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英姿飒爽的女警们正在芙蓉绿化广场放飞和平鸽,放飞对和谐社会的希望。张目摄曾为长沙最大的棚户区——朝阳二村棚户改造一期工程不久前完工,这是居民回迁当天喜庆的场面。余志雄摄在芙蓉区湘湖管理局西湖社区设备完... 英姿飒爽的女警们正在芙蓉绿化广场放飞和平鸽,放飞对和谐社会的希望。张目 摄 曾为长沙最大的棚户区——朝阳二村棚户改造一期工程不久前完工,这是居民回迁当天喜庆的场面。余志雄 摄 在芙蓉区湘湖管理局西湖社区设备完善的音乐广场,居民们每日清早起来,就到社区小花园里压腿、扩胸、打太极拳、舞剑,这成了他们最喜爱的活动。高东方 摄 2006年,芙蓉区率先在全省建设了“网络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覆盖全区”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建成680个视频监控点,14个派出所监控平台和区公安分局监控指挥中心形成了“电脑站岗、鼠标执勤、网上巡逻、立体防控”的良好格局。(本报资料照片) 绿草如茵的扬帆社区绿化广场,成了居民休憩的好场所。余志雄 摄 芙蓉区浏阳河风光带一期工程建设完毕,这里现已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地方。余志雄 摄 核心提示 从一穷二白的区公所到“三湘第一区”,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尤其是2002年以来,芙蓉区地方财政收入一直领跑全省城区。在发展中壮大的芙蓉区坚持以人为本,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首位,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率先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零收费”、率先成为全省首个全城电子监控的城区……一个个“率先”的背后,彰显了芙蓉区大手笔写意大民生的民本情怀,让每个人实实在在享受到新中国发展壮大带来的丰硕成果。 解决民生 从保命线到社会福利 从解决基本民生向着力改善民生发展,过去的60年,芙蓉区民政工作在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的同时,逐步迈向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翻开尘封的芙蓉史志显示:1950年至1954年,芙蓉区是长沙东区,区公所也配上了民政助理员,各项民政工作自此全面展开。 “芙蓉区的城乡低保从1996年开始进入前期调查、摸底和酝酿,到1997年1月1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这一制度成了广大困难群体真正的保命线和幸福线。”亲历并见证这段历史的芙蓉区民政局原局长程丹宏感慨不已。 程丹宏说,经多次摸底调查,芙蓉区虽处于省会城市中心位置,但区域贫困人口比例仍达到了3~4%左右。有街道、居委会基干反映,一部分人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个别居民一个月难得吃一餐肉,有的每天到菜市场捡拾剩菜叶做菜肴。而当时区财政每年预算用于救济困难群众的临时救济金仅有3万元,按全区人口计算人均不足1角钱。因贫病需要救助的居民要经过多层手续申报,才能拿到200至300元的临时救助。当时民政部门的干部自我调侃说:“既无钱又无权,帮着可怜自可怜。” 民生大于天。1997年1月15日,离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在芙蓉区韭菜园原区治大楼的六楼会议室里,芙蓉区最低生活保障金首发式正在热烈地进行。经芙蓉区民政局审核通过的第一批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居民,一共有183户284人。 芙蓉区的城乡低保分为起步阶段、提标扩面阶段、应保尽保阶段、单一救助向多方位救助和社会福利发展阶段。近10年来,城市低保经过5次提标,保障标准从1997年的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现在的220元,集中供养“三无”对象达到每人每月260元;保障人数从1997年的588人增至现在的8028人,保障面从最初的0.2%扩大到现在的2.3%,年累计发放保障金从1997年的33万元增加到去年的1021万元,近10年累计发放低保金5343万元,加上其他救助项目发放的救助资金共达6476.4万元。 芙蓉区还启动了各个层面的配套救助措施,如对全区独居的五保对象从2005年起实行集中供养,建设了高标准的“宾馆式”敬老院供其居住,为五保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立足民本 从单一救助到立体多元 从发生天灾人祸的简单而单一的救助,发展到如今城乡一体、项目多样、覆盖面广的立体多元的社会救助体系,过去60年,芙蓉区立足民本,为民解困,不断力促和谐社会的建设。 “有了优惠卡真好,以后看病便宜多啦!”家住芙蓉区马王堆街道办事处的低保户杨军,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到了100元医疗补助卡。去年,芙蓉区卫生局给全区低保户发医疗“红包”,以低保户家庭为单位,以年度为时限,每户发放价值100元医疗补助卡。这是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第一次由社区带动发放医疗补助卡。 不仅如此,2007年以来,芙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把“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当做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为就业竞争力相对困难的“4050”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该局充分挖掘区域资源,通过区职介中心建立空岗信息。