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个人文学爱好网-湖南民生在线-湖南民生网-湖南民生在线网

当前位置: > 地 方 > 湘 西 >

阳春四月,正是山花烂漫时

时间:2015-11-15 20:03来源: 责任编辑:
张建兵 杨李蓉 陈文娟春暖花开的季节,笔者一行行走在泸溪城乡的校园里,感受到如潮的春意,蓬勃的朝气,领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朵朵鲜花,在沅水之畔散发出的迷人魅力。这里,有走、顾、舞、转的曼妙身姿,有画、制、凿、刻的细腻刀法,有泡、阴、做、装的无
  核心提示:张建兵 杨李蓉 陈文娟春暖花开的季节,笔者一行行走在泸溪城乡的校园里,感受到如潮的春意,蓬勃的朝气,领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朵朵鲜花,在沅水之畔散发出的迷人魅力。这里,有走、顾、舞、转的曼妙身姿,有画、制...

 

张建兵 杨李蓉  陈文娟

 

春暖花开的季节,笔者一行行走在泸溪城乡的校园里,感受到如潮的春意,蓬勃的朝气,领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朵朵鲜花,在沅水之畔散发出的迷人魅力。

这里,有走、顾、舞、转的曼妙身姿,有画、制、凿、刻的细腻刀法,有泡、阴、做、装的无穷乐趣。听,婉转高亢的辰河高腔;赏,栩栩如生的踏虎凿花;玩,粘物成图的粮食字画…

近年来,本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泸溪教育部门用热血与智慧,引领与探索,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让每所学校一改往日的沉闷,脱胎换颜,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和蓬勃朝气,在民族文化传承上锻造出一条条金光大道,为孩子们打开成长的另一扇“窗门”。

 

思源学校:一曲一世界

 

今年春季开学以来,周一到周五的下午4时许,思源实验学校的舞蹈室里,粗犷高亢、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响起。

辰河高腔,源于明末清初,由戏曲四大声腔之弋阳腔与沅水流域地方民族曲调融合而成,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湖北和重庆等地沅水流域,以粗犷、高亢、婉转、悠扬著称,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戏剧的活化石。2006年该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辰河高腔的故乡,学校有责任保护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辰河高腔文化课程建设,在辰河高腔的温婉至美中,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辰河高腔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活化石”代代相传。”校长杨志祥道出了学校在规划特色课程建设时的初衷。

今年1月,思源实验学校成为泸溪县第一所正式挂牌的“非遗”传承学校,开设了“辰河高腔”、“踏虎凿花”、“苗族跳香”等多个兴趣小组,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参加。

辰河高腔文化课程,首先注重的是普及性,然后才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知曲会唱。同时,让有特长的学生通过“辰河高腔”兴趣小组训练,具备初步的专业水平。

思源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让他们有归属感,学校在这方面特别用心,提出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仅培养技能,更培养孩子们的德行,以艺术点亮孩子们的人生。

4月8日,笔者在思源学校的练歌厅里看到,专职音乐老师杨宏燕正在指导学生一字一词的练唱入门曲目《懒画眉》,40多个孩子,尽管年龄不大,个头不高,表演却颇具专业水准,唱词婉转悠扬,神态惟妙惟肖,令人沉浸其中,深深感受到了辰河高腔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年11岁的七(5)班学生张霞,说起学习辰河高腔,俊秀的脸上满是笑容。“我们喜欢听,也喜欢唱!” 说罢,她还兴致勃勃地来了几句:“香袅不觉惊霓动,人在蓬莱第几宫……”

 

浦市小学:一“花”一天地

 

用特制的纸捻把纸张固定好,放到蜡板上,然后手握着凿刀,神情专注,一刀一划,小心翼翼。约莫半小时后,一幅巴掌大的“兔子拔萝卜”花形凿成了,栩栩如生,同学们赞叹不已。

4月13日,浦市中心完小美术活动室里,一名小女孩右手执刀具凿花,左手按住图纸,给同学们展示着自己学习踏花凿花的成果。

 “踏虎凿花”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成为工艺美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凿花图案,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虫鱼、傩面等多种纹样。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泸溪县编辑出版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技艺普及教材和传统纹样集,并在该县职中和部分中小学校开设凿花工艺课程。

始建于1803年的浦市中心完小,位于湘西四大古镇、素有“小南京”之称的浦市镇,古镇的历史赋予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学校几经调迁,单单从校园环境上,很难感觉到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文化气息。

“根断了,怎么再续?只能在学校文化建构中来尝试,来努力聆听百年的足音,努力延续百年的香火。”课程是延续学校文化最好的载体。校长李代海想到了开设民族文化课程,让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踏虎凿花在自己的学校生根、发芽。

于是,聘请了踏虎凿花传人杨贵军前来授课,传授技艺,旋即,引发了一股学习潮。在他的引领下,教师喜欢上了这不要剪刀的剪纸;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也爱上了这些栩栩如生的“花朵”。

“于是,爷爷奶奶的时代,被我们再次走进;爷爷奶奶的生活,被我们再次延续,并在生活中,传承了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根在我们心中扎下并生长。”李代海说。

 

千年古镇,百年老校,相依相偎,大美与共。

 

明德小学:一画一风景

 

奔腾的骏马、盛开的牡丹、晚归的牧童、梳洗的村姑….

.在泸溪县城的明德小学,当你看到这些用小麦、大米、芝麻、豆类等五谷杂粮精心制作的图像时,定会赞叹不已。

这些粮食字画,主要以大米、红豆、小米、绿豆、黄豆等粮食作物为原料,以花草树木、兽鸟虫鱼、人物故事、诗词歌赋等为内容。制成后的图像,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呈现出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

在制作之前,所选择的粮食和植物种子要经过选粒、浸泡、阴干等防虫防腐和防风化处理,以保持粮食原天然色彩。制作时,要经过制版、构图、装裱等工序,才能最终形成富有立体感的精美艺术品。

明德小学于2006年9月建成,开始招生办学。秉承 “明德养性,立志成才”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识双馨,阳光校园”的办学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的学校。

“教育不仅是教学,我们不能只追求单一的学科成绩。要把真、善、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田。”校长周建生认为,学校的重要使命是实现文化渗透、文化传承,播撒审美种子,修复文化基因。“我们要通过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照亮文化,同时点亮幸福人生,点亮德行、智慧的人生,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刘本发老师是学校的粮食字画专任教师。2009年3月一天,几个学生把粮食带到教室进行拼画。他看了一下,感觉效果非常好。2012年初,刘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将粮食字画与自然花草有机结合,并把粮食字画教学带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4月14日,在明德的粮食字画工作室里,一名学生正细心地拿着镊子,将一颗颗黑米、油菜子、麦子固定到已经绘制好的《菊》的草稿上。大约半小时后,一幅菊花展现在眼前,简洁明快,意趣盎然。

如今,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全县城乡学校的必修课,有泸溪职中、二中、白沙中学、明德小学、踏虎完小、浦市一小等13所城乡中小学开办了“非遗”项目课程,有2.6万多名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学习踏虎凿花、苗族跳香、辰河高腔等民族歌舞、民族文化、民族民间技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浓厚氛围,弥漫着整个泸溪城乡。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湖南民生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民生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2、非湖南民生在线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至fzpd2008@126.com邮箱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删除。

顶一�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