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日本著名灾害学家寺田盈彥早就正告人们:天灾往往在人们忘记的时候发生。昨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截止昨晚8时撰写此文时,早报综合多方信源,地震已将汶川县城夷为平地。在震中周边的都江堰市... 日本著名灾害学家寺田盈彥早就正告人们:天灾往往在人们忘记的时候发生。昨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截止昨晚8时撰写此文时,早报综合多方信源,地震已将汶川县城夷为平地。在震中周边的都江堰市,伤亡人数已达数千人。这是32年来四川省内发生的烈度最大的地震,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烈度最大的地震,其所造成的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可以想见。在此,早报向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表达深切哀悼,向受伤的同胞表达真诚慰问,向地震发生后抢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军队及武警官员表达我们的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对汶川地震反应快捷,胡锦涛总书记迅速做出救灾抢险的重要批示,温总理立即飞赴灾区指导救灾并在飞机上向全国人民发表重要讲话以安定人心。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救灾二级预案,多个中央部委迅及部署和实施了首轮救灾举措......我们当有理由坚信,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一定会尽最大可能减少本次地震的损失。 汶川大地震的冲击余波波及大半个中国,甚至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等国家的首都,都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震感。在上海,包括早报所在办公大楼在内----中心城区众多高层写字楼宇,也不同程度品尝到了余震带来的震感和短时的惊慌失序。 眼下,早报和广大市民持有同样的心情:一方面高度关注灾区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危,祈祷灾区民众能尽量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则就本次地震对上海的影响乃至是否会诱发上海也发生破坏性地震而高度敏感。 为此,昨晚7点,早报评论员连线华东师大地震灾害学知名教授罗祖德先生,就上海“是否会......”作了电话访谈,得出“近期不会.....”的肯定结论,这一结论与本市官方在第一时间发布的结论相吻合。 近代以来,震源在上海本地的地震只有一次,距今已有400多年,震级只有里氏3.7级,不构成破坏性级别。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致每隔10年左右,上海出现过多次地震,但震源均不在上海本地,只是受余震影响而已。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但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属于国内少震、弱震地区之一,因此,无论讲地理板块结构、地震历史,还是从现状计,汶川地震在上海引起“联锁反应”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广大市民无须过度惊慌。 对自然灾害作地理学分类,旱灾属片(面)灾害,水灾属线灾害,地震则属典型的点灾害,因而在同一时期内,地震不可能在国内多个地区大面积发生。然而,尽管这个判断来自科学,尽管上海处于“非地震带”地理区位,并不是说上海的市民和政府对地震灾害可以不加理会,可以高耽无忧,恰恰相反,由于上海开埠至今从未发生过大地震,历代上海人对地震的破坏性缺乏直接感受,防震救灾预案亦未经受实践考验,因而可以想见,无论是市民和政府,对防范地震的警惕性到预防知识都是相对匮缺的。本次汶川大地震,正好为上海提个醒,从政府的防震预案到市民防震知识的普及,当从速予以补课为要。 法国灾害学家C.A.爱尔维修曾警告人们:每个研究人类灾害史的专家都确信,世界上的大部分灾害都缘自于人类的无知和麻木。就地震而言,无知指缺乏科学的防震知识和手段,麻木指防震预案不到位、不中用甚至流于形式。上海前一次轻微地震发生于1990年代,迄今只有少数中老年市民对此留有些许记忆,然而,鉴于这十几年上海重大基础市政工程遍地开花,地铁、轨交、高架环城路、浦江隧道、地下水、电、气管网密布,且上海高层建筑密度为国内之最,万一发生哪怕是中等烈度的非上海为震源地的地震,其破坏性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这在地震灾害学中被称为由地震诱发的“次生性灾难”。防与不防大不一样,科学防范地震灾害效果更不可同日而语。日本大坂和神户地区的人口密度及产业布局远高于唐山,历史上的坂神大地震烈度大于唐山,破坏性却远小于唐山(死亡数只有4000余人),日本的防震经验与举措很值得上海认真学习和借鉴——请从现在开始! Tags:科学 学应 应对 对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