如与现有的768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旦某企业岗位出现空缺,能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求职者;投入200万元建起了全省一流的区级职介中心,同时承诺对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居民在5个工作日内安排就业。 “不仅要帮助就业人群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岗位,更要对他们进行长期跟踪服务。”芙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任健表示。去年,该局开展“一帮一”就业援助,并帮就业困难对象建立档案,以便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力争今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000人以上,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以上。 自2006年来,芙蓉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新增2000人以上。其中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17955人,下岗职工再就业446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5%。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3786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9538人。预计到20l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80%、75%、78%、60%、65%。城郊居民全面实行合作医疗。 维护民利 由特定对象向公众发展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过去的60年,芙蓉区历届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维护民众利益,由服务特定对象向服务社会公众发展,逐步向提供“普惠型”、“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拓展,其中,走在全国先列的和谐社区建设就可以“窥斑知豹”。 “我们是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批示范城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当时文艺路街道文艺新村社区就列为最早的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点。”9年后,芙蓉区民政局副局长周蔚三感触颇深。 “那不是隔壁王娭毑吗?穿上旗袍这么靓啊!”“嘿,那不是85岁的冯爹爹吗?挥毫泼墨遒劲有力!”……日前,都正街街道在芙蓉绿化广场举行的才艺秀可让居民们开眼界了,这就是芙蓉区和谐社区建设带来的变化。 芙蓉区花费巨资对社区环境进行绿化、亮化、美化,仅2005年,就先后投入1.2亿元,改造社区背街小巷150条;让财政掏钱为社区“买”平安,设置了680个电子监控点,成为省内首个全覆盖电子监控的城区;并且为每个社区安排8~10名专职巡防队员,所需经费全部由区财政负担,芙蓉区因此迈入了全省社会治安一类城区行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像“市民论坛”、“邻里节”这些在省会长沙产生较大影响的文明创建活动,都萌芽于芙蓉区。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芙蓉区打造了一系列的服务品牌。诸如西湖社区的“寸草心”、丰泉古井社区的“我是党员我带头”、马王街社区的“老街坊影院”、德政园社区的“党员110”、五里牌社区的“和谐邻里”、月桂社区的“亲情家园”……芙蓉区62个社区,就如同62个温馨家园,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发自内心地眷恋着自己的生活之地。 古稀老人讲述芙蓉民生 从9平方米蜗居到标准套间 “1949年,我们一家五口蜗居在通泰门附近一间9平方米的私房里。每逢湘江涨水就遭水淹,出进得靠木板或竹板做的筏排。”对于60年前的窘境,今年73岁的退休环卫老人张厚时至今记忆犹新。1979年,芙蓉区火星镇开发建设,张厚时一家人兴高采烈住进了新建在火星镇的71平方米标准套间房。 他说,刚搬到火星镇时,周围散步的地方根本就没有,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在家看电视。后来,随着芙蓉区社区环境综合提质改造工程的实施,周围绿地成片增加,有了供市民休闲的广场。如今,就连火星立交桥下的空地也“见缝插针”,改成了精致的休闲地。退休后,老两口就在附近的休闲广场散步锻炼身体。两年前,芙蓉区凌霄社区成立老年健身队,老伴和朋友们一起参加了,基本上每天都会出去锻炼身体,一群老太太在一起打腰鼓、练太极、唱歌跳舞,生活很惬意。 如今,张厚时已是三代同堂,两个女儿也在环卫系统工作,经常带着外孙女回家看看,可谓尽享天伦之乐。 芙蓉区今年计划改造棚户区40万平方米 5年内实现人人有房住 从污水横流的老街巷变为现代化的高楼小区;从年轻人追梦的混居地变为IT数码步行街;从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最显著的坐标到如今最先进的旧城改造代表。长沙市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建设项目芙蓉区朝阳二村成功“变身”。 “我在朝阳二村住了30年,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电梯房,原来60多平方米的小房通过置换变成了一套77平方米的三室两厅,盼了三年,今天梦想成真了!”今年春节前,78岁的吴淑华举着刚拿到手的新房钥匙激动不已。 长沙市芙蓉区朝阳二村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市政府为建设长沙火车站和五一大道而兴建的安置小区,里面住着3835户居民。原来的房屋陈旧,居民家中都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挤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2005年,朝阳二村正式整体改造,2006年1月开始拆迁,2006年12月启动安置房建设。