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岭腹地的湖南汝城,气候温润宜人,空气清冽甘甜,不仅有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是华南闻名的避暑秘境,亦是底蕴深厚的理学名城。距城东不远的联江村,炊烟袅袅缠绕青砖黛瓦,邻里温情流淌古巷阡陌,这座依偎在城边的古朴村落,藏着岭南大地最本真的烟火气。 
日前,笔者在村中偶遇长者陈伟军,乡亲们都亲切地唤他 “捡来仔”。这一称呼背后,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生命故事。三四岁时,他体弱多病,一次病重垂危,家人无奈将他置于木盆中,旁备稻草待后事,已然不抱希望。万幸的是,他的婶婶奔波一日,终于在横江背寻得珍稀草药 “岩鹰爪”,煮水喂服后,竟奇迹般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从此,“捡来仔” 这个名字,便成了镌刻在他生命里的特殊印记。 谈及过往,陈伟军打开了话匣子。他早年在园下塘学堂读完小学,后转入城南学校攻读高小,14岁便追随大叔踏上 “打锡” 之路,以此谋生。第一次出门营生,他们先乘班车抵达桂东,再徒步前往江西遂川暖水大队一带,借宿在当地老乡家中。每日天刚破晓,叔侄二人便挑起沉甸甸的锡匠担子出发,大叔手持烙铁,沿着村落沿街吆喝揽活。待积攒一定活计后,便在主家附近寻一处空地开工:点燃炉火,架起坩埚,将主家送来的残破锡器逐一过秤、投入锅中。陈伟军手持老蒲扇不住扇风,炉中蓝色火苗跳跃升腾,大叔则用铁钳不停翻动锡料,待其熔化为银亮的液体,再选取模具浇灌铸造,双脚稳稳踩住固定。当模具开启的瞬间,一片纹饰精美、银光流转的锡片便赫然呈现眼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打锡生意十分红火,收入远胜于在生产队挣工分。尤其到了年关时节,订单更是络绎不绝,叔侄二人忙得不可开交。“我大叔那一辈人的打锡手艺,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惜我只学到了皮毛。” 谈及此处,陈伟军的语气中满是惋惜。后来,随着塑料、玻璃与不锈钢制品的兴起,传统锡器逐渐被市场遗忘,打锡生意一落千丈,他只好放下锡匠担子,回归田间务农。 陈伟军细细讲述了锡器制作的五道核心工序:第一步是制作坯料,将熔化的锡液倒入模具,制成锡板或各类装饰构件;第二步为裁剪,依据放样纸精准剪出所需器形;第三步是打磨,这道工序最考验手艺人的耐心与技艺,需将锡片置于铁龙之上,用平锤反复敲打出壶身、壶盖、壶嘴等部件的雏形;第四步是焊接,在焊口处涂抹松香,用烙铁将各部件焊接拼接成坯;最后一步是抛光,手艺人坐在旋转器前,用金属挫与抛光纸细细打磨器物表面,一件精美的锡器才算最终完成。 “我们这行全凭手上功夫吃饭。制作时虽会用到圆规,但没有固定的尺寸标准,全靠一把大剪刀,依照划线裁出圆形、扇形等各种形状,再通过敲打塑形、焊接接缝。” 陈伟军介绍道。有些锡壶被制成圆形或八角形,镶嵌上红绿宝石,雕刻着梅兰竹菊等雅致纹样,部分珍品还会刻上手艺人的名号,代代相传成为家族中的传世珍宝。常有朋友看到他家中收藏的锡瓶、锡壶、锡制动物摆件,惊叹不已地询问:“这是古董还是艺术品?” 每当此时,陈伟军总会黯然叹息:“手艺人老了,这些老手艺也快要失传了。真希望村里这套打锡的家什和手艺,还能继续传承下去。” 除了打锡技艺,陈家的传统染布手艺同样是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伟军回忆,小时候村里有三四家染坊,染匠专门为布匹、绸缎、衣物染色,这在当时是十分常见的行当,如今却难觅踪迹。村民们会将自家纺织的土布送到染坊,染成素雅的青色、蓝色,在当地颇受青睐。 传统染布技艺,核心在于染料制作与染色过程。染料取自天然植物蓼蓝,收割后放入池中浸泡、捶打制浆而成。当时所染布料多为土布,颜色主要分为黑色、蓝色与浅色:染黑色需用五倍子与黑矾调配染料,染蓝色则使用靛泥,浅色则利用染过布的废水或少量染料调制。染色前,需将布料用清水彻底泡透,平铺在青石上用杂木棒槌反复捶打,这是一项耗费体力的活计,目的是去除布料上的浆料,使其质地匀实、更容易上色。捶打完毕后控干水分,将布料折叠整齐等待染色。 染色是整个染布工艺的关键工序,首先需要温缸调色。旧时的染缸由砖坯垒砌而成,可加热保温,水温必须调节到 “烫手却可承受” 的最佳状态;调色时,先用开水将颜料溶解,倒入染缸中,再加入灰碱辅助固色,待染缸中的水色稳定后即可放入布料。将布料搭在染缸边缘,染匠用木棒将布料陆续杵入缸中,不断翻动使其均匀上色。染至一定时间,抽出一缕布料揉搓成絮检验颜色,若颜色均匀便说明染色完成,随后将布料捞出清洗去除浮色,晾干后便完成了全部染布流程。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自织土布的数量日渐减少,五光十色的机制布大量涌入市场,染坊生意日益惨淡。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县里的染坊已屈指可数;八十年代以后,染坊几乎彻底绝迹,传统印染工艺也随之逐渐湮没在时光长河中。 “老手艺就这样失传,实在太可惜了。” 没有了昔日的锡光闪烁与布色斑斓,陈伟军的叹息中,既有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眷恋,也藏着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切期盼。其实,联江村的这些传统手艺 —— 白石的篾匠技艺,阳山、何家、陈家的锡匠与染布手艺,不仅是世代相传的技艺瑰宝,更是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乡愁记忆。而以非遗文化为依托的乡村振兴战略,正为这些老技艺带来了新生契机,可推动传统工艺实现 “文化开路、场景重构、价值链延伸” 的转型发展:规划建设非遗传承馆,既展示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又销售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直播展示、线下体验互动的方式,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休闲避暑、民宿产业深度融合,让手艺人成为新产业的文化讲述者,使古老技艺重焕生机与活力。 非遗从来不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滋养乡村振兴的汩汩活水。乡村振兴需要聚焦产业规划、村企合作、土地盘活、新业态引入、乡村旅游开发与村民创业扶持等关键领域。当手艺人转型成为新时代的新乡贤,当老技艺化身成为引领潮流的新元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更是乡村发展的觉醒与崛起。如今,正是文化引领型民宿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唯有坚守非遗传承、留住乡愁记忆,联江村这样深藏南岭腹地的城边村落,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陈一帆,汝城县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已退休)。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陈一帆  
	
		  编辑:徐满哥 
	
		  一审:徐满哥 
	
		  二审:余 生 
	
		  三审:吴明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