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湖南民生在线,湖南民生频道,民生频道,湖南民生新闻网,民生新闻网,民生湖南在线,民生湖南网,湖南民生网

当前位置: > 经 济 >

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时间:2015-11-13 18:37来源: 责任编辑:
解放思想促发展 冲出“围城”天地宽───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涟源,一方神奇沃土,向以“敢为人先、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的独特地域文化而闻名于世,尤以连续6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行列而令
  核心提示:解放思想促发展 冲出“围城”天地宽───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涟源,一方神奇沃土,向以“敢为人先、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的独特地域文化而闻名于世,尤以连续6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解放思想促发展  冲出“围城”天地宽 ───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涟源,一方神奇沃土,向以“敢为人先、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的独特地域文化而闻名于世,尤以连续6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行列而令人刮目相看。2008年,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冰冻等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仍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1至9月全市GDP完成72.3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居娄底各县市区第一;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亿元,增长37%;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68亿元,增长20.2%;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个曾一度被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煤炭安全生产等几顶“重管”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省级贫困大市,终于一洗昔日耻辱而扬眉吐气,迎来了社会稳定和谐、经济超常发展、事业欣欣向荣、面貌日新月异的崭新局面。这种现象被当今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称之为“涟源现象”。他们先后到涟源实地考察,进行专题调研,探究涟源崛起的“奥妙”。究竟是何原因让涟源迅速崛起,阔步向经济强市迈进呢?

