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湖南民生在线,湖南民生频道,民生频道,湖南民生新闻网,民生新闻网,民生湖南在线,民生湖南网,湖南民生网

当前位置: > 社 会 >

芙蓉区60年城区面貌变迁

时间:2015-11-10 16:54来源: 责任编辑:
一桥飞架东西,人民东路浏阳河、圭塘河大桥的拉通让东岸乡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高东方摄1952年长沙市民正在修建五一路的场景。资料图片气势恢宏的五一大道总长4138米,先后经过数次扩建,直到2000年进行彻底改造后,才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石
  核心提示:一桥飞架东西,人民东路浏阳河、圭塘河大桥的拉通让东岸乡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高东方摄1952年长沙市民正在修建五一路的场景。资料图片气势恢宏的五一大道总长4138米,先后经过数次扩建,直到2000...

芙蓉区60年城区面貌变迁

一桥飞架东西,人民东路浏阳河、圭塘河大桥的拉通让东岸乡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高东方 摄

芙蓉区60年城区面貌变迁

1952年长沙市民正在修建五一路的场景。资料图片

芙蓉区60年城区面貌变迁

气势恢宏的五一大道总长4138米,先后经过数次扩建,直到2000年进行彻底改造后,才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石祯专  摄

芙蓉区60年城区面貌变迁

图为20世纪50年代火车站原貌。资料图片

芙蓉区60年城区面貌变迁

夜幕降临,在灯光的照射下,长沙火车站显得金碧辉煌。王安民 摄

芙蓉区60年城区面貌变迁

蓝天、白云、青草、绿树,在芙蓉区绿化广场里,一派现代化都市的景象,而这里曾是长沙老火车站。资料图片

芙蓉区60年城区面貌变迁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芙蓉区城区面积以每年2平方公里的速度迅猛扩张。  余志雄 摄

芙蓉区60年城区面貌变迁

1977年6月30日,长沙火车站建成通车。如今,车站日均接发列车144列,乘降旅客5万余人,办理行李包裹1万余件。石祯专 摄

核心提示

    打开长沙地图,芙蓉区像楔子一样横插长沙正中,又宛若一条走廊,由东向西,绵延奔向湘江。凌空俯瞰,以五一大道为经,南有解放、人民路,北有八一、营盘路;以芙蓉路为纬,西有黄兴、蔡锷路,东有二环线、万家丽路等。在这些主次干道划出的一个个“网格”里,繁华街市、商场、酒店、商务楼宇星罗棋布。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一直蜿蜒曲折到浏阳河以东,从化龙池酒吧街飘出的爵士乐让都市俊男靓女流连忘返,而车水马龙的五一大道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反复吟唱,叙说着芙蓉区的前世今生。

    每当看到如此场景,芙蓉区城管局退休干部丁德明总会感慨万千,60年的变迁,他应接不暇,城区变化让他感到陌生,道路变化让他有些迷路。在他的记忆里,解放前长沙城区只有数百条麻石铺就的小巷和没有拉通的土石黄兴路、蔡锷路等,唯独中山路勉强算得上柏油路。满城的矮木棚与瓦屋,到了夜晚,漆黑一片。

芙蓉区变迁简史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8月24日,中共南下支队派地下党员毛赓平接管城东区公所。

    1949年10月1日,城东区人民区公所诞生,为长沙市政府派出机构,毛赓平任第一任区长。

    1951年9月25日,成立城东区人民政府,升为一级政权。

    1955年6月1日,城东区人民政府改为城东区人民委员会。

    1960年4月,成立天心阁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与城东区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

    1961年9月,撤销天心阁人民公社,恢复城东区人民委员会。

    1968年9月16日,成立东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5月,成立东区人民政府,撤销东区革命委员会。

    1984年4月,1987年3月,第八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区政府、区法院、区检察院领导班子。

    1996年,长沙市进行区划调整,东区改为芙蓉区。

    1997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005亿元。

    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同年,在全省率先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行了“一费制”全免。

