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这个风俗流传至今,成了中国汉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小的时候 过年仪式感很强 春联是爷爷亲手写的,除夕夜的年饭必须所有人都到齐;年三十晚上12点前所有人都要回家,街上除了路灯,什么都没有,即使是这样,那暖黄的光都透着些喜庆的味道。除夕夜再困再困也要等着爸爸放完鞭炮才能睡觉,妈妈会事先准备好红包和年初一要穿的新衣服,亲昵的说:“新年要快乐哦。”年初一,一大早就要出门,逢人就要说吉利话,走亲访戚孩子们总要挨个表演节目,然后才有红包。晚上走到哪家的院子都是烟火齐放,好不热闹。 已经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市里禁放烟花,叔叔一家迁居国外了,表姐一家今年去旅行,妈妈老早买好了印好的春联,红还是那么红,只是字,家家户户都一样了。与我而言,年味儿,有些淡了…… 过年成了归途 最美的风景在这之上 渐渐,“春运”成了我们国家每年的大事。除了交通的紧张感,也表示着每个游子对归家渴望。读大学的时候,可以坐1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一摇一晃、一站一景的回到家乡。工作了,掐准时间,海陆空交通方式多方比较,哪样最快最好,就选哪样。小时候,总是喜欢喝爸爸啤酒瓶的那一点儿底;长大了,愿意在年节的时候陪爸爸来上一杯二锅头,唯一没别的是干了之后爸爸还是会轻轻拍拍我的头。到现在,再凄冷的夜,我也想去那个坟头洒一杯酒,就好像,他还没走。 然而 有些人对归家的渴望往往只是奢望 近期流行的热文:“给爸爸发一条短信:过年我不回家”中,一位网友说:“我已经第5个年头没回家了,因为我是一个兵。”是啊,那些为了保护祖国的兵,已经忘记是第几个年头不能回家了。还有因为生计而想多挣一点、再挣一点的人们。还有我们大楼的保安、物业、保洁阿姨,他们都是农历29到初七都有值班的日子。回家变成了一种奢望,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距离没用 思念太重 到家那一刻,这华灯初上的城市在拥抱归来的我。像那只不愿面对家乡原野的孤鸟终于等来了土地的拥抱,像那颗不敢面对海岸弦月的星星终于看到了明月的微笑。回家,真好。(文/周忻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