自拆迁工作启动以来,真正实现了“拆得下、安得心、稳得住”,其规模和速度综合考量刷新了长沙市旧城改造拆迁纪录。朝阳二村一期3栋安置房,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耗资4亿元,回迁安置的居民共1740户。朝阳二村二期安置工程4栋大楼共12万余平方米将于今年12月底交付使用。 芙蓉区区长李蔚说,今年芙蓉区将积极借鉴朝阳二村的改造模式,加快城区内棚户区的改造,其中包括朝阳一村等三处改造重点。据了解,芙蓉区今年计划改造的棚户区将达到40万平方米,受惠居民将达到5000多名。另外,芙蓉区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实现“人人有房住”。 据悉,朝阳一村的改造原则上会按照朝阳二村的模式进行,以就地安置为主。但考虑到朝阳一村大多为国企职工,区域内还有大量门面,在具体的改造方面还会有所不同。投资的15亿元主要用于城区道路改造、交通疏导和市政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道路拓改主要包括滨河路二期和车站北路北端(从五里牌至开福区)段,争取在未来2至3年内完成。而棚户区改造则包括朝阳二村二期工程、朝阳一村、东牌楼、化龙池、白果园的改造建设等。 20年来,治安防控体系发生巨变 从红袖章到摄像头 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这样一幅场景很多人都见过:居委会大妈戴着红袖章走街串巷,只要见到烫头发、穿喇叭裤或乱吹口哨的小青年,准会上前教训一番;要是辖区里来了陌生人,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盯梢镜头,准会发生在现实中。听到大妈报案,穿着草绿色警服的警察们骑着自行车火急火燎地往案发地点赶。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有摄像头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社会治安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群众!居委会大妈就是现在的摄像头!”家住芙蓉区的魏志康老人回忆道。 由人力防控到科技防控,芙蓉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出了新模式。2006年该区率先在全省建设了“网络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覆盖全区”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建成680个视频监控点、14个派出所监控平台和区公安分局监控指挥中心,形成了“电脑站岗、鼠标执勤、网上巡逻、立体防控”的良好格局。 芙蓉区“技防工程”自2006年8月份建成以来,全区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现行案件侦破率明显上升,公众安全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据统计,通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3年来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员584人,侦破现行刑事案件385起,防止发生各类案件598起,避免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刑事发案率连续3年分别下降11.1%、13.75%、10.35%,利用监控系统成功侦破了2007年“7·16”杀人案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刑事案件,保得一方平安。 市民感言 生活环境带给我们幸福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路更畅通了,空气更清新了。芙蓉区文明创建活动改变了城区面貌,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塑造着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市民的感言中可看出,快乐和幸福写在他们的脸上。 芙蓉区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越来越漂亮了。街心花园的花草像美丽的花环,戴在她头上;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就像整齐的秀眉;人行道旁一丛丛树枝,像飘逸的长发。——大同二小三年级二班 李雨禾 过去遍布城区乱搭乱建的违规建筑被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绿地和休闲广场。——火炬村 高源 出行在外,听到的粗话、脏话少了,文明礼貌用语多了,大家都不再跨栏杆过马路了,不再朝车窗外丢垃圾了。芙蓉区创建文明城市,确实改变了我们许多。——东岸乡张公岭村 陈琼 长沙市民的生活环境正在一天天发生改变:天蓝、地绿、水碧、气鲜、路宽。城市美了,市民的生活也改善了,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扬帆社区 周晶 走在大马路上你会感觉很舒服,两边都是绿绿的,好像笼罩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杉木村 崔雅菁 干净整洁的环境,行人脸上的笑容,市民文明的举止,无不印证了这句话:“文明城市创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德政园社区 周彩霞 街道、社区举行的各项活动使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以前大家都不认识,现在,通过活动大家都集中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认识,共同创建美好生活。 ——月桂社区 李凯全 Tags:芙蓉 蓉区 区大 大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