    2008年,人均GDP达到8.6万元,居中部六省城区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城区第一、中部六省城区第二。

    过去

    人口仅4.3万,面积仅1.06平方公里

    芙蓉区是历代地方统治者活动中心之地,自西汉刘发建长沙国,筑定王台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五代时马殷在长沙建楚国、明朝建长沙藩王府、清设布政使司,民国设省、县,其治所多在该区辖区之内。

    1950年8月,长沙废除保甲制度,东区共设了浏正街、犁头街、解放路、东站路、府后街等五个居民委员会,到1987年扩大为解放路、浏正街、都正街、府后街、文艺路、韭菜园、朝阳7个街道办事处,现芙蓉区共辖11个街道、1个乡和1个副县级(湘湖管理局)、1个正县级单位(隆平高科技园)。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长沙整个城市的颜色都是灰色的,街道狭窄、房屋拥挤,到处破破烂烂!”丁德明退休之前一直在城管系统工作,亲眼目睹了芙蓉区城区面貌的巨变。

    据他介绍,芙蓉区正式设置行政区始于1934年,为国民党长沙市政府派出机构。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时,东区面积仅为1.06平方公里,人口43045人,辖区范围为:东以老京广铁路与郊区为界;南以大古道巷、人民路折向长岭、妹子山与南区接壤;西以八角亭、黄兴路与西区为邻;北以八一路转迎宾路北端至湖南宾馆后围墙与北区相连。

    解放后,城区向东迅速发展,过去为菜地、稻田和丘陵地的陈家山、半边山、杜家山、杨家山、妹子山、识字岭等逐渐被改建为新城区。到1987年,东区面积扩大到7.28平方公里,人口约18.6万人。1996年,长沙市进行区划调整,东区改为芙蓉区,原郊区东岸乡、东屯渡农场及马王堆乡的大部分划归芙蓉区,自此区域面积扩大为42.8平方公里,人口至今达46万人。

    现在

    30层以上写字楼60多栋

    “改革开放后,芙蓉区城区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上世纪80年代我们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后来又实行招商引资,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丁德明回忆。

    据芙蓉区委副书记、区长李蔚介绍,自1997年开始,该区便先后完成了长善垸地区、东岸地区、隆平高科技园区、浏阳河风光带和中央商务区等10项城市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规。截至当前,芙蓉区城市建设资金累计投入了200余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00余个。其中旧城棚改项目100余个,投入资金80余亿元,集中改造棚户区110余万平方米;基础项目200余个,投入资金100亿元,如从1978年建成五一中路开始,先后新建和拓改了万家丽路、人民路等主次干道30余条70余公里,整体改造了火车站广场;防洪工程3个,投入资金10余亿元。

    大投入便有大产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下一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芙蓉区城区面貌的巨变:

    2007年底五一大道、芙蓉路、韶山路、人民路、中山路、车站路、远大路、营盘路、万家丽路、二环线等10余条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或拓改一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自1996年区划调整后,该区城区面积以每年2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目前建成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是1976年城区面积的5倍,纯农村地区已不足3平方公里。

    2007年底,该区常住人口达到44.74万人,为1976年的3.2倍,每平方公里超过了1万人,其中西部主城区部分密集地段每平方公里超过5万人。

    到2007年底,该区建筑总量近1.5万栋,总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建成的建筑近500栋,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目前,该区住房建筑总量达1.3万余栋,拥有梦泽园、水云间、西街花园、星城世家等20余处中高档住宅楼盘,住房建筑总面积达1300余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2平方米,是1978年不足7平方米的4倍多。

    2009年,城区公用设施如供水、燃气、排水管网全面完善,电力供应充足,电信高度发达。浏阳河西岸商务商贸楼宇建成面积达359万平方米,30层以上写字楼60多栋,中高档商店、超市20余家,三星级以上酒店60多家,芙蓉CBD已成为长沙形象的精美名片。芙蓉区中部地区马王堆新城已经成形,三湘南湖大市场、万家丽家居建材市场、马王堆蔬菜批发大市场、东方家园建材超市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专业市场聚集其中。浏阳河以东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目前城市化率达50%。

