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区要逐步打开”的新提法。这一消息的发出,迅速引起了网友热议。
根据腾讯大湘网调查,近六成受访者对住宅小区开放存在的安全隐患表示担忧。 在腾讯·大湘网即时发起的《你对“中国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怎么看?》的调查中,六成受访者对将封闭小区改成开放式“安全”表示担忧。更有专家直言,要求住宅小区打开,内部道路公共化,“实现起来很有难度”。对此我们看看本期特约评论员是怎么说的:(评论员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策翻天之观点热评】 湖南教育台新闻主播 储闻: 【几个问题会成为持续交锋关键】 拆围墙不是关键,核心解决的是路网密度的问题,疏通微循环,缓堵保畅,街区制具备优势。我更倾向于社区街区文化靠的是自然形成的观念,而且几个问题会成为持续交锋关键,一是如何确保私有财产及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关利益不受损害,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由什么层面来主导,法律如何界定,怎样保证能够落实不走样。二是安全,噪音等问题的配套解决办法,先上车后买票,最终一地鸡毛没人负责的事害人害己。三是政策的延续性,公众担忧今天拆后天又围情况的发生,行政力量主导下民生议题的反复推到重来极易损害政府公信力,消解此类疑虑才是考验。等这些问题掰扯一阵,定会还有媒体、公知助推新一波有关依法治国程序正义的话题,这时候,好戏才真真儿开始了。 交通频道《国生开讲》责编、青年作家王小天: 【社区走向开放或可治疗城市病】 从本质上说,社区模式的变化,其实是由于土地改革、人口膨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管理主体变化所带来的。社区不再建围墙,封闭社区变成开放社区,当然会带来诸如安全、噪音、公共利益等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在利弊之间穿梭,在现代城市病越来越严重的大背景下,我们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是治病还是看着它痛苦挣扎?是独善其身还是共享自我。社区从封闭走向开放,我觉得利大于弊,它不仅是治疗城市病的一剂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对现代社会文明、提升人们的开放精神,也是一种弘扬的倡导。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因素是根本,从封闭社区到开放社区,物理属性的变化无外乎小区更小、街道更怡人,步行人群更多,但化学属性的“提升”,精神层面的张弛,或许更为关键。 【网友热评】 地铁:我支持开放 物业公司不作为的太多了。 谢正权:重要事情说三遍~支持开放,支持开放,支持开放。 玖 歌:《物权法》中规定,小区道路如果没有明确规定属于市政道路的,产权属于全体业主。因此,对于已有的小区来说,是否开放,应该由业主共同决定。 楚狂人:事是好事,但是考虑过业主们的感受没?地当初开发商拿下,业主置业后房子归业主,其余地其实是所有业主公共拥有,现在变公家的了。。。 老LANG:步子迈大了,容易扯了蛋。 xiboliya:把每个小区围墙都修6米高、上面安装高压电网、再来三道铁门、呵呵、小区就更安全了!呵呵! 阿友:问题是国人的素质还达不到开放的水平与其他国家无法相比,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可以考虑多开几个进出口缓开上面的所说,拆围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策翻天】看了以上热点评论的交锋,你的看法又是什么?策策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