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文的国度。诗词、散文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联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我读崔国强先生的诗,从字里行间领悟其深邃的思想,理念。实际上也是完善自己繁杂思绪归属到人生的正确轨道,善始善终爱家乡,爱国家,做一个真实的人。
人的经历不同,其思想繁杂。要过好人生,谁都不容易。贪婪是人生的大敌,把握欲望的尺度,诗人的贡献很大。为什么这样认定?一是诗人能把高深的理论化为通俗的语言。用人、物、景的实例触及读者的灵魂;二是用疏通渠道使水流畅一样的文字形式,让人受到启迪。这是顺势的手法如同学到文化明事理一样,使人灵魂开窍;三是用灵感之火点燃读者的思想,让读者的灵性与诗人的灵性牵手,从而彰显绮丽的文采,纯朴的思维方式,舒缓繁杂的思绪过好每一天。
讲到过好每一天的话题,谁也不得吹牛皮。说自己把世界看透了。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按理,封建社会的皇帝,能好过日子吧?他的每句话是圣旨,想怎样生活别人不敢干涉。可是,他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呢。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被谏臣魏征反对他提出的一道圣旨,话讲得很重,气得李世民暴跳如雷。回到卧室,举起战刀,把一张桌子的一角砍下来了,才平息了心中的怒火。
一个平民,若是突遭一场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打乱平静的生活。尤其是自身受到了断手缺眼的伤害,能生活得好吗?
诗人在生活中深厚的经验和教训,用神奇的汉文化,选取转换的方式。给读者指明生活的方向。
2012年9月25日,崔国强先生创作了《屈原故里》一首七律诗。千秋遗想发鸿蒙,天问从来讳莫深。一曲离骚当世愤,诗魂庙算动乾坤。
千秋遗响,是诗人对屈原的诗作文章的评价。在中国文坛上,屈原的爱国情怀,用深邃的思想脉络创作的诗和文章。影响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理念。东方明珠永放光芒。就是有屈原类似一代又一代的英杰支撑灵魂,爱国爱家乡,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芸芸众生。
有学者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用比较学的方法,对西方哲学的人生观进行了反思。认为东方哲学天人合一,天时合一才是最完善的哲学的本质。因为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生存好。
天人合一,天时合一。揭示宇宙与人生存的关系,就像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该种植什么,人顺应就是了。
屈原的思想和理念,让后人接受,并发扬光大。
崔国强先生用千秋遗响的组词认定屈原的思想和理念,实际上他自己的行为举止也是遵循屈原的遗响。
鸿蒙时代,需要诗人高举启蒙的旗帜,不怕遭人打击,坚持真理。就是一时蒙难,真理永存,千秋遗响。
也是的,有了真理,就能启发鸿蒙。
中国流传大禹治水的故事,只要把积水疏通了,才有万物生长的空间。诗人就是用大禹治水的方式,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天问从来讳莫深”屈原蒙难,投汨罗江自杀。一代的伟大思想家,诗人烟消云散。
茫茫人世,庙堂之上,离屈原生活的时代二千四百多年,有很多质疑悬挂在后人心中。
为什么逼着一代骄子投河自杀呢?为什么没有人保护这样的瑰宝呢?为什么屈原的思想和理念得不到当时的统治者的青睐呢?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屈原的《天问》诠释了。
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似乎是中国的特征。尽管后人把屈原蒙难的原因分析为楚王贬了屈原的官,才导致投江。但是,从屈原留下的思想和理念的遗作上,对贬官是导致屈原投江自杀的原因,理论上说不过去,也很难成立。一个有思想的人,对真理视为生命。当官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结。人们可以这样推理,不当官,难道就没有思想和理念吗?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就是在周游列国时期形成的。
崔国强先生用“天问”,讳莫深引导读者。我们只学习屈原的思想和理论,历史上沉淀的矛盾和问题汗牛充栋,谁也不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讲是讲不清的。
同时,只要抓住主要的东西,就像去某个方向,只要搞清了方向,就能达到光辉的彼岸。
“一曲离骚当世愤”屈原对他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昏庸无道针锋相对进行了抨击,试图唤醒统治者的醒悟。一曲离骚淋漓尽致凸显了屈原的思想、理念,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世愤,可作多方向的理解。攀龙附凤,是贪婪者苟延残喘的生存方式之一;没有思想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等的为人处事哲学。对有思想的人,都是看不惯的行为。
屈原离骚一文,在中国影响之大,影响得很深。
据一些学者研究得出结论。《离骚》有矫正行为不端的奇妙效果。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和行为准则。《离骚》起了过滤器的作用。
“诗魂庙算动乾坤”
屈原思想品质高尚,他的思想情怀永放光芒。
崔国强先生敬仰屈原,称他的诗为诗魂。
屈原的思想和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是标杆。
屈原的精神撼动天地,据汨罗人传说,每年端午节,成千上万的民众往河里抛粽子,意在给鱼类食物,不要去屈原的沉江身旁。多么感人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思想家,文人得此敬重?