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奥妙之一:转变观念谋思路  洗心换脑求发展      2002年,那是一个关系涟源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受计划经济禁锢和“三甲事件”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长时间徘徊不前,政局不稳定,社会不安宁,经济欠增长,干部群众士气不旺,情绪低落。那惨痛的经历让人不堪回首。面对这种状况,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审时度势,一致认为:涟源要突破经济社会落后的“围城”,关键是从涟源实际出发,站在历史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把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市作为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抓手,解放思想谋出路,洗心换脑求发展。经过层层解放思想终于催生出奇迹,涟源人终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围城”误区:思想观念由相对封闭走向积极开放,工作思路由保稳定促发展转为谋发展促稳定,发展重心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定位。紧紧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三化’,乘势而上,超常发展”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五个唯一”发展思路:“把项目工程作为唯一载体,把招商引资作为唯一选择,把民营经济作为唯一出路,把基础设施作为唯一依据,把优化环境作为唯一策略”,理出了“以资源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以活动引活水、以投资展望激发投资欲望”的招商引资理念,提出了经营城市等理念。正是这些全新的理念,折射出创新思维的无穷魅力,带来了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可喜变化,孕育了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催化了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巨大裂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这些全新的理念抓部署、抓推进、抓落实,吹响了奋进的号角,经济发展出现高歌猛进的喜人局面:从2002起连续六年,涟源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出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一举实现了由“省级贫困大市”向“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的重大跨越。尤其令涟源人底气十足的是“以文化底蕴塑造魅力涟源,以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涟源,以优化环境铸造活力涟源,以资源优势打造实力涟源”。招商引资脱颖而出,硕果累累。短短几年里,六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强势进驻涟源。香港华润、台湾国产、三一重工、五江焦化等大工业大项目和二广高速、娄新高速等五大交通重点项目,总投资突破150亿元。仅华润电力、国产水泥、汇源焦化三大项目正常投产,就能为涟源每年增加4至5亿元税收。为2010年全市实现GDP突破120个亿、财政总收入突破10个亿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光明山休闲广场 奥妙之二:打破“樊篱”谋出路  工业强市抖雄风      涟源是湖南的老工业基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全市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批工人下岗,财政发不出工资。那时干部群众最企盼的是第二天早晨起来,工厂出现冒烟的奇迹。面对这个窘境,市委、市政府打破“樊篱”谋发展,确立了“工业立市”、“兴工强市”的理念,下定决心重抖涟源工业雄风。但问题成堆、包袱沉重、积重难返,要重抖涟源工业雄风谈何容易?2003年,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刀阔斧地启动“两个置换”的改革,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对全市110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实施改革。在此基础上,“以资源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以活动引活水,以投资展望激发投资欲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累计引进项目60多个,企业50多家,引资金额突破100个亿。接着,先后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项目建设年”、“新型工业化年”等系列活动,年年保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强劲势头。三个省级重点项目一齐上马,其余市级重点项目遍地开花,工业经济很快出现了快马扬鞭、奋勇争先的可喜格局。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87.4亿元,比2002年翻了两番;规模企业达到94户,规模工业入库税收达到1.6亿元,比2002年翻一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是2002年的7.6倍。2008年,全市规模企业增至100家,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00个亿,税金将实现3.5个亿。工业强市突现重大突破,全市基本形成了以10亿元以上项目为龙头,超5亿元以上企业为骨干,超亿元企业为基础,规模企业为集群的梯次工业新格局。依托资源,利用基础,既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又因厂制宜准确定位发展方向,还因产制宜转变增长方式。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进涟源企业改革改制和产业改造升级。全市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建材、医药化工、机械加工为支撑的工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涟源实际的工业发展之路。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部改制,企业产能成倍乃至上十倍提高,顺鑫钢铁、嘉鑫冶金等规模企业稳步壮大,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稳固的支撑;169化工、田湖轧钢、湘煤机、湖南锻造等省属企业通过推行改革,加大技术投入,效益不断攀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龙头作用;民营企业继乡镇企业之后形成了发展高潮,汇源焦化、远扬煤机、回春堂药业等企业都为地方经济和全市工业结构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天华牧业、景龙公司成功跻身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招商引资省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资30亿的华润电厂两台2×30万千瓦发电机组将于年内全面建成投产,投资15亿元、年产300万吨的台湾国产水泥项目已破土动工兴建,五江汇源年产120万吨焦化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投资10亿元以上的三一铸造基地即将动工兴建。涟源工业强市谱写了扣人心弦的动人篇章。 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奥妙之三:解开“瓶颈”谋发展  城乡建设展新颜        一是解开交通“瓶颈”。涟源为湖南几何中心,地处湖南“第二经济走廊”的咽喉要地。但曾几何时,“外无出路,内无好路”,交通滞后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使“煤炭之乡”、“建材之乡”、“有色金属之乡”、“能源原材料开发基地”的优势难以彰显,揣着“金饭碗”过穷日子。“只有交通的大发展,才会取得经济发展的大突破,交通建设必须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作出了破解交通“围城”重要决策,大思路、大手笔,涟源举全市之力建设大交通。至2008年,全市共拥有公路通车总里程4089.7公里,其中国道70.2公里、省道46公里、县道294.6公里、乡道884公里,村道2709.9公里、厂矿专用公路85公里比20年前增加近1500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2公里/平方公里。市政府蓝田通往全市乡镇的公路全部实现硬化和油化。农村公路网络达3400多公里,名列全省前茅。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幕,2008年涟源境内二广高速、娄新高速、国道207线和省道210线扩改建等五大交通建设一齐上马,总投资达100亿元。其中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100多公里,纵横成完善的“十”字框架,并拥有10个连接互通,构成涟源交通“两纵”(二广高速、207国道)“四横”(娄新高速、娄新高等级公路、207省道、二广高速娄底连接线)的主骨架、大通道的格局。涟源“外无出路、内无好路”的日子一去不返,成为湘中公路交通枢纽,构成“1时经济圈”。交通突破“围城”,让涟源跑步融入长株潭“3+5”城市建设群,驶进中部经济崛起的快车道,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二是解开城建“瓶颈”。市委、市政府以长远的战略眼光谋划城市建设,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效能管理,组建涟源市城建投资公司,以全新模式与灵活机制,突破城建“围城”桎梏,走出一条自我融资、自我发展、滚动开发的城建新路子。城市框架不断拓展,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品味不断提高。近6年来,没要财政投入却奇迹般地融资10亿元城建资金,顺利完成重点工程项目22个,基础设施项目15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5个。