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1月24日,吉林省通化市新增确诊病例56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例。病例不断增加、市委市政府致歉……通化的疫情防控出了什么问题?
白岩松:为什么会发生物资配送不及时的情况?原因在哪里?是重视不够,网络建设不够通畅还是? 通化市市长李平:短时间内订单太多,线上拥挤,当时网上平台就失效了;线下配送,由于实行了严格的封闭管理,比如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封闭在里面了,入户运力不足。高风险区东昌区的居民封闭管理了11万户,我们争取今天晚间12时之前,给他们全部配送到位!通过这两天的工作,目前来看问题得到了缓解。 下一步还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①在现有的物资保障专班、物资保障组的基础上,再成立一个群众生活物资保障专班。②配备足够的运力,由机关事务管理局为这些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调节了一些房间,专门为运送生活用品的工作人员提供休息场所。 白岩松:通化市正在建设集中隔离点,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李平:目前通化市有53处隔离点、4340个房间,已经用了将近4124间,还有空余房间237间。由于出现病例比较多,密接者和次密接者都要进行集中的管控与隔离。下一步,考虑到救治的方便、减轻周边城市的压力,在隔离点建成之后,就将群众有序转运过来,便于他们的治疗,也便于日常管理。 白岩松:这两天有一些外地捐赠的物资到达,从您的角度和对物资供应了解的情况下,现在需要什么吗? 李平:我们现在收到捐赠物资174种、资金1262万元。从捐赠的物资看,国家工作组、省工作组带来了呼吸机、防护服等医疗设备和防护设备,这都是我们急需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捐助也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捐赠物资的使用,我们要秉着依法、合规、高效的原则发挥它们的作用,把它们用到该用的地方去。 相关新闻: 封城七日 一位通化志愿者的迷与忙:防护服该怎么穿,社区没有人教我 他们也不会 通化市新一波的疫情最早出现在1月12日,当日全市新增5例无症状感染者。六天后,通化全市社区村庄进入封闭式管理; 21日晚,该市高风险地区东昌区的居民家门被贴上封条,防控进一步升级。 一些熟悉的场景再度上演:突然的封锁导致物资短缺,各家很快出现断粮断菜的情况;长期吃药的慢性病患者,面临缺药停药的危机;快递停运,社区配送迟迟不能送达,市政热线持续占线;微博上,深圳疫情的热搜下,大量通化市民借用话题#发帖求援。 如今距离武汉封城已经过去整整一年,面对不再陌生的病毒,经过大量经验总结,人们本以为同样的问题不会再次出现。
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通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人表示,全市物资储备不存在短缺。但现实是,物资很难抵达居民的手上。 去年疫情肆虐之时,浙江大学社会学学者郦菁曾撰文指出,封锁举措的本意是尽快切断传染链条,但也间接导致了制度化的社会保护网络同时急速崩溃。 当原本由公共设施织成的生活保障网络被打破,社区成为人们必须求助的对象。但社区本身并不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应对突发情况,核酸检测、流动管制、物流配送……宏大的整体目标在具体执行时,都被压到最基层的居委会、网格员和临时志愿者的身上。 在疫情出现几天后,大二学生王皓(化名)加入了通化市本地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基层一线的防疫工作。起初排班是每天早晨9点开始——很快就被调整到6点,社区全天运转,陷入饱和。在人手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她发现,社区也存在经验不足,计划不充分和调度的问题。
1月20日,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全域调整为高风险地区。图片:视觉中国 1月20日前后,通化启动第二轮核酸检测,人员全面投入检测工作。检测后,所有志愿者都被要求居家封闭,接下来的几天,基层本就紧缺的人手进一步锐减。王皓估算,大约有五六天的时间,食物、药品都属于几乎完全无法配送的状态。 也正是在此期间,通化的防疫问题激化,越来越多本地人在网络上发出求助。 1月23日,通化市纪委监委通报14名党员因在疫情防控中工作失察被追责; 24日,通化市政府就物资配送问题致歉,宣布即日起对居民基本生活物资按照每户五天需求量供应“蔬菜包”。 当天,拿着通行证的志愿者终于被允许再次出门。晚上在朋友圈里,王皓看到有少数几个朋友表示配送问题开始缓解,可以拿到菜了。但更多的人仍在继续等待。 1月24日,王皓向全现在讲述了她这些天的经历: 一切以核酸检测为先 我是1月14日前后进的那个招募群,刚开始里面只有100多人,现在500人的群已经满了。光我所在的组就要负责五个社区,需要的人很多,后来我又被进一步分配,到了现在的这个社区。 每天群里都会统计,有什么样的任务,每天能去多少人,然后给社区分派志愿者。因为封锁的缘故,外市的或者跨城区的也进不来,所以志愿者招募采取的还是就近原则,有一定的年龄要求,就是18岁以上40岁以下。 起初还是待命状态,从17、18号开始就必须行动起来了。刚到社区的时候,能感受到社区人员确实非常忙。最初,我们每天早上9点多开始办公,后来因为事态比较紧急就改到了早上6点,晚上8点左右回来,一整天都在工作。
