柔情,成了桃江最独特的“山水美人图”。
 
  这幅图画里,不只有竹与美人。你看那资水畔的修山,青黛如眉,与竹海连成一片;桃花湖碧波荡漾,倒映岸边竹影,分不清是水染绿了竹,还是竹染绿了水;罗溪瀑布从山涧奔涌而下,溅起的水花打在竹枝上,奏响天然的乐章;首溪古寨的青石板路旁,老竹盘根错节,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璩氏花桥横跨溪流,桥边竹柳依依,是村民闲坐话家常的好去处。山、水、竹、寨、桥、寺、阁,一一入画,而竹,正是这幅画的底色——没有竹,修山便少了几分苍翠,桃花湖便少了几分灵动,古寨便少了几分古韵。桃江的山水,因竹而鲜活;桃江的人文,因竹而厚重。
 
  如今的桃江,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竹海依旧,却不再只是文人笔下的景致,更成了百姓致富的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文艺复兴之风渐起,本土的文人墨客,以竹为题材,写诗文、画丹青、作歌曲;外来的艺术家,慕竹之名而来,把竹海当作创作基地,让竹的故事传遍四方。走在桃江的街头,能看见老人在竹荫下下棋,孩童在竹篱笆旁嬉戏,匠人在竹坊里忙碌——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处处透着竹乡的平和与富足。
 
  吾生逢此时,幸见竹乡盛景,心有所感,故作此记。今愿以竹为媒,邀天下英才:来桃江创业,这里有百万亩竹海资源,有政通人和的环境,你的抱负可在竹乡生根发芽;来桃江赏竹吧,春尝鲜笋,夏听竹涛,秋观修篁,冬赏雪竹,让竹的清逸洗去尘烦;来桃江创作吧,把竹海的绿、资水的柔、美人的韵,化作笔下的诗、画中的景、歌里的情。
 
  桃江竹乡,非止一处山水,更是一方精神的栖息地。竹之劲节,可励人志;竹之无私,可启人思。“竹儿青,竹儿长,竹乡年年好时光……”,忽有孩童挎竹篮,采笋归村,歌声随竹风飘来,不觉让人洗耳。吾立于此,感概万千:此乃竹乡,此乃吾乡,此乃吾心归处也。
 

  作者简介:于建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文艺评论家、长沙市作家协会原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原副主席、多届湖南省人大代表与省政协委员。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于建初
  编辑:徐满哥
  一审:徐满哥
  二审:余 生
  三审:吴明德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湖南民生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民生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2、非湖南民生在线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至fzpd2008@126.com邮箱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删除。

顶一�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