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他只是一名普通教师,教过音乐、体育和美术等等,却因骄人的教学成绩在1997年作为湖南三名全国优秀美术教师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接见;他自诩为“艺术玩家”,精通各种乐器,会编剧、作曲...
![]() 莫叔华的父亲莫逊人是刘海粟的弟子,擅长画虎,人称“莫老虫”。哥哥莫伯华、弟弟莫迎武都是在全国有影响的专职画家。受家庭影响,莫叔华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五岁就在《小朋友》杂志上发表了画作《张飞大战岳飞》。在小学时,莫叔华就看着连环画临遍了《水浒》中梁山的一百零八好汉。进入中学便沉醉于父亲给的《芥子园》。 如果不是因为那天的任性好玩,莫叔华现在过的可能就是另外一种人生。1968年,19岁的莫叔华跟着几个多年不见的儿时伙伴插队到安化团云当知青。“那是个贫困得不能再贫困的地方,下放十年没拿过一分钱工资。一年难得吃几顿白米饭。”由于字写得好,画得好,球打得好,又会很多乐器,莫叔华成了团云的民办教师,负责一个由三个年级组成的复式班的全部教学。那时文艺演出是一个学校的主要工作和名片,他从编剧、作曲、导演、服装、布景、乐器、化装、刻钢板,一个人全包下。就是他这个班,可演出两台不同形式节目的晚会,可以和县文工团同台演出,以致于附近几个县看过他演出的人都称他为“人精”。1977年,出身不好,工作出色的莫叔华破格转正调到了县重点中学教体育。他每天全校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觉,“我每天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时莫叔华因为太过负责严格,在学生眼里是凶神恶煞的“日本鬼子”。但又不得不佩服这个被戏称为娄底地区“音体美全能冠军”的老师。1987年,莫叔华调到冷水江,正式开始走上美术教学之路,之后,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二三十年。 无论是当音乐老师,还是体育老师,抑或是美术老师,莫叔华都全身心投入,“发了疯似地执着”。凭着一股顽强的犟劲,在讲坛耕耘了大半辈子的他成绩斐然,荣誉累累。至今为止,莫叔华有20余幅书画剪纸作品获全国金、银、铜奖,其中六幅被教育部选送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展出;10余篇论文获部级以上一、二等奖;10余次参与教育部人教社美术教材的编写研讨;所辅导的学生400余名考入各大美院;近千幅学生书画作品在各级获奖;1997年作为湖南省三名全国优秀美术教师代表之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受到李岚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颁奖并合影;1998年获文化部“德艺双馨”奖。此外,莫叔华还有多幅作品被各级博物馆及俄罗斯、美国、法国、台湾等人士收藏,作品《品秋图》入选“全国书画名家精品展”并在北京地铁站展出。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名家画集,被多家协会、书画院聘为名誉副主席、院士,客座教授,特邀他前往钓鱼台国宾馆、国家政协大礼堂、韩国丽水世博会等地作画。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莫叔华一直没停下手中的画笔。他以画为乐,以画言志,从1977年起,莫叔华“寄情托物”,开始专攻写意花鸟画。 写意花鸟画讲究的是“意”,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借以表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莫叔华的花鸟画,于平淡之中蕴含一股酣畅豪气,水墨淋漓之下彰显出自然神韵,人画交融,意境无穷,以致于一些行家观后,也禁不住连称震撼。著名作家谭谈看了莫叔华的画作感慨道:“真正的艺术还是来自民间,不错,不容易。”全国著名书法家王友智观后欣然为其题画,欧阳笃材老先生也谦逊地对莫叔华说要临摹他的画,并爽快为其题写了“莫叔华画集”等几个字。