    未来

    用3—5年建成宜居城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芙蓉区很多新老建设者们都喜欢用这句话来展示他们的抱负,并对过往成就做出总结。

    60年沧桑巨变,60年日新月异。现在的芙蓉区早已不像当年刚从国民党手里接过来的东区那样一穷二白了。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是如何使城区变得更加繁荣、和谐和精美,对此李蔚表示:“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优化城区环境,美化城区景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努力用3—5年建设适宜居住和适宜创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据了解,从1984年开始,芙蓉区便致力于市容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人性化,当年制定和实行了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门前三包”责任制,现在已衍生为“门前五包”责任制。1992年又采用“亮化、净化、美化”措施;2001年实施“全民绿化、全面亮化”工程;2003年实施“洁净、穿衣戴帽、城市夜景灯光、街巷提质、道路整修美化绿化”等五大工程。2008年为“城市管理年”,该区提出实施“品质工程”、“畅通工程”、“蓝天工程”、“素质工程”打造精美城区。

    当前,芙蓉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绿化覆盖率达到35.1%,去年空气优良率达到80%以上的天数已超过180天。

    根据《芙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该区将加快城区东拓步伐,启动跨浏阳河道路桥梁建设,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加强城市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完成长善垸、东岸垸大堤水泥灌浆和9000千瓦的机台改造工程,并完成跃进泵站建设工程,将浏阳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河”、“生态带”、“产业带”。

芙蓉中部新城的崛起

    一直到本世纪初,老长沙人只要提起老京广铁路线以东的湘湖渔场、东屯渡、马王堆、火星镇等,都会说那是乡下,在他们的记忆里,只要一越过车站路,便是渔场、菜地和小丘陵。

    今年58岁、现居住在东屯渡德政园社区的肖红五退休前是芙蓉区东郡小学的校长,1974年从长沙县嫁到德政园时,她也是这么认为的:“30多年前,德政园叫柳树园,我现在住的地方就是农村,我家门前的人民路那时还只是一条乡间土石路,每一百米就有四五十个大大小小的坑,一到下雨天不穿套鞋根本出不了门!”

    那时的肖红五见惯了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的菜农推着载满蔬菜的小车上城里兜售,因为路差,时常有车翻倒在地。到上世纪90年代初,肖红五发现,这条路上的手推小车慢慢地少了起来,她的乡里乡亲们都穿上西装系好领带转行做商人、企业家或白领了。

    肖红五的回忆其实只折射了东屯渡城市化进程中的“冰山一角”。早在1996年,当长沙市国营东屯渡农场划入芙蓉区,并于1997年设立东屯渡街道办事处时,农村变城区、农民变市民的发展浪潮已不可阻挡地汹涌而来。

    与此同时,芙蓉区老京广铁路线以东、浏阳河以西的湘湖渔场、马王堆、火星镇等广大农村也面临着同样的机遇,芙蓉中部新城崛起的曙光显现了。

    要致富,先修路,在芙蓉区委、区政府“强西拓东”战略的指引下,中部新城刮起了一股兴建基础设施的旋风。2002年10月,万家丽路拉通,2003年10月荷花路拉通,2004年5月人民东路拉通。

    筑好巢引好凤,很快,中部新城像个巨大磁场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商、投资者。如今,三湘南湖大市场、马王堆陶瓷建材城、万家丽家居建材广场等专业市场,东方新城、西街花园、上东印象、万科·金域蓝湾等中高档住宅区,新玉楼东、碧海云天等一大批第三产业为芙蓉中部新城崛起撑起了骨骼脉络。

五一大道的沧桑巨变

    五一大道,由东向西贯穿长沙城,全长4138米。时至今日,不但是长沙的主要交通动脉,而且它“十里长街、一马平川”的形象更是湖南的对外窗口。

    走在五一大道原省政府地段,今年63岁的芙蓉区韭菜园街道退休干部杨雅清老人努力想寻出儿时印象中新军路的一点痕迹,可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道让他的努力白费了。据老人家介绍,现在的五一大道中段是在一条叫新军路的土石路上扩建而成的。

