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桂香漫山野,稻浪滚金波。在这满载希望与丰收的时节,湖南省汝城县泉水镇殿华村迎来高光时刻 ——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与文化研学基地(汝城)、中山大学历史研习中心(汝城)三大基地同步揭牌。红绸落定,牌匾生辉,这不仅是校地合作的全新起点,更让汝城深厚的红色底蕴与人文魅力,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碰撞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光彩。
艺术为笔,绘就汝城山河人文之美
作为国内艺术教育的重镇,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此次携 100 余名师生奔赴汝城,以 “画笔为媒,与历史对话”。踏入殿华村,漆红的古祠堂、斑驳的青砖黛瓦、蜿蜒的山间小径,瞬间成为师生们眼中的 “天然画纸”。他们或驻足祠堂前,捕捉木雕窗棂里的岁月纹路;或蹲坐田埂边,勾勒稻穗与远山的层次;或漫步红色旧址,用色彩晕染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印记。每一笔勾勒、每一抹色彩,都是对汝城自然风光的礼赞,更是对当地人文底蕴的深度解读。
“一进殿华村,厚重的历史感就扑面而来。”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4 级师范生赖彦玮难掩激动,“这里的祠堂不仅是古建筑,更是当年中大师生教书育人的课堂,是革命先辈传递信仰的地方。我们写生不只是画风景,更是在与先辈对话,要把这份厚重感和精神力量,都融进画布里、刻在心里。”
文脉赓续,烽火岁月里的教育坚守
此次三大基地落地汝城,背后藏着一段跨越近百年的 “校地情缘”。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为避战火,辗转内迁汝城县泉水镇殿华村。200 余名师生与当地百姓肝胆相照、患难与共 —— 百姓们主动腾出自家祠堂、让出养蒙学校作教室,把新收的大米送给学子充饥;师生们则在门板搭成的 “黑板” 前授课,在油灯映亮的 “课本” 上研学,即便枪林弹雨逼近,也始终坚守 “教育不灭、文脉不断” 的信念,在烽火中书写了 “家国危难处,教育薪火传” 的动人篇章。
“今天的基地,是校地合作的新桥梁,更是红色研学的新起点。”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黄伟波深情寄语,“未来,华师的画笔会常绘汝城的山水人文,中大的学者会深探汝城的历史文脉,让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记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思政铸魂,让民族精神照亮前行路
揭牌仪式后,一场题为《不跪、不屈、不息》的红色思政课在殿华村祠堂内开讲。汝城县思政课讲师团讲师彭豪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带领 100 余名师生重温那段烽火岁月:“乡亲们,鬼子快打到乐昌了,中大师生要转移到咱们村办学!国难当头,咱虽上不了战场,但支持办学就是保家卫国!大家有力出力,把祠堂、学校腾出来,能住人的都来登记!”
随着彭豪的讲解,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 —— 看到了祠堂门板上写满的公式定理,听到了田埂上回荡的读书声,触摸到了那段 “耒水长,南岭高,烽火课堂书声豪” 的岁月。“没有华丽校舍,就用祠堂作教室;没有教学设施,就用竹笔写山河。” 彭豪动情地说,“那时的殿华村,有三盏‘灯’永远亮着:祠堂里的油灯照亮课本,田埂上的火把指引求学路,而人们心里的‘明灯’,是永不屈服的民族脊梁。” 1944 年,豫湘桂战役爆发,长沙、衡阳相继沦陷,粤汉铁路告急。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中大师生与殿华百姓没有退缩 ——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护书籍,在饥寒交迫中守课堂,用 “不跪的教育” 捍卫民族尊严,用 “不屈的脊梁” 扛起家国责任,更用 “不息的光辉” 延续了中华文脉。 “竹笔写就山河志,油灯照见赤子心。” 课末,师生们共同诵读《殿华谣》,朗朗声穿越祠堂,回荡在汝城的青山绿水间。如今,三大基地的建立,不仅让这段烽火岁月的精神有了传承载体,更将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 “思政课堂”—— 让更多人在艺术创作中感悟人文之美,在历史研学中汲取精神力量,让跨越时空的 “精神火炬”,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 周国春
编辑:徐满哥
一审:徐满哥
二审:余 生
三审:吴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