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品双全先生之画有感文/蒋琼 古今评画者,美丑好坏,乃各持己见,并无统一的标准,但归根结底在一个“美”字。何谓美也,《庄子·知北游》中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陆德明也说过:“大美,谓覆载之美也...
——品双全先生之画有感
文/蒋琼
古今评画者,美丑好坏,乃各持己见,并无统一的标准,但归根结底在一个“美”字。何谓美也,《庄子·知北游》中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陆德明也说过:“大美,谓覆载之美也。”在我看来,大美之道,谓之本土。唯有回归事物的本宗,于最源头处探寻事物的本质,方可领略真正的“大美”之美。
刘双全先生,一个植根于本土艺术的职业画家,毕生致力于美术事业,长期在舜藏圣地九嶷山、瑶族故地千家峒笔耕墨耘,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先后获省展金奖、国展银奖、第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等多种奖项。绘画作品题材广泛、立意深刻、风格技法求新善变,有着浓郁的名族特色和强烈的个人风貌。特别是近年来,立足本土,置根民间,不断进行艺术探索,在理念、形式、技法上又有了重大突破,创造出一片崭新的艺术新天地,令人为之一震,受世人所瞩目。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生于湖南宁远的刘双全先生,自小酷爱艺术,尤钟绘画,在艺道上艰苦跋涉,修德敬业,自学成才。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历史文化名城永州成长的他,看惯了九嶷山舜帝陵、千家峒盘王殿、愚溪柳子庙、绿天庵怀素园、宁远文庙、江永女书村等极富盛名的历史遗迹。自小受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和女书文化熏陶的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思考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自此,历史流传下来的祭舜大典、闹花灯、赛龙舟、坐歌堂等地方气息浓厚的节庆和民俗活动,特具土俗的编织、印染、木雕、纸扎、石刻、刺绣、剪纸等民间技艺,成了他画中最为生动形象的题材。
有了好的题材等于拥有了“天时”和“地利”,而关键的“人和”则需要靠画家对艺术的领悟和执着。先生从速写入手,注重绘画基本功,因而也练就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常年生活在民间,关注当地人的文化,深入他们的生活,也成就了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他总能很好的捕捉到那些好的、有益的成分,充分吸收,并为自己所用。随着生活的沉淀,工笔、版画、壁画、连环画,稍加思索,拿笔便可成画,该画什么内容,画面该如何布局,该用怎样的方式表现,他心中早已清晰明了。这深厚的功底,是几十年笔耕不辍的结果。
先生之工笔人物画,立足于舜藏圣地九嶷山和瑶族故地千家峒,以这一大背景为题材,创造出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作品。从早年的《清清渠水绕寨门》,到《小河的子孙》、《摇到外婆桥》、《恭喜》,再到《板仓情思》、《踏雨行》、《心曲》、《吊脚楼》等,一幅幅充满浓郁生活情调的作品,将瑶族人民热爱生活、安于现状、淳朴自然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捕捉到瑶族人民的生活:特色鲜明的瑶族服饰,古色古香的瑶族建筑,善良朴实的瑶族乡人,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观画者倍感亲切,仿若置身于画中,亲自当了一回瑶族人民,淳朴之风跃于纸上!
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双全先生一直遵循“求新创变”的艺术理念,即使步入花甲之年,仍不忘创新。近十多年来,他立足本土,置根民间,不断进行艺术探索,充分吸收了民间版画的特点,创建了独一无二的国画版画。他将传统民间技法融入中国文人绘画,于大俗之中展现大雅之美,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如作品《坐歌堂》,结合了江永女书艺术和当地嫁娶民俗的特点,将娘嫁女的场景用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配以像“红丝线,锁鞋头,我娘养我换猪头,猪头进屋娘欢喜,花轿进屋我心忧,娘喜三天不合眼,女愁三天不梳头” 这样幽默的诗词,整个画面顿时生动了起来。
“君子好名,名过之则为轻狂小人,名隐之则为隐忍圣人,唯有隐者留其名也。”这是在采访中先生为我们题的词,亦是先生人格的真实写照。先生经过数十年的辛苦创作,在画坛赢得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现如今,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他,不管是其作品还是人品,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他始终朴实如初,用一颗平静的心坚持着创作。他总是谦虚的称自己为“土画家”,然而正是这最真最纯,贴近生活的本土作品,才最能牵动观画者最深处的情感,引起观者的共鸣。
《战国策 ·齐策》中有曰:“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不管是艺术家本身,还是他们的作品,唯有返璞归真,回归本宗,方可成就大雅,达到“大美之美”的境界。刘双全先生,用最本土、最真实的画作,向世人展示了艺术最为本质的东西,必将在中国画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动人一笔。
刘双全作品赏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