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泉声水乐洞”。我在游满觉陇之前,曾看到过南宋被罢官的诗人胡仲弓所作的游《水乐洞》诗,乍一看,心底一惊,这怎么看也不是在吟水乐洞呀!为了引出我对水乐洞的抒怀小文,姑且不妨将这位古诗人的诗作为开场白了。
水乐洞
宋·胡仲弓
娲皇昔日奏钧天,
一派清音知几年。
寄语山灵好收拾,
不须留与世人传。
![]()
这是南宋诗人胡仲弓题水乐洞的一首七律,整首诗中,似乎看不到和水乐洞相关的诗情画意!但请读者诸君千万注意了:自古云:诗言志,歌咏情。这位胡仲弓先生,字希圣,他是福建泉州人。当时有一位屡试不中榜、但在市井文化上比较著名的民间诗人胡仲参就是他的胞弟。据泉州地方志记载,胡仲弓也曾二度赴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赶考。第一次落榜后,三年后复考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皇帝诏曰初封官为县令,但好景不长,不到2年时间,即以言事不为上级官员所中听,而被罢黜了。但胡为了顾全面子,不让自己在泉州父老面前汗颜,继而通过人际关系,在绍兴府搞了个幕僚干干,后来又被分派去负责绍兴府粮食收购和供给方面的差吏。因为仕途上的不得志,他常常写些长吁短叹的诗句以解心中忧闷。大约在宋理宗宝祐六年(一二五八)之后,他干脆辞职不干了,以诗游走于士大夫之间。著有《苇航漫游稿》。上面这首《水乐洞》的诗,也许就是他被罢官至后來辞去绍兴府幕僚的职务后,心态上厌恶官场向往山水清逸,所以在和同好游水乐洞时吟诗以示友,“寄语山灵好收拾,不须留于世人传“了!
![]() ▲本文作者笔下的杭州山水
从胡仲弓的“歌咏情"中,使我领悟到: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是适之生存的,但对我们观察事物的人来说,就有他她们所持的立场和情感,而作出不同的描述或咏叹了!所以我以为满觉陇虽然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之地,但就在于你是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带有什么样的情感去浏览哪里的山水风光了!例如同时代的南宋诗人程炎子,他却是用十分轻松的心情,吟了首《水乐洞》的诗:
题水乐洞
宋·程炎子
南山水乐洞,
窈窈白云深。
满耳笙歌者,
谁能一洗心!
原来程炎子的父亲是安徽宣城富商,宣城盛产宣纸,程炎子随父做生意,他终生不仕,无官一身轻,常往返杭州,吟诗作赋是一种爱好,所以见到水乐洞这样的优美雅静之所,又听到了笙箫歌舞声,他自然心旷神怡,一洗心腑了!
我们这次出游满觉陇,不但天气好我的心情也特别好,所以从石屋洞沿满觉陇路之缓坡向西步行而上,一路和太太说说笑笑,更有桂香扑鼻,加之路边村民似乎是在夾道欢迎我们似的。其中有经营茶馆者向我们兜生意的,也有将歺厅和民宿合一的,但更多的是路边摊,摊位上的商品非常有当地特色:即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茶叶、桂花饼、桂花酥、桂花酿、桂花丸子…也有少量销售旅游纪念品的摊位,但品种不少,大抵是西湖绸伞,王星记扇子,万事利丝绸品等等。 ![]()
通过一路踏看,路边的房屋皆为崭新的农家乐式的小院别墅,心中涌上一个信仰:四十年前的满觉陇和四眼井,能和今天的繁荣景象相提并论吗?我当年也去爬满觉陇的山,从石屋洞出发,大约只有七八百米是大路,两辆轿车交汇都很困难,而今的來回二车道,加两旁宽阔的人行道,一路直通到翁家山、龙井村……所以,我和太太一路感慨:这新农村的发展速度真的太快了,几乎是到了难以令人想象的地步了!
当我们边浏览、边行走大约半小时左右,突遇一个三叉路口,指向牌有箭头表示:向右上坡则为“水乐洞"。好在我们老俩子足力健全,爬几步上山路还挺轻松自如。不一会,水乐洞风景区的入口处即呈于眼前,进入景区约八十米,水乐洞洞门大开。根据我年青时在林区考察所学的地质学知识所辨断:这又是一个由火山堆积岩组成的岩洞。一进一出的2个洞门兀立于前。所题“水樂洞"三个题刻大字横于洞门之上,石苔斑驳,题刻者尊姓大名早已模糊不清,据史载为明代嘉靖年间新安(今浙西与皖东)文人所题。 我们沿左侧洞门进入,一入洞口,便听到了涓涓的流水声从地下发出,一股汨汨细流从洞底下涌出流入洞前小池。水乐洞,固然有水则乐,原来古人不予欺也,此洞得名于此乃货真价实! 据史载这水乐洞本是五代吴越国西关净化禅院遗址,有立于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年)的《西关净化禅院新建之记》碑文纪载,但已不存。现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郑獬水乐洞题名》和熙宁癸丑年(1073年)《王廷老等水乐洞题名》摩崖题记二方,也已经模糊不清。另有文字尚清晰者皆为晚清至民国期间文人墨客的题记。 ![]() ▲八旬高龄的书画家何斌和太太登满觉陇山道
值得一题的是近代美术家吴湖帆的题词。他在当年以山水画中画飞泉流瀑河流溪水而名播画坛,据他的后人所记,吴先生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但所到之处,留名题刻却少之又少。但这次他因携夫人施畹秋同游水乐洞,却文兴大发,挥毫题字曰:“戊辰(1929年)闰二月江南吴湖帆携施氏畹秋游此题名”。所有摩崖石刻,因经年失护,唯现代美术大师吴湖帆老师的题词尚为清晰可辨!
为此,我太太也和我开了个玩笑:老何,等你把书法练到家了,也到水乐洞题一首吧!我笑答:遵令了!乘现在“年青"还是个“80"后,到“90"后再练书法,可能晚啦!说罢,太太和我异口同声哈哈大笑了一阵子。 我马上拍了拍太太的肩膀说:“笑声别太大了,否则,会影响其他游客在专心聆听那涓涓的琴声呢!……"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文/何斌 摄影/徐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