著名画家康移风在娄底市博物馆网上看了其画后,对当场几个画画的年青人说:“娄底花鸟画笔墨功底最好的算莫老师,你们要多向他学习。” 莫叔华爱画花,他擅于抓住各种花最核心的特点,在他的笔下,各种花恣意绽放,表现出它们的独特品质,牡丹雍容不俗,荷花清新脱俗,向日葵热烈奔放,菊花清净高洁,无不显露出特有的灵气。莫叔华的《品秋图》中,两只小麻雀屹立在高高的山石上,俯瞰群山,一簇秋菊从山腰伸出,傲然绽放,朵朵花瓣清晰可数。画面甚是简约,细细观赏,菊花,山石,麻雀,三种意象处于静态之中,整片山谷寂静无语,秋天的美丽、菊花的孤高都在这寂静中释放无余,给人一种遗世出尘的感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情怀跃然纸上。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常用来比喻崇高的心境和不俗的品质。在莫叔华的画作里,秋是最常见的题材。《品秋图》,《洞庭秋韵》,《秋歌图》,《醉秋图》等等,以秋咏志,以秋言情,在莫叔华的画作里,到处可见他的精神,可见他的人格。而莫叔华笔下的菊、荷等意象,也无不揉进了画家的精神气质,他想借这些寓意深远的花来抒发自己的志趣。画中的花已经成了莫叔华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孤高傲世,出淤泥而不染,淡泊脱俗,这些都是画家的独特品质,也唯有这些不受世俗污染的秋菊夏荷才能寄托画家的情怀。在品读莫叔华的每一幅画时,都能感受到他那不凡的气质。 绘画艺术的本质在于情感表达,它是人的情感表达的一种媒介,是一种表达某种相对自我精神状态的载体。透过莫叔华的画作,不仅能读出画家的性格和品质,还能读出他的情感和心境。在《初晴》一图中,几杆翠竹凌云而上,高耸挺拔、刚劲清新,一群黄色的小鸟在竹林间嬉戏游玩,小鸟们飞翔的姿态不一,表情各异,十足可爱。画作以浅黄灰色为背景,色调简单,线条明快,整幅图生趣盎然,洋溢着一股喜悦之情。而《瑞鹤祥天》则画的是一组丹顶鹤,酣畅的墨块,老辣的线条,以及形态各异的鹤,使得整幅画虚实相宜,神韵生动,颇有吴昌硕和欧阳笃才以篆入画的特色,呈现出一派瑞祥之意。画家以意造象,以意传情,可想而知,画家在作此类画时心境是愉快轻松的。莫叔华是一个随性率真的人,所以他的情感外露在很多画作里,通过画作的线条、墨块、色彩,画中动物的表情神态,我们都能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如《鱼乐图》,《乐在金秋》,《戏水图》,《笑对生活》等等,从中可看出,“乐”和“笑”是莫叔华生活的主题。 莫叔华的花鸟画看似随意,实则“托物寄情”,从中折射了他随性淡然的人格。莫叔华画画,不为名不为利,而只求自娱自乐、顺其自然,与其他人对待艺术认真严谨的态度不同,莫叔华自诩为“艺术玩家”,把艺术当作玩物,高兴时不高兴时都作画来抒发情感,有时画到兴起,不时怪唱怪叫,或在自己穿条裤叉的赤膊上涂几笔,或掐几下在身边看画的老婆的胳膊,或讲几句自编的英语,并将此视为一种享受。莫叔华不太喜欢接触外面的世界,他拒绝很多协会的邀请,甚至不善于参加行业内的书画交流,只是呆在家一心画画。莫叔华孤高但不骄傲,他经常研究品味大家画作,从中汲取他人的长处,填补自己画作之短,他看名家的画总会去悟,他说:“欧阳笃材的霸气,齐白石的乡气,黄永玉的匪气,吴昌硕石涛的篆气,张大千的豪气,任伯年的灵气,李苦禅的大气,潘天寿的骨气,欧豪年的纵气,颜泉的清气,包括弟弟莫迎武的糊涂气,我都临摹过。”他虔心研习,以求自身进步。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无论是莫叔华的花鸟画,还是他的为人,都给人遗世出尘、随性淡然的感觉。他有几方印,“寂寞之道”、“寂乐无穷”、“好玩就行”、“地摊浪人”、“十年知青”、“软白沙主”,从中也不难看出其淡泊心境。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里,莫叔华率性而为,不为名利而活,不为世俗左右,他玩生活,玩艺术,玩人生,就像一个单纯的孩子一样,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绘画,都保持着那种最初的热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么一个品高性洁热爱生命的画家,定会用他的笔墨在这个大时代里留下自己永恒的印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