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大海阻隔,不能回家……”这是一封写于1988年,辗转台湾、韩国、香港,最后寄到郴州桂阳县敖泉镇的家书。写信人叫张全能,今年94岁,桂阳县敖泉镇蓬塘村人。1949年6月,他被迫随国民党部队进入台湾,并定居台湾。2016年12月25日,老人从台湾回到家乡桂阳,并坚持在家乡安度晚年。面对前来探访的笔者,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当兵抗日 九死一生 张全能老人1923年出生于桂阳县敖泉镇,家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老幺,读过一年私塾。民国28年(1939年),日本鬼子已经侵略到了湖南,国民政府号召年轻人志愿当兵抗日。张全能主动报名当兵。报名后,他和其他志愿兵从敖泉一路走到耒阳白沙集合,再随队走到耒阳火车站坐火车到达湖北武汉,过了三四天又从武汉坐火车到达长沙,被编入湖南省长沙警备旅,成为一名步兵,用的是三八式步枪,专门负责保卫长沙政府的任务。 在长沙警备旅执行保卫任务约一年后,前线部队伤亡惨重,张全能又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73军第77师某团三营二排五班,任机枪手。那时候战争十分激烈,几乎每天都有战斗任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2年。张全能先后3次参加保卫长沙会战。他回忆,长沙会战后部队伤亡很大,敌人的飞机从天空呼啸而来,开始是3架,一下子又来了6架、12架,机枪猛烈地扫射子弹,又丢下炸弹;飞机一过,遍地都是尸体和伤兵,长沙城一片火海。 张全能说,战争时期吃不饱穿不暖,一个连队一百多人,每餐只能吃南瓜稀饭充饥,全连偶有一两斤猪肉,也不够沾锅底。由于伤亡大,他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背着枪出门,就从来没有想过能不能活着回来;有时候睡上一觉,都不知道第二天自己是否还活着。有一个长官对他特别好,送给他一件没有烂的卫生衣。由于担心自己战死后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所以每次战斗,他都会把这件卫生衣穿在身上。经过无数次战斗后,部队被打散了,张全能随剩余的部队整编到湖南湘阴、汨罗河和平江打仗,驻地为高山板、白水站。而那一件随他九死一生的卫生衣,也一直留在身边。 短暂返乡 被迫赴台 1942年4月,张全能向长官汇报说非常想家。长官看他年龄还小,十分可怜,特意批准他回家。于是,张全能从汝城走路到郴州后,又从郴州的螺蛳岭走路到桂阳敖泉老家。回家后,张全能结婚了,1943年生有一女张爱香。随后,他被敖泉的乡长安排到桂阳警察局当警察两年,负责维护县城治安等。 1945年日军投降后,张全能又被征兵到桂阳(湘东)司管区,住在桂阳张氏宗祠旁边的楼上。那时候是国共内战,得知是中国人打中国人后,张全能自己也不想打,可是也没有办法。一个月后,他被俘,之后被编入陈毅的部队。期间,因为帮部队从国民党军队抢得了大米和运送过炸药,他还立了功并戴了大红花。不料之后的一次战斗中,他又被抓到国民党第54军当兵。1949年6月,张全能被迫随部队从上海坐船过台湾,在台湾部队陆军运输连任运输兵,后从一家印制厂退休,定居台湾。 “本以为两三年就可以回家乡,不想一隔竟是半个世纪。”到了台湾之后,张全能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亲人。“刚去台湾的时候经常写信回家,可是都石沉大海。”老人回忆到,离家时夫人已怀有7个月的身孕,他十分牵挂。但因为信件无法送达,整整39年,他无法获悉家里的情况。看到别人一家团圆的时候,思乡心切的他只有对着大海泪流满面。 叶落归根 尽享天伦 直到1988年,两岸关系稍微缓和,住在张全能楼上的韩国邻居得知他的思乡之苦后,说他有办法可以帮他寄信。韩国邻居让张全能把家书和地址写好,由他带到韩国,然后寄到香港的朋友家里,再让香港的朋友把信件寄到张全能的桂阳老家。就这样辗转4地,张全能寄出的家书终于带回了家人的回信。在信中,张全能得知在自己离开家的第27天,夫人已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激动了好多天。 1989年4月清明节,张全能随大陆访亲团第一次从台湾回到家乡桂阳。他永远忘不了那一路的情景:机场、火车站、码头到处都贴满欢迎台胞回乡的标语,迎亲人、回家乡,每个人的内心都无比激动与期待。回乡探亲的日子非常短暂,十几天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由于当时两岸没有实行“三通”,本来从广州坐飞机到台北只要3个小时的路程,经过几次转机后,却不得不要经历六七个小时才能完成。之后,张全能奔走于大陆和台湾之间,每年至少都要回家乡一次。 与家乡亲人聚少离多,张全能不得不继续以书信来缓解思亲之苦。但他心里早已坚定了要回归家乡的想法。“树有根,水有源,人怎么能忘记自己的家乡?回乡安度晚年,是我最大的愿望。”张全能说。 如今,张全能与儿子张华雄生活在一起,有张建军、张力军、张三军3个孙辈照顾生活起居,还可以时常去女儿家串串门,尽享天伦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