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交通部:春节期间鼓励不以盈利为目的拼车出行 光明网评论员:据媒体报道,21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水平明确表示,对于春运期间互联网平台推出的“拼车回家”,只要不以盈利为目的,交通部持支持态度。他同时提醒驾驶员出行前维护车辆,安全驾驶,不要超速超员;希望双方能明晰权益,以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交通部明确表态支持“不盈利”“拼车回家”,显然是对一段时间以来汹涌民意的积极回应。从此前的严厉打击“黑车”,到眼下有限制的政策松动,这一“柔性”变化,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受这一表态鼓励,民众“拼车回家”的路将不再漫长。 政策,以及对政策的后续解释,往往滞后于现实。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租车、拼车热热闹闹,已不再是简单的“新生事物”,而是蔚成了一种凌厉的风气。但管理部门仍一味阻遏,或者采取“鸵鸟”政策,以为无视就是不存在,就可以天下太平。与其这样,还不如因势利导,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寻求破解之策。 必须承认,“拼车”热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时至今日,尽管我国交通设施得以极大改善,运输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相对于老百姓的出行需求而言,仍嫌紧张。前一段,铁路方面关于“买票彻夜排长队已成历史”的表述引发吐槽,即是一例。有网友指出,不能只看到线下民众不再“彻夜排长队”,还应该看到线上“一票难求”。 根据以往经验,每年春运,基本上都是半个中国的人在路上。据交通部介绍,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道路运输量预计达24.81亿人次。公路运输方面,考虑到铁路购票难以及高速7天免费等措施,出行量依然很大。 可见,在“春节回家”依然是亿万民众刚性需求的语境下,如何扩大运能、疏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本身就是管理部门的职责。这其中,提高现有交通运输方式本身的效率固然是一方面,而打通政策层面的禁锢,亦显得十分重要。 “拼车回家”,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寻求突围的“民间智慧”。在更早些时候,很多人通过同乡、同事的扭带,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自发行为。到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汽车的普及,“拼车”已经具备了扭结陌生人的能力和条件。若继续沿用以往的“管控思维”,严厉打击,并不符合良治的思维,更不可能真正实现交通秩序的规范有序。 同样,仅仅以官员表态的方式“开一个口子”,也存在后续的诸多麻烦。表态毕竟是表态,还应该上升到政策层面、法律层面。不然,一旦果真出现权益纠缠,或者说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行政权力继续打压的情形,又将如何处置?既然能够公开表态,为何不从规范行政的层面,做出较为严密、翔实的表述?即便修改相关法律的时机还不成熟,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至少也应该在前期运行中多一些具体规划和设计。 还有,当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对基层运管部门“钓鱼执法”仍心有余悸之时,仅凭一句“支持”,显然很难打消疑虑。 只要有关部门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基于监管者而非固化利益保护者的身份,则很多问题并不会成为困扰。市场本身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监管者需要做好的,倒是清晰的权责界定,可持续的监管规则,以及严厉的罚则。 其实,在汽车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诸如拼车、搭便车分摊油费等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国家不但鼓励公众互助拼车,还为之立法加以保护。毕竟,无论是从节约能源、增进环保、减轻交通压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还是从降低行政费用的角度,此举都是值得肯定的。僵硬的封堵,只能是一种急功近利之举,不仅不可能服务民众,还暴露了行政权力的懒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