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218个项目分获2015年度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技进步奖。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会议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主持。省领导郭开朗、许又声、李友志、张大方,国防科大副校长庄钊文等出席大会。 会上,副省长李友志宣读表彰决定,2015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省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39项,省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15项,省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164项。李廷凯、詹显全获湖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其中,“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等6个项目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进化算法求解复杂连续优化问题的研究”等17个项目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互联网中数字内容的信息对抗理论与方法研究”等16个项目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高速网络实时多样化监测技术与系统”等6个项目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独居石放射性酸溶渣资源综合回收绿色循环工艺”等2个项目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大容量远距离特高压开关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7个项目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新型陶瓷基汽车刹车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与应用”等18个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热密度建筑节能及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等53个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瓷质高压绝缘子带电智能检测技术及成套设备”等93个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获奖项目 201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亚热带森林恢复过程生态功能演变及调控机理;脑影像的功能连接分析;新型金属配合物催化剂体系的设计、制备及应用;亚热带稻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伯克霍夫插值与幂正交多项式。 2015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项目:高速网络实时多样化监测技术与系统;先驱体转化氮化物陶瓷基透波复合材料及应用;鱼类远缘杂交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应用;大功率高速永磁传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异种移植生物安全关键技术及示范;巨型液压机关键状态参数监测技术及应用。 2015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湖南水稻优异种质发掘及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与利用;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技术及应用;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RDSS业务信号收发系统;辣椒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粮食储藏与加工中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120km/h速度等级米轨城际动车组;大功率LED芯片技术及其产业化;湖湘中医眼科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传承与推广;页岩气勘探及资源评价关键技术体系与应用;大型举高消防车关键技术及应用;配电系统故障自愈控制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复杂悬索桥施工控制计算理论与架设技术及其应用;中西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评估技术及应用;杉木人工林生态功能及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应用;新型陶瓷基汽车刹车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与应用;高重力坝地基深厚软弱破碎岩体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调脂防控冠心病机制及应用推广系列研究;稀贵多金属物料综合回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交通 从悬浮小球到悬浮列车 2月26日,由国防科大教授李杰团队完成的“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国防科技大学磁浮列车技术研究已有三十多年。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项研究是从一颗小球开始的——先悬浮起小球,再到直径一米的大球,再到1989年第一辆小车,最后到一比一的整车。国防科技大学磁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带头人李杰称,目前长沙试运行的已经是第五代车。 “依靠电磁力悬浮列车,并不难。难的是,在时速上百公里的飞奔中,必须保持8毫米也就是小指头般粗的悬浮高度。”李杰说。在多个学科的联合攻关下,李杰团队研制出集中式悬浮控制器、一体化的电涡流传感器和转向架产品等,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悬浮控制技术,让“轿夫”变智能。传感器好比“轿夫”的“眼睛”,盯着悬浮高度,误差小于0.2毫米;电磁铁好比“轿夫”的“腿”,抬起列车;转向架好比轿夫的“肩”,保持方向;控制器好比“轿夫”的“大脑”,收到数据后指挥“肩”“腿”运动。这个控制过程每秒钟进行万余次,确保列车保持8毫米的悬浮高度飞奔。 网络 “网眼”每秒监测100亿汉字 面对网络时刻产生的海量信息,如何实时高效监测,以打击网络犯罪、预警突发事件、侦控网上间谍等?国防科大苏金树教授团队完成的“高速网络实时多样化监测技术与系统”项目,研制出面向各种应用场景的网络监测系统。其中,最高性能的系统可以处理双向100Gbps以上的网络数据,相当于每秒可监测100亿个汉字。 在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的一间机房里,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铁匣子,只要连通网络,就睁开“慧眼”按照指令“海里捞针”。目前,项目组已研制出国家骨干网、移动核心网、无源光网络、网络加速卡等4大类17款流量监测设备,形成了全网系的立体监测能力。 据悉,该成果已在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等多项重大活动的网络安全保障及常规网络监测项目中应用。 医疗 分子层面定位红斑狼疮元凶 定位红斑狼疮等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元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努力方向。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陆前进团队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对这一类皮肤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反复发作,治疗困难,给患者本人及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害生命。中国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发病人数已超过5000万。由于这一类疾病确切的 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清楚,极大限制了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升。 陆前进团队研究发现,染色质修饰异常是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元凶”,其中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小觑。这丰富了红斑狼疮的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理论,为红斑狼疮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潜在新靶点。 陆前进团队还首次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阐明了女性易患系统性硬皮病的全新发病机制,为表观遗传干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数读 84项 在医疗卫生、防灾减灾、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与民生联系紧密的领域,有84项成果授奖,占比38.5%。 72人 在项目第一完成人中,“70后”获奖人数达到72人,比2014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潇湘晨报 记者 徐海瑞 通讯员 任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