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贪官落马,悔过书成了其仕途的注脚,近日有媒体梳理贪官忏悔录,风格迥异,其中就有认罪求情型、引经据典型、忆苦型、避重就轻型以及表功型等,内容值得玩味。 悔过书立意之高屋建瓴,反思之深入彻底,常令人惊叹... 贪官落马,悔过书成了其仕途的注脚,近日有媒体梳理贪官忏悔录,风格迥异,其中就有认罪求情型、引经据典型、忆苦型、避重就轻型以及表功型等,内容值得玩味。 悔过书立意之高屋建瓴,反思之深入彻底,常令人惊叹,从实际的功用看,它们常被落马官员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求得司法机关轻判,而在外界看来,悔过书呈现贪腐官员的心路历程,无论悔过背后的动机如何,它对于其他官员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反思和警醒意义。 分析不难发现,贪腐官员在悔过书中常将其腐化归咎为两个方面,其一为个人的贪欲,所谓的“心态失衡”尤为典型,如原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放松了自己的学习,放松了思想上的警惕”;其二则在承认个人贪欲的基础上,亦提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福建省政和县县委原书记丁仰宁说“权有多大,利就有多大”,堪称最直白的腐败逻辑。将权等同于利,这显然不只是个人的看法,它也反映了当下的某些实际情况,今天看待腐败现象,若再纠结官员作风不正,不够纯洁,恐怕无益于长远反腐,相对而言,权力的腐化,即由权及利的演变模式更值得注意。 那些将腐败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的腐败官员,在落马后往往表现得颇为委屈,这其中,在悔过书中表功的落马官员,这种情形尤为明显:他们在履职过程中不乏作为,政绩方面的表现是客观事实,本人也常引以为傲。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民众心目中,对于这类腐败官员,心态往往是复杂的,只贪婪和贪婪但有所作为的腐败官员,民间的评价截然不同。然而,抛开实用的考虑,从反腐败的角度看,这种腐败现象恰恰最值得提防,它展示的是政治生态中的常态腐败现象,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手中握有的权力越大,官员的作为也越大,与此同时,制约权力的成本也越高,腐败行为更难以察觉。 有为官员的腐败悲剧可追溯至权力天然的恶,权力是他们斩获政绩的武器,那些放开手脚大干特干的官员,他们的威权特质能为他们赢得声誉,但这无疑也埋下了隐患,威权往往是制约乃至监督力量阙如的结果,西谚有云“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旦得不到限制,权力就可能带来腐败。刘志军在落马后希望通过表功来求得轻判,但他所引以为傲的功,有多少是通过正常决策途径得到的,有多少又是得益于那些有着“绝对”意味权力的襄助? 现代社会的腐败现象自然有着人性因素的影响,类似“我不贪污,当官干啥”的思维仍然存在,只是,从趋势看,腐败现象的制度性、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今天看待落马官员悔过书,不应忽视这一层背景。 http://star.news.sohu.com/20140113/n393389291.shtml star.news.sohu.com false 南方都市报 无 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4-01/13/content_2007988.htm report 1202 贪官落马,悔过书成了其仕途的注脚,近日有媒体梳理贪官忏悔录,风格迥异,其中就有认罪求情型、引经据典型、忆苦型、避重就轻型以及表功型等,内容值得玩味。悔过书立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