大巴车被临时改造成核酸检测的场地。图片:视觉中国 一开始,社区的主要任务是统计,比如说这个人是不是密切接触者,是不是从外地回来的都需要打电话。后来核酸检测的时候,社区的人要去维护秩序,统计名单,这时候几乎所有人就都去一线了,电话都是我们来接的。 接电话的时候,确实也会遇到一些比较紧急的情况,比如家里什么食物都没有,只剩下糖了,还有家里有老人刚做完手术缺药。但当时这些其实并没有得到处理,因为都忙不过来,我们就只能把对方的联系方式和具体情况记上,列出一个名单,等着社区空出手来再说。因为我们并没有决策和行动权,只能配合他们工作。 结果没两天,志愿者活动就暂停了,21号做完核酸要求全员在家待着不让出门,我已经四天没出过门了。所以社区那边最后是怎么处理的我也不太清楚。 我今天还问了一下之前说需要降压药的一位大爷,距离上次统计已经过去四五天了。今天他跟我说,他自己通过小程序联系上药房下单了,可能明天能送到。 一切都是以核酸检测为优先的。社区的负责人也告诉过我,说今天是做核酸检测,谁也不能配送,没有人给配送,就是这么说的。一旦检测的要求下来,他们就必须全力去配合。 第一次和第二次核酸间隔大概只有五天,预计明天后天还会做第三次。这次是上门来做,因为现在每家每户都贴了封条,出也出不来了。 外卖员,快递员现在也出不来。封条一开就是违法呀,我看到我家那边儿小区有一户,自己开了那个封条,之后就被公安带走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人员流动,但社区的工作量就更大了。 封锁那天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已经在志愿者群里了,本来当天是要正常去社区工作的,结果凌晨两点多的时候,说计划有变,不让出来了。自家小区里就是搁广播喇叭里喊的,凌晨通知这个消息,然后当即就不让出门了。 我们社区里其实有一些卖果蔬的超市,也都没有再供应了。做第二次核酸的时候,(有个超市)短暂地开了一下,还有些人去那儿买,但是后来公安来了,又把它给关了。当时大概有三五天是全部封锁,基本上各种商超、药房什么都不开门的状态。
图片:视觉中国 “防护服该怎么穿,社区没有人教我,他们也不会” 这几天最突出的没有物资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协调有问题。 比如说,我当时是负责最早封锁的一个单元楼的统计,本来的要求是每两到三天统计和配送一次。那天统计的是药物。我们通化这个地方,老年人比较多,还有很多独居老人,降压药啊这些药品还是挺重要的。本来说是统计之后配送,结果药房没有开门——因为出不来嘛——就买不了,社区工作人员也买不了。 统计工作已经做完了,但没有办法配送,心里就挺不是滋味的。本来这完全可以通过计划解决,先协调好药房开门,然后统计完直接上门采购送过去。 总体来说,我们接到上面的消息一直在反复。比如,大概30分钟之前我接到的消息还是要做统计,统计完(结果)发过去一段时间,对方会说没法执行。再比如,封锁之后没办法下去扔垃圾,可能12点半还在说,要居民把垃圾打包好放在门口,意思是会有人上去收。结果到了一点半,就变成了时间再定。然后垃圾就堆到了楼道里。 感觉就是工作人员之间没有协调好,传达的消息一直在反复,也得不到执行。一些防护设备也短缺,一整天下来就一套防护服。而且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具体应该怎么防护也不清楚。社区发了防护服,我都是去问学护理的同学,这个该怎么穿脱。社区没有人教我,他们也不会。 检测现场缺少酒精、洗手液这些东西,我们吃盒饭也是在车里吃,其实挺有风险的。所以我当时一口都没吃。
1月16日,通化市民冒雪排队做核酸检测。图片:视觉中国 经验不足也体现在核酸检测的时候。第一次,我在现场维护秩序,还出现做了一部分人之后试剂不够用的情况,得派人去取,检测暂停。 那天特别冷,零下28度吧,大家都在外面排队等,有的可能要排一个小时。我在室外最长待过六个多小时,就是在第一次核酸检测现场。那时候都还没建档录入,要拿表格让每个来检测的人填写个人信息。一些老人不认字或者年纪太大了,需要很多工作人员帮忙填写。 第一次检测是全体通知,队排得很长;到第二次就好很多了,变成一栋楼一栋楼分批次下来,也不用填表了,直接拿身份证和名单一核对就可以。能感觉到,社区也在适应这个情况。 一座日渐衰老的城市 现在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说全城只有800名志愿者,其实人数肯定要比这个多。但还是不太够。我有朋友刚在饿了么上面下单,订单就被取消了;我昨天其实也下单买菜了,说的是第二天会送到,但其实并没有,现在都没收到。 我看最近那个买菜的小程序改成套餐的形式,重新推出了,就跟我们之前统计的那个方式是一样的,有48元和58元的套菜,然后统一配送。昨天小程序崩了一阵儿,可能因为订单太多,直接不开放了,今天好了很多。 这几天完全封锁之后,一部分药房应政府要求重新开门,今天相比昨天又多开了五个药房。现在其实大家都有办法下单,但可能还是配送存在一些问题。 今天志愿者群里面就又拉了一个采购群,这个群今天新招了30个人,主要就是去超市把这些已经打包好的蔬菜,送到小区卡点,再由网格员联系,送到个人的家里。但现在收到的人还不是很多,因为即便加上志愿者,负责配送的人还是太少,效率有限。
