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读国家一级作家于建初先生《人生赋》,便被其凝练的文辞、流畅的气韵所打动,字里行间皆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再读如酌陈年佳酿,醇厚意蕴随思索渐深而愈发浓郁。从“勤理为基”的立身之本,到“适度为戒”的处世准则,从“自律克己”的修身之道,到“固本怀国”的格局担当,先生以中华千年文化传统为骨,以自身数十载人生阅历为魂,将为人处世的真谛、安身立命的密钥,熔铸成一部可感可学的“人生指南”。文中无空洞说教,唯有对世间生命的真切关怀——这般通透与厚重,正是一位浸淫文学数十载、历经世事打磨的大家,对“如何过好一生”最诚挚的作答。
破题见真章:以“过客”喻人生,点透“勤理”避虚浮
《人生赋》最动人心弦的开篇,莫过于对生命长度的清醒认知。先生以“天地如客舍,光阴中人人皆是过客”破题,将百年人生浓缩为“三万多个日夜”,寥寥数语便点出“生命短暂如白驹过隙”的本质。正因时光易逝,先生才坚定提出“当以勤奋为基、以理性为则”:不必苛求功成名就,只求凡事尽心尽力;不必纠结得失盈亏,只求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
这并非否定“成功”的价值,而是警惕“虚度光阴”的遗憾——恰如农人耕种,非为必定丰收,而是为不让良田荒芜;凡人做事,非为必得回报,而是为不辜负每一段时光。这般对“过程”的珍视,恰好戳中当下人“急于求成、患得患失”的心病,读来如清风拂面,令人豁然开朗。
直面“烟火气”:谈“酒色财气”,释“适度”守边界
更难得的是,先生不做“苦行僧式” 的道德说教,反而直面“酒色财气”这一世人多避而不谈的话题。他直言:“此四者非洪水猛兽,实为世间烟火气之根基。” 无酒,何以款待知己、慰藉辛劳?无情,何以愉悦心境、缔结情缘?无财,何以安身立命、赡养父母、抚育子女?无志,何以抵御邪祟、支撑困境?
这番话打破了 “谈欲望而色变” 的桎梏——人生本就不是枯木死水,有血有肉的情趣,才是生命鲜活的证明。但先生话锋一转,又以“适度”二字立为戒尺:“酒过量则乱性,情过度则耗神,财过丰则迷心,气过盛则招灾。” 他还引商纣王因酒色亡国、石崇因贪财丧命的典故,让“节制”的重要性跃然纸上。
细品便知,先生谈的哪里是“酒色财气”,分明是 “欲望的边界”:人皆有欲,恰如舟行水上,可借风扬帆,却不可任风覆舟;可趋近美好,却不可贪得无厌。“适度”二字,正是平衡人生的关键支点。
执“自律”为盾:防“小过”积患,守本心不偏航
若说“适度”是人生的“戒尺”,那“自律”便是握住戒尺的“手”。《人生赋》中写道:“人皆有欲,如堤坝皆有隙,不自律则欲洪泛滥,不克制则舟楫倾覆。” 这话字字实在——晨起贪睡,便误一日计划;遇事推诿,便毁一桩功业;言语轻率,便生一场矛盾;行为失矩,便坏一身名声。
这些并非惊天动地的大错,却是每个人日常最易犯的“小过失”,而人生的衰败,往往始于这些“小过失”的累积。先生引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墨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典故,道出自律的真谛:它不是“自我折磨”,而是“自我保护”——保护内心不迷失、行为不跑偏、志向不消沉。
恰如园丁修剪枝丫,非阻草木生长,而是让养分聚于主干,终成栋梁;人守自律,非压抑欲望,而是让精力凝于当为之事,免成无用废料。这般朴素通透的解读,无居高临下的要求,唯有对自我管理的真诚提点,读来令人心服口服。
行“处世之道”:以“善意”循环,凭“克己”安身
除了修身自律,先生更将 “处世之道” 落到 “待人”与“克己”的实处。他说:“今日予人方便,明日人予你周全。” 这话朴实却藏深意——人活于世,谁无困厄之时?范雎困于魏国,因须贾一餐之恩而释前怨;韩信贫时受漂母一饭之济,后以千金相报。
这些典故并非劝人“带功利心行善”,而是阐明 “善意自有循环”:一句暖语、一次援手,看似微末,却是危难时的及时雨;待人怀仁心,不求回报,但求问心无愧;克己存忍耐,不争强好胜,但求和睦相处。见人有过,少指责多体谅,便可化矛盾于无形;见人有难,少冷漠多帮扶,便可积善缘于日常。