    清末,新军曾在此地扎营安寨,故得名“新军路”。在上世纪60年代初,该路是一条宽不足8米、长约1公里的砾石路,它东至中心点,西接韭菜园路,路边住户不足千人。杨雅清的家便是新军路边的2间茅草屋。

    五一西路1951年5月1日动工修建,为纪念这一天,起名五一路,1952年建成后,老京广铁路与湘江水运自此相连。1977年,长沙新火车站顺利竣工,五一东路(袁家岭至新火车站)也随即通车。五一西路和东路的相继建成,让新军路变成这条大道的“肠梗阻”,1978年五一中路(袁家岭至建湘中路)建成才改变这种局面。

    2000年,五一大道进行彻底改造,道路加宽了,马路两旁修建了舒适的人行道和亮丽的绿化带,市民一直喜爱的重要休闲聚会场所——五一广场也从1960年代的小花园,1970年代的毛主席语录塔,改为占地58亩的市民广场。

    说完路,又不能不提到车站,五一大道的变迁皆因火车站而起。长沙火车站始建于1910年,原址位于小吴门至浏城桥之间的狭长地带,占地不足1万平方米。1949年解放后,归衡阳铁路管理局武昌分局管辖。1975年,新车站开建,地址当时属市郊五一、火星两个生产队的地域。

    “现在火车站车站主楼、售票厅及广场一带当时是个很大的烂泥湖。湖中淤泥沉积一般有2~3米,深的有7~8米!”杨雅清回忆,当时全市人民、解放军官兵和施工专业队发挥极大热情,从霞凝、川山坪、高家坊、桥头驿等地挖来大量河沙、卵石、石渣才将它填平。建站所需建材和设备也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候车椅所用木材均出自东北深山老林里的百年松木。1977年6月30日,新站建成通车。

    60年前,长沙火车站日均上下旅客两三千人,上、下行客车仅20余列。如今,车站日均接发列车144列,乘降旅客5万余人,办理行李包裹1万余件。

    五一大道的变迁和新火车站的竣工奠定了芙蓉区人居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基础,它们揭开了长沙城扩建的序幕。此后数十年,长沙城区迅速扩大,形成了南北跨度超过10公里、东西长约5公里的长方形区域,这也基本是现代长沙城的框架。

东岸工业新区呼之欲出

    如果说隆平高科技园是芙蓉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尾”,那么它在该区东岸乡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却又是“龙头”。

    这个以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园区,连续5年来不但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在东岸乡22.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神笔马良般地将一栋栋低矮破旧的民房“画”成了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或工厂、车间:不久前竣工投入使用的隆平火炬创业中心,占地185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中心包括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湖南留学人员创业园、广发隆平创业服务中心三大孵化平台,目前120余家企业在里面“安居乐业”;年内即将启动建设的隆平总部工业基地,3-5年后又将成为一个集总部办公区、研发区、商贸服务区、新型产业区于一体的工业总部聚集区……

    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世居在东岸乡的农民陈鑫愉应接不暇。在他的记忆里,东岸乡1996年前还是一个贫穷落后,自然条件差,东旱西渍,吃饭靠天,用钱靠肩(即当挑夫),交通不畅的落后地方,而1996年东岸乡划归芙蓉区后,一切都变了。

    在芙蓉区委、区政府“强西拓东”战略的指引下,东岸乡近年来新建了新安11万伏变电站,村民们不但用上了稳定的电,而且又很快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村村还通上了标准化的水泥路;以远大路、人民东路、红旗路、星沙大道、107国道、京珠高速等为支撑的交通网络出现了;以东岸建材大市场、瑞祥陶瓷市场、旧金属设备市场、景汇板材市场等专业市场为轴心的产业群形成了。

(作者:黄帝楚 陈雪英)

Tags:芙蓉 蓉区 区6 60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