通化东昌区,路面上空空荡荡。图片:视觉中国 通化出现这样的情况,确实是反应不及时,我感觉最主要还是缺经验。去年虽然说全国疫情很严重,但我们这里并不严重,都是在非常可控的范围内的。没有封城,只有几个出现确诊病例的社区单元进行了整体隔离。 但现在确诊人数,以及需要隔离的人,都超过了当地的承载能力。我们一个地级市人口也很少,城区也不大,只有一个三甲医院,评上也没有几年,确实不能提供非常好的医疗。 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就没有那么完善,人口流失也比较严重。现在的通化老年人比较多,我们不是还有个名字叫“康养之城”嘛,就是养老的感觉。平时城市里年轻人非常少,招募年轻的志愿者也比较难。这次的临时志愿者很多都是在校大学生,因为疫情提前放假回家,结果又遇上家里的疫情,临时赶上了场。 近日,微博上#通化隔离居民没有物资#话题下出现了大量求助帖,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有用户表示,吉林通化市封城几天后,由于生活物资供应不足,不少居民出现断粮断菜、甚至断药、断奶粉的情况,基本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24日晚,人民日报发文“四问”通化物资配送问题,通化市回应称,该市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充足,并计划组织7000余人为封闭小区配送物资,按照每户5天需求量以市场半价供应蔬菜包。同时通化市民可携2次核酸阴性证明报名成为志愿者。 大白新闻25日联系到多名通化市居民,他们表示已收到配给的蔬菜包,同时对一线防疫人员连续高强度工作深表担忧。 今日(25日)15时许,吉林通化市发布最新通报称,截至25日11时许,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和志愿者已为66924户居民配送蔬菜。线下配送和线上销售工作同步持续展开。
社区工作人员连夜发放物资(受访者供图) 1月25日,大白新闻联系到了几位住在通化市高风险地区东昌区的居民,其中有人称当天上午收到了蔬菜供应,多人表示其所在小区都收到了蔬菜包。 随即有受访者提出,目前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太大,甚至出现晕倒的状况,令人担忧。 通化市东昌区一小区居民兰兰告诉大白新闻,今天(25日)上午10时左右,其所在小区的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晕倒了。 兰兰从小区管理人员处得知,这名社区工作者从25日凌晨1点一直工作到10点,后因低血糖一度昏迷。据她透露,目前人已经苏醒,身体没有大碍,休息了约一个小时后,该工作人员继续为居民做核酸检测。 东昌区的志愿者彤彤也向大白新闻表示,龙兴社区出现了防疫工作者累到虚脱的情况,防护服都脱不下来,还有一线工作人员晕倒。
龙兴社区一工作人员晕倒的视频在网上传播 彤彤曾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她于1月19日发布的朋友圈呈现了社区工作人员繁忙的一天:一人分管300多户,电话响个不停。工作人员需要整理数据、发表格,并在极寒的天气下外出买药、买生活物资、排查接触者,一天下来只休息了4个小时。因为担心给家庭带来感染风险,不少工作人员便住在单位。 25日,通化开展第三轮核酸检测,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的工作便暂停了,但因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做核酸检测人员的工作强度依然无法降低。 深夜外出工作的抗疫一线工作者(受访者供图) 外界对吉林通化防疫不力的质疑声不断,彤彤认为主要是因为今年通化的病例相较于去年大量增多,因此防疫的压力增大了许多。庆幸的是,周边的梅河市、辉南县柳河县都派出了人手前来支援。 物资储备不够?防疫经验不足?都不是!央视热评:对民生痛点出现严重误判,通化不该一封了之! 据央视新闻官方微博,针对通化疫情问题,央视评论称:是防疫经验不足?还是当地物资储备不够?都不是。这说明,当地对可能出现的民生痛点出现严重误判,在疫情应对思维上出现严重的不合理。通化人之所以化身“热搜人”,就是因为当地没有体恤人心。疫情防控情形复杂多变,绝不能仅仅“一封了之”“一隔了之”! 此前,据央视新闻,吉林通化近日出现新的疫情,部分封闭管理市民因为“缺粮少药”,在社交媒体上求助,引发广泛关注。