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隋文帝时期,赵轨任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别驾四年,以清廉著称,“考绩连最”,得到文帝嘉奖并征其入朝任职。临行之际,百姓挥泪相送,说:“您在这里做官,两袖清风,如今您要离开,我们也不敢以酒相送。公清若水,我们斟上一杯水为您践行吧。”赵轨感动地接过,一饮而尽。(据《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杯清水饯行”饱含百姓对清官赵轨的敬重。“公清若水”,意指为官清廉如水、清澈见底、清清白白。古往今来,一直备受推崇。清则百毒不侵,清则正气充盈。为官者当“公清若水”,就是要始终做到严以律己、清正廉洁,没有“辫子”给人家抓,也没有把柄给别人捏,也就没有“包袱”,不被物役,惟如此,才敢于碰硬、敢于亮剑。反观某些党员干部,有的到基层下乡“白吃白喝”,临走还要带点“土特产”;有的假公济私,用公款相互吃请请吃,相互拉关系;有的“私欲”大、“贪欲”强,以权谋私,以权谋利……。作为党员干部,当以赵轨“公清若水”为镜,坚持清正廉洁、严以律己、慎用权力,才能“行稳致远”。 为官当“清”。古人云:“清为第一要义。官若不清,虽有他美,不得谓之好官。”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从政美德,历代明君贤臣更是把清正廉洁作为从政之要、为官之本,老百姓也把它作为评判官员德行的重要标准。不管是“铁面无私廉明断案”的狄仁杰、“黑脸青天”包拯、还是“两袖清风”的于谦、“直言天下第一疏”的海瑞等都是人们心目中清官的典范。为官者只有做到“公清若水”,清正廉洁,才能在为官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为官当“严”。“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党员干部要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放松自律,一时糊涂,就会铸成大错。毛泽东 “恋情不断亲徇私”,朱德要求子女“接班不接官”,腾代远主张“送子下乡锻炼”,王必成对家人提出的“五不许” ……都是严于律己、公清若水的榜样。为官者更要严于律己、不徇私、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为官当“慎”。“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为官者对手中掌握的权力要常怀敬畏之心,管好权用好权;不论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都要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为官者更应该弘扬公清若水的浩然正气,知所避、知所拒,去除贪念、洗涤污淖,才能不忘初心、行稳致远。(新田县纪委监委 何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