这不是“老好人”的妥协,而是对“人际关系本质”的深刻洞察: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与人为善,实则为自己铺就前路;克制戾气,实则为自己守护心安。这般通透,唯有历经世事打磨,方能领悟得如此真切。
升格局境界:“固本”守根脉,“怀国”担微责
《人生赋》的格局,在“固本”与“怀国”两句中更显开阔。先生将“固本”分为三层:孝亲为首要,睦邻为重要,诚友为宝贵。“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挚 ——这些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根”。
父母恩深、亲情浓厚、邻里互助、友义真挚,正是这些“身边的温暖”,构成人生最坚实的“根本”。失却这些,纵有万贯家财,也不过是漂泊无依的“浮萍”。
至于“怀国”,先生说得更显平实:“不必执戈立战功,但当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心。” 守本分、干实事,不做叛国之事,不说辱国之语——对家人是好亲,对邻里是好邻,对国家是好民。这番话无宏大口号,却将“家国情怀”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爱国从非遥不可及的壮举,而是做好分内事、守住本分心,上对得起天地,下对得起家人,这便是“做人的根本”。
坦然对终点:以“来为去”悟透,以“平常心”圆满
通读《人生赋》全文,最令人心安的,是先生对 “人生终点”的坦然态度。他将一生凝为“来、为、去”三字:来时啼哭,无论富贵贫穷,皆是纯真孩童;活时勤勉,为父母尽孝、为子女尽慈、为朋友尽义、为事业尽忠,不求世人称赞,但求无愧天地;去时安静,不拖累子女,不打扰亲友,干净而来,清白而去。
这种对“结果”的淡然,恰是对“过程”的尊重——他人议论如耳旁风,世俗评价若空中尘,只要做事对得起良心,处世不违背本心,活着时勤且乐,离开时无憾无愧,便是圆满人生。
这不是“躺平”的消极,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的豁达:晨起观朝阳,暮时赏晚霞,闲时与亲友小聚,忙时为生计尽心,每日有小乐,每件事有小为,便是对“人生短暂”最好的回应。
结语:一赋传智慧,尺心照前路
于建初先生身为国家一级作家、长沙市作家协会原主席,数十载笔耕不辍,既有文艺评论的锐利,亦有文学创作的温度。这篇《人生赋》,无华丽辞藻堆砌,无艰深理论纠缠,只用最平实的语言、最真切的感悟,将“如何生活”的答案缓缓道来——恰如长者坐于藤椅,与晚辈促膝长谈,讲走过的路、吃过的亏、悟透的理,无说教的生硬,唯有共情的温暖。
当下社会,节奏太快,人心太躁:有人困于“内卷”,为功名焦虑;有人沉迷“欲望”,为得失烦忧;有人疏淡“人情”,为孤独所困。而《人生赋》恰似一剂“清凉药”,提醒我们:人生不必追着他人脚步跑,以勤奋为基,便无惧岁月虚度;以适度为戒,便无惧欲望迷心;以自律为盾,便无惧行差踏错;以善意待人、以忍耐克己,便无惧处世艰难;固本怀国,便无惧根基浅薄、精神空虚。
合卷之时,窗外晚霞正好。忆及先生文中“坦然对万事,不忧过往,不急将来”之语,心中顿觉释然——所谓真人生,不过是心里有标尺、行为有分寸,守好本分、存好善意,在短暂岁月里,活出自己的温度与厚度。于建初先生以《人生赋》立此“心尺”,若能依此而行,便真如文中所言:“天不负人,人不负心,生则坦然,死亦安然。”
![]()
作者简介:吴明德,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人,中国法学会会员、湖南省注册咨询师,曾任《当代商报》总经理、湖南日报全媒体培训学院执行院长,现为湖南民生在线总编辑。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吴明德
编辑:徐满哥
一审:徐满哥
二审:余 生
三审:谢 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