对此,24日,通化副市长蒋海燕公开道歉。25日凌晨,市委书记高志国到部分居民小区检查生活物资配送情况。据当地最新通报,通化已为66924户居民配送蔬菜包。 根据通化当地最新通报,截至1月24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246例,其中确诊病例196例、无症状感染者50例。对一个总人口只有200万左右的小城来说,防控压力不可谓不大。也正因此,从1月20日开始,通化宣布市区所有小区全部实行封闭管理。 封闭管理是疫情防控的必要手段,对遏制疫情传播具有显著作用。但令人诧异的是,封闭管理期间竟然出现物资供应紧张、居民“缺粮少药”的景象,在疫情防控已经进行一年多的情况下,这让人难以接受。 是防疫经验不足?——说不过去,一年的时间足够让当地政府吸取各地经验,形成成熟的疫情应对能力;是当地物资储备不够?也不是。在回答媒体的疑问时,当地坦陈“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充足,不存在短缺现象”。 既然经验并不应该匮乏,且“物资储备充足”“不存在短缺”,当地居民却仍旧出现了“断炊”情形,这只能说明,当地在应急与物资调配能力上出现了严重短板,对可能出现的民生痛点出现了严重误判,在疫情应对思维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
图片来源:央视视频截图 要求居民居家隔离,可以有效防住病毒,但要稳住人心,就要在居民生活保障上“不断档”。换言之,要“防病毒”,也要“稳人心”。通化人为什么要纷纷化身“热搜人”?就是因为当地在实行封闭管理的同时,没有体恤人心,做好后勤保障。 假若当地政府在启动这次封闭管理时,能够充分预判居民可能出现的物资供应难题,未雨绸缪制定预案,并及时了解居民诉求,就完全可以使他们避免“断粮”情形,也不至于在这轮疫情中损失地方形象。 发生在通化的这次事件给人警示:疫情防控千头万绪,个中情形复杂多变,绝不能仅仅“一封了之”“一隔了之”。防疫,应该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防病毒传播的同时,不能忘了保民生供应。毋宁说,两者在防疫工作中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防疫需要一盘棋,地方政府在应对当地疫情事务时,也要具备全局意识与通盘思维,要努力做到控制疫情的同时,减少防疫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这才是防疫的“最优解”。 副市长道歉,物资到位 小美告诉记者,封户之前她舅舅家给了她家一些蔬菜,然后自家有些米和面,勉强撑了几天。 但她楼上的邻居,为了开会回家结果被隔离,家里不常住,连米都没有。没封户之前,有社区工作人员给他分盒饭,封户后靠饼干撑着。 还有不少网民反映,家里小孩奶粉喝完买不到,高血压病人买不到降压药,糖尿病人缺胰岛素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出现,不在于物资缺少,而在于可供调动工作人员过少,满足不了大量需求,且又加重现有工作人员的任务量。 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出现过累晕倒的防疫人员和放声大哭的社区工作人员。 1月23日,通化市发布为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免费配送服务的通告,其中提到“饿了么”“吉通帮”等4个线上平台,并公布了10个线下志愿者电话给老年人群体。 但家住东昌区市委附近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23日他在4个在线平台试了一天,大多不能下单,吉帮通下单成功后,又被通知退款。张先生说,他们理解政府难处,但希望可以允许更多民间力量加入,缓解人员不足的问题。 可不少人在社区群里和打电话表示想要加入志愿队伍时,有些社区回应并不缺人。 1月24日,在通化市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蒋海燕承认在居民生活物资配送上存在不及时和不到位的问题,并就此向市民致歉。同时,她还称市内目前有800多名志愿者为居民配送物资。 副市长致歉后不久,小美告诉记者她收到了21日下单的蔬菜。24日晚8时左右,小美给记者发来一段视频,并告诉记者通化市已经安排全市发菜。视频中有众多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打包白菜,并装运至旁边的公交车上。 当晚21时许,通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从即日起解除居民居家封闭管理,对居民生活基本保障物资按照每次每户5天需求量供应“蔬菜包”,半价配送到户。对低保户、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免费配送。药品、婴幼儿等特殊生活用品,居民可线上购买,或跟社区联系代购,由社区及时转送到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