光明山休闲广场的建设是涟源城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点项目,政府没花一分钱,就把“昔日晴天一团灰、雨天一团泥”的光明山大操坪“脱胎”成为全市人气最旺的商贸中心和市民广场,并成功地引进了新一佳、通程电器、全友家俬等全国知名品牌,还赚回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建设市体育馆。经过3年奋战,占地面积9500m2的火车站广场胜利竣工。火车站交通桥引线工程、三角坪商业广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交通路西侧旧城改造成功运作,大大完善了南部城区的基础设施,改善了旧城区人居环境。环北西路建成通车,涟源大道拉通毛路,环北东路正式开工,拉开了新城区的建设序幕。拓宽思路,经市城建投资公司成功运作,“争取投资、民间筹资、自我融资”多管齐下,争取到国家发展银行将涟源定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个试点县市之一,已争取国家投资2亿元,民间投资7亿多元,自我融资2亿元,解开了城建资金“瓶颈”,实现了“自我融资、自我发展、滚动开发”。今日涟源,“再造一个新蓝田”即将成为现实。昔日以“脏、乱、差”闻名的偏僻小镇成为了令人瞩目的现代化新城。小城镇建设比翼齐飞,形成了蓝田中心城区建设与小镇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互补的城镇发展格局。 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奥妙之四:关注民生谋福祉  社会和谐奏凯歌      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地把关注民生摆在第一位,将“发展就是硬道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是硬道理”贯穿于富民强市的工作实践,作为构建和谐涟源的重要惠民举措来实施,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社会事业与经济工作同步推进。       建设魅力涟源,提高城市品位。没有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和活力的城市。市委、市政府从战略发展高度打造“魅力涟源”,提出了“文化兴市”、“教育强市”、“商贸活市”、“工业立市”、“产业富市”的战略举措,将“文化兴市”摆在打造“魅力涟源”的首位。通过多年奋战打造出具有涟源特色的“敢为人先、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的地域文化:有即将列入国家地质公园的湄江省级风景名胜区“石文化”,有“天下药山、华夏药国”之称的龙山国家森林级森林公园“药文化”,有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写《围城》巨著留给涟源的宝贵遗产“围城文化”,有著名作家、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创建作家爱心书屋打造的“爱心文化”,有始于唐宋的以源远流长的诗词创作吟诵为特征的“牛山文化”,始于明代的以珠梅“抬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广场文化”,有始于红军长征时期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双拥文化”。相继夺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中华诗词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四个国家级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特色文化建设成为涟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打造出一张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亮丽的城市名片。       建设活力涟源,打造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打造“活力涟源”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各项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中小学校布局得到合理调整,教育设施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共筹资2亿元,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新建学校,其中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办学近1亿元。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大大加强。城乡公路、水电、通讯设施建设齐头并进,村级公路里程和水泥公路进村位居全省前列。实现村村通路、通水、通电、通广电;新建了全省第一家煤炭安全技术中心和瓦斯监控指挥中心,非法煤矿关闭到位,有效地遏制了煤矿事故突发势头;新建了全省第一家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增强了防御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涟源连续四年荣获全省“芙蓉杯”水利竞赛十强县市。全市财政、税收、投融资等各项改革和住房、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取得重大成果,逐步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煤炭税费统征办,煤炭税费改革成效显著,税费逐年增加。成立高规格的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连年被评全省“内联引资工作”先进单位,招商引资为涟源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构建和谐涟源,强化民主法治。基层党组建设进一步加强,率先建立完善了村党支部下派第一支部书记制度,全市900多个村均配备年富力强的“一支书”,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逐步实现。村民自治、民主“海选”,让大批农村能人担任“村官”,夯实了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各级政协的民主监督水平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增强。特别是人大“法律监督”经验被全国人大誉为中国地方人大工作的“样本”,在《人民日报》整版向全国推介,计划生育一举甩掉了两次“重管”的帽子,进入全省一类县市行列,村民自治、抚养费征收、温馨计生等经验在全省推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跨入全省合格县市行列,“实事办到村、工作依法进村、保障落到村”的“村为主”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公众安全感调查稳居娄底第一;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煤矿瓦斯抽采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全省山洪预警工作、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相继在涟源召开,推介涟源经验。涟源出现了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的崭新局面。在市乡两级人大、政府换届选举中,一举实现了历史以来两个100%:乡镇长100%当选,组织推荐的候选人100%高票当选。     铸造实力涟源,共享发展成果。市委、市政府大力加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推动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致力打造实力涟源,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由上年86家增加到100家,总产值增长61.6%,增加值增长28.92%,增速增幅均稳居娄底市第一。收入将增5000万元,居娄底各县市之首。为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城市建设上好戏连台:光明山市民休闲广场,成为湘中地区效益最好、人气最旺的县市级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建成规模宏大、有3000多个座位的大型室内体育馆,在县市级中名列前茅,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大球赛、演唱演艺活动,给市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享受;建成精美的火车站广场和交通路连接桥,成为一道亮丽的对外开放风景线;建成全国县市城区第一个普供直饮水工程,让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硬化、美化、亮化人民路十里长街和交通路,开通环北路、新修涟源大道,开发建设了涟水名城等一大批“安居工程”,建成县级一流的现代化垃圾处理场,使涟源城市跨入文明卫生城市行列,成为宜居城市;涟源作为全省四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之一,使全市80多万农民普遍享受医疗保障。 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一个成功的实践:解放思想的程度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决定了财政增长的幅度,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厚度,决定了一个地方深刻变化的广度,同时也决定了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谋发展的深度。涟源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说明:解放思想促发展,冲破“围城”天地宽!全新的观念理出了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思路催生着全新的变化。涟源正阔步向经济强市迈进,解读涟源崛起的“奥妙”,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一个“和谐涟源、魅力涟源、活力涟源、实力涟源”将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

解读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奥妙”

(上图为现代化教学楼)

(作者:李郁林 李海)

Tags:解读 读涟 涟源 源经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