诗人踏足屈原故里,寻找一种深沉的思想和理念,启发人去发扬光大屈原的精神像充足气的轮胎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我在与文友谈到这首诗,有人提出一些与我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认为,诗人对屈原的诗作,似乎有含糊的理解。依据是屈原既然是伟大的诗人,而且称他伟大当之无愧。那么,还有天问从来讳莫深的说法吗?
我反驳,屈原称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恐怕没有多大的争议。崔国强先生在第二句诗上,是承继第一句诗千秋遗响发鸿蒙,而勾勒屈原当时生活年代的意境。不是吗?那个时代,对文人墨客可以放纵吗?伟大,只能是后人对他的敬仰之称谓,而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西方的法律,明确界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屈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主张再好,只要违背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都不能接受。
一个有思想的人,要想沉默,除非病得奄奄一息。否则,不发出声音是不可能的。天问,又可理解为问天。明知无可奈何,但还是要问。讳莫深,按我的感悟,应指一些所谓的聪明人,明哲保身的哲学宁可虚度时光,也不说出真话。这样的人,什么时代都有。崔国强先生不是含糊,而是根据屈原所处的时代而实话实说。其实,《天问》是屈原的一篇好诗作,不是天问,问天的意思。我的好友可能误解了,也就作为质疑的依据。别人说我是牵强附会,我不服气。凡是有思想的人,其实心中是明白的。
诗人的思想、情怀、信念,从来不掩遮着,在屈原那个时代,如果有很多思想家支持屈原,统治者还能贬屈原的官吗?
现实有实例明摆着,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年年月月指责中国这不是那不行。核心的用心是不愿看到强盛的中国富强起来,思维里还是老观念,你不能强大,只能听我的话。
如果按美国等西方国家思维成立的话,站起来的中国人又要受到欺负了。
中国有个掷地有声的说法,叫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可以用针缝对麦芒来形容。
凭什么?只能让你说了算?只能树立你老大的形象?
有学者对人类发展史做了深入的研究,认定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战争史。
真可笑,人在人世间,大多数人只能活几十年。除开孩童和老年期,每个人活在人世间的有作为期顶多是四十几年。这么短的时间,还要用战争来消灭人类,这是什么逻辑?想想只能用悲伤二字来表述。
中国人历来提出和平共处的指导思想,周朝时,社会形态是门不闭户,路不拾遗,画地为牢,老子的天人合一,孔子的礼仪廉耻,都反映一种思想,和谐相处,不主张奋争。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中国被西方列强称为东亚病夫时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还让发生吗?站起来的中国人,当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民族的高大形象。
我认为,这就是大思想,大理念。当然,这个大思想,大理念,是国家民族的精髓,有不可撼动的气势。
至于崔国强先生针对伟大诗人屈原用“天问从来讳莫深”的诗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感悟,是根据屈原时代“一曲离骚当世愤”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