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文/潇风 周杏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噬人,无御之者。……”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流传千年,可谓是家喻户晓。该文以作者和蒋氏之间的对话成文,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现...
文/潇风 周杏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噬人,无御之者。……”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流传千年,可谓是家喻户晓。该文以作者和蒋氏之间的对话成文,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现实状况,对后世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约两百年之后的今天,永州一名“土画家”就地取材,有感而发,用自己的笔和墨,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画作将官吏的残暴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创造出了一件内涵深邃的艺术作品,并一举获得全国了第一届美术金彩奖。 这名立足永州本土文化的画家就是刘双全。 说是“土画家”,刘双全现在却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永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九嶷书画院院长、南京徐悲鸿画院高级画师,声名享誉潇湘大地,远播海内外;刘双全称自己的画作为“土货”,但这些“土货”却屡登大雅之堂,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被收藏,并入选《世界美术全集》等多种大型画册,漫画《父子》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国画《板仓 情思》入选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漫画《女书拾趣》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出版有《刘双全速写》、《刘双全国画选》等。刘双全还预备明年自己的七十大寿之际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 刘双全出生于湖南永州。永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九嶷山舜帝陵、千家峒盘王殿、愚溪柳子庙、绿天庵怀素园、宁远文庙、江永女书村,均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在这片沃土上,孕育产生的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女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历史流传下来的祭舜大典、闹花灯、赛龙舟、坐歌堂等节庆和民俗活动热闹非凡,地方气息和习俗特色十分浓郁;特具土俗的编织、印染、木雕、纸扎、石刻、刺绣、剪纸等美术奇葩比比皆是。 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刘双全从小就钟情于民间文化,他喜欢一切民间的东西。加之刘双全的父亲是一位民间艺人,能绘能塑,善扎“纸马”,刘双全耳濡目染,对民间艺术愈加钟爱,尤钟绘画创作。常年辛勤耕耘下来,刘双全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也由一位乡土之人逐渐步入到中国美术家的行列。 刘双全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从速写、工笔画、版画,再到壁画、连环画等,刘双全都能胜任,“我学习面很广的,涉及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刘双全自豪地说。九嶷山舜帝陵正殿壁画和浮雕栏板的国画都是刘双全所画,连环画《南楚女书》入选首届全国群星美展和香港’93艺术大展,最近刘双全还在着手编绘《九嶷山历史人文》连环画。除此之外,刘双全亦是一位速写高手,从小他就很注重速写,他认为速写是练好绘画基本功的重要方式。所以刘双全走到哪画到哪,用速写来作日记。常年累月地画下来,刘双全明显感觉到自己创作的素材增加,修养也提高了,这对于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在刘双全出版的《刘双全速写》一书中,他写道:“我喜欢以画代文,以形代言,一本速写就是一本写真集,既能表达我的感情,又能记录我的生活,还能积累那么多创作素材。说实在的,速写硬是同我结下了‘生死情缘’。”可见刘双全对速写的钟爱和重视。 刘双全早年多画工笔人物画。他的人物画自然纯朴,构图匀正,人物造型精准客观,惟妙惟肖。由于长年生活在民间,关注瑶族文化,所以刘双全的作品从多角度表现了瑶族人的安乐生活,善于在浓郁的生活情调中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情感,表露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闪耀着时代的美感和品格。画中的人物淳朴清新,表情刻画细腻,多着瑶族服饰,场景亦是自然常见的生活场景,故能给人强烈的亲切感。如《摇到外婆桥》这幅画,画面清新,色彩鲜明,画家截取生活中常见的片段——一位美丽的瑶族妈妈赤脚坐在芭蕉树下,一个胖嘟嘟的可爱婴儿坐在妈妈的脚上,妈妈的双手紧握着婴儿的双手,一脸的慈爱。这是一幅我们小时候可能都亲历过的画面,因而让人感觉格外的亲切。画家将童谣“摇到外婆桥”作为标题,更是能让观者沉浸在对幸福童年的回忆中。 人到了老年,受心理和身体的影响,一般画风已定,受名气和天分的制约,或固步自封、作茧自缚,或日薄西山、江郎才尽,已无法超越自我。但刘双全并不囿于既得的成绩与模式,他学习齐白石先生衰年变法的精神,在艺术道路上进行艰苦而大胆的探索,“美术这条路是个窄门,要挤进去并不容易,每个人都在琢磨和创造自己的风格,只有形成个人风格才可能成为大家,民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的才是世界的,大家都那样画不行,我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方法。”对于自己的变法,刘双全这样解释。所以从六十岁开始,刘双全开始大胆吸收民间版画的画法,向民间学习,以一种新的形式来诠释绘画,“民间有这么多的奇葩,沃土里开这么好的野花,我为什么不好好用起来呢?”刘双全言语间不时流露出对民间的热爱。 画风成功转变之后,刘双全现在以民间版画为主,跟木刻版画不同的是,刘双全的版画是完全用笔墨画出来的。他的版画充分吸收了民间文化,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民间绘画技法相融合,以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虽然画风转变,但题材依然是立足本土,多为民间风情,如《抬花轿》、《闹花灯》、《坐歌堂》等,他描绘瑶族源流史的一幅国画《瑶族千家峒》,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瑶民从桃花园式的农耕生活到遭官府逼迫、迁徙离散、远走他乡的情形,同时用瑶族图腾——神犬,把瑶族十二姓紧紧凝聚在一起,组成同心圆,同心圆外展现的是人心归向、重返故地的另一方天地。画面风烟渺渺,人影离离,气势磅礴,表现出一种浩荡的民族精神,让人感到十分震撼。而画作中组成同心圆的文字为刘双全手抄的《千家峒源流记》,字体端正标准,如印刷体一般,别有一番韵味。刘双全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我做人是很老实的,但玩艺术却不老实,别人是那样画的,是那样题款的,我偏要找出一种新的画法,新的题款方式。”刘双全倔强地说。 刘双全一直强调自己与“学院派”画家的区别,“我并不是为画画而画画,画画是我‘心迹的流露’,在我看来,把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就是画画。”刘双全这样诠释画画的内涵。刘双全是有着强烈创作欲望的人,他认为只有通过笔才能将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来,“我总是想画画,感觉好多东西都画不完,憋在心里想释放。”刘双全以“为艺术而生存,为生存而艺术”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由此也不难看出他对美术创作的真切热爱。 虽然刘双全早已加入中国美协,在美术界也已经有很高的声誉了,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从野道里走来的,是土画家,“我的根一直都在乡村,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做乡土美术。”家乡的山水养育了刘双全,他就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报答家乡,所以他做舜文化,做柳文化,也做女书文化,还不断地画连环画,别人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情他用几年几十年就做完了,“有时候我还真想糊涂一点,这样就会清闲些,可以带外甥可以休息一下,但我现在难得清闲也难得糊涂,因为我一直保持着创作的欲望,估计时间也不多了,所以我更要努力地工作,为后人留下点东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用这首流传千年的诗句形容刘双全为艺术献身为家乡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最合适的了。从小扎根乡村的刘双全,用自己的勤劳执着和脚踏实地,将家乡的文化推向了全中国,推向了世界,他的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大美,他对家乡的爱亦是一种大爱。“我已经老了,所以我想让我的儿子继续做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将我的东西传下来给他。”质朴简单的语言,却让我们受到了极大的感染。衷心祝愿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身体安康,为永州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板仓 情思 ![]() 捕蛇者说 ![]() 坐歌堂 ![]() 摇到外婆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