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个人文学爱好网-湖南民生在线-湖南民生网-湖南民生在线网

当前位置: > 地 方 > 湘 西 >

难忘三37年前的白杨垱扶贫

时间:2015-11-15 20:03来源: 责任编辑:
最近,湖南省水利厅吴科平同志带队到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村建整扶贫,不由得使我想起了37年前我在慈利县岩泊渡镇白杨垱村扶贫的片断。 那是1978年初,当时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由我和县教育局的金世鹏同志、县广播局的褚吉作同志3人组成工作组到白
  核心提示:. 省委督办专员、湖南省水利厅原厅长 王孝忠最近,湖南省水利厅吴科平同志带队到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村建整扶贫,不由得使我想起了37年前我在慈利县岩泊渡镇白杨垱村扶贫的片断。 那是1978年初,当时我在县...


  最近,湖南省水利厅吴科平同志带队到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村建整扶贫,不由得使我想起了37年前我在慈利县岩泊渡镇白杨垱村扶贫的片断。   那是1978年初,当时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由我和县教育局的金世鹏同志、县广播局的褚吉作同志3人组成工作组到白杨垱大队办“三分之一”的点,实际上也是扶贫点。这个村(当时叫大队)位于澧水河右岸的半山坡上,全村6个组400多人。这里自然条件非常差,地无三尺平,路无三尺直,天天都爬坡,庄稼在石头缝里长,人在石头上面过。那时还没有农民纯收入这个概念,只有一个劳动工日值多少钱。1977年,这个村一个劳动工日值一角左右。一个正式劳动力,365天不缺工,一年也只有365元的收入。
  进村搞“三分之一”工作队,也就是扶贫,回想起来最难过是“三关”。
  第一关,吃饭关。虽然到了1978年,但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开,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白杨垱很困苦。我住三组李伯家,尽管李伯把我当儿子待,但家里实在没有粮食吃,只能吃红薯提粉之后的渣。澧水流域一带,由于贫困农民养成了一天吃两顿饭的习惯。这个习惯叫做:早餐中午过,中餐日头落,晚餐是有的,看你睡着没睡着。吃粉渣,吃到第五天,我患了急性肠梗阻,社员们连夜把我抬到公社医院急救,用肥皂水洗肠,才保住了一条命。好在那时县里医疗水平高一点的医生都下放到公社,他们能识病、能治病,我也才能得救。条件所迫、现实所迫,工作组进村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筹粮食、找粮食、借粮食。我那时确实懂得了民以食为主,手中无粮,心里发慌。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以粮为纲”的思想一直没有动摇过,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粮食如天。
  第二关,劳动关。那时干部参加劳动就像现在的“八项规定”一样非常严格:县干部一百天,乡干部二百天,村干部三百天。我们享受村干部的待遇三百天。我1969年在永顺小溪接受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山区的农活并不陌生,但每天面朝石头,背朝天,也确实艰辛。这真是: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白杨垱劳作比较简单,就是种包谷、栽红薯。要使包谷红薯能够丰产,又不简单。1978年那个时候化肥农药还不时兴,包谷红薯全靠人工侍候。要抗旱、要积肥、要除草,样样都得人工来。从溪沟挑水爬坡灌地,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千里百担一亩苗”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第三关,开会关。开会过关主要是两种会:一种是到公社听广播会;一种是在生产队评工分。

发 送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登 录

登录后才可发表评论»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湖南民生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民生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2、非湖南民生在线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至fzpd2008@126.com邮箱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删除。

顶一�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