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潭才俊:从童子功到书法黑马
湘江之畔的湘潭,自古文风鼎盛,这片孕育了湖湘文化精髓的土地,滋养出一位集书法与文才于一身的大家——罗自立。他以“抱膝子”为号,既显文人风骨,又藏淡泊之志。
罗自立老师的书法启蒙始于垂髫之年,案头的笔墨纸砚是他童年最亲密的伙伴。在父辈的引导下,他从点画撇捺起步,日复一日临习碑帖,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坚持,为他日后的艺术突破埋下伏笔。上世纪末,当书坛还在传统与创新间徘徊时,罗自立老师以兼具古韵与个性的作品崭露头角,其楷书的浑厚庄重、隶书的古朴灵动令人耳目一新,被业界惊呼为“书法界的黑马”。谈及那段时光,罗自立老师说:“笔墨从不会辜负岁月,你在纸上的每一分用心,它都会以气韵还给你。”
二、著述等身:在历史与人生间架桥
若说书法是罗自立老师的“形”,那么著述便是他的“魂”。作为文坛“三剑客”之一(另两位为《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罗自立老师的笔端从未局限于方寸之间,而是在历史长河与人生百态中自由驰骋。
翻开罗自立老师的著作列表,犹如打开一部兼容并蓄的文化百科:《武则天外传》《汉武帝大传》以细腻笔触还原历史人物的多面性,打破传统史书的刻板印象;“人生系列”(《厚黑人生》《菜根人生》《红粉人生》等)则从世俗烟火中提炼处世智慧,既有对人性幽微的洞察,也不乏对生活本真的温情;《美文观止》《千古绝唱》甄选历代佳作,配以独到评注,为读者搭建起与经典对话的桥梁;而《中华通典》《民俗格言辞典》等工具书,更彰显出他对传统文化系统性梳理的用心。
罗自立老师这些著作横跨历史、文学、民俗、教育等多个领域,却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人”的关注。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市井小民,无论是千古名句还是民间谚语,罗自立老师总能从中发掘出与当下生活相通的精神密码。正如他在《菜根人生》序言中所写:“历史是过去的人生,人生是当下的历史,读懂了其中的关联,便读懂了大半世事。”
![]() (左三为罗自立老师、右三为《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老师)
三、书道求索:在碑帖中融铸自我
走近罗自立老师的书法世界,便会发现他的笔墨里藏着一部书法史。他的楷书溯源颜真卿、柳公权,取颜体之丰腴雄健、柳体之骨力劲挺,字字如松柏立峰,兼具端庄与刚毅;隶书则深耕《张迁碑》的方劲古朴与《石门颂》的舒展灵动,笔墨间既有金石气,又不失自然意趣;魏碑研习《张猛龙碑》的刚健险劲与《郑文公碑》的沉稳雍容,将碑刻的刀痕转化为笔墨的张力;更旁参“二王”的潇洒飘逸、赵孟頫的圆润秀雅、文征明的工整严谨,在诸家风格中博采众长。
罗自立老师多年的临习与感悟,让他跳出了“亦步亦趋”的模仿,形成了“以古为基、以我为峰”的独特风格。观其作品,楷书不僵、隶书不板、魏碑不野,行笔间既有传统的血脉,又有个人的性情。他常说:“学书如登山,先得知道山的脉络,再走出自己的路。碑帖是古人的脚印,不是我们的终点。”这种对传统的清醒认知,让他的书法在坚守中不断生长。
四、淡定随缘:文心之外的人生底色
尽管著作等身、声名远播,罗自立老师的生活却始终保持着“淡定随缘”的底色。他的书房里,笔墨与书籍静静相伴,墙上挂着自题的“守拙”二字,恰是其处世态度的写照。他很少参加应酬,多数时间都在读书、写字、著述中度过。罗自立老师认为“真正的创作,需要在安静中与自己对话”。
如今,罗自立老师的事迹已入录《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等20余部辞书,却从未因此改变对艺术的初心。有人问他如何平衡书法与写作,他笑答:“都是用笔墨说话,书法是无声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笔墨,本是一体。”
从少年握笔习书,到跻身文坛 “三剑客” 之列,如今 81 岁高龄的罗自立老师,以笔墨为舟、文字为帆,在岁月长河中划出一条漫长而丰盈的文艺轨迹。
在罗自立老师的世界里,书法是历史褶皱里的注脚,文字是心灵深处的镜子。而那份对文化的赤诚与执着,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笔墨生涯,成为留给时代最温润而坚韧的馈赠。 罗自立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 ![]() ![]() ![]() ![]() ![]()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吴明德
编辑:徐满哥
一审:徐满哥
二审:余 生
三审:吴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