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书法如太极,是中华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式。古人认为书法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余练习书法多年,深受其益,亦算得一名书法爱好者,忍不住浅谈一点对书法的体会。 ...
![]() ![]() ![]() 我的书法生涯得因于当年在九所宾馆做接待工作。1985年,我接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副部长的唐天际将军。唐天际将军酷爱书法,不管是在艰苦的战斗岁月,还是建国后担任军队领导,对书法的兴趣一直都有增无减,百忙之中笔耕不辍,练就了行中带草,笔力遒劲的书写风格,成为全国有名的将军书法家。我常看唐天际中将用毛笔写字,揣摩其用笔、用墨,经常看得入神。一天,唐将军见我看得认真便要我也试试,我惶恐下笔,竟得到了将军的夸奖,认为我天赋颇佳。于是我心里燃起了书法学习的星星之火,拜唐将军为师开始写字。平时工作繁忙,我就把周末和晚上的业余时间全部利用起来,临帖练字,坚持不懈。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小草千字文》,黄庭坚的《证诸上座帖》等都是我临摹的范本。我的书法练习以“柳”为根底,以“二王”为扩展,后又研习米芾和黄自元书法。学黄庭坚之字的郁拔典雅,临贺知章之字的笔力遒健,学怀素之字的奔放流畅,仿米芾之字的跌宕飞扬,王铎之字的高古朴厚。一开始,我的字写得比较生硬,自认为没有流畅感,看上去不美。这时又遇到另一位恩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的滕文生先生。他指点让我把架子打稳,不要刻意模仿他人,要慢慢领悟“道法自然”的真谛,写出自己的特色。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由此入门,渐渐进入了状态。 朱履真曾言:“执笔欲高,低则拘挛。执笔高则臂悬,悬则骨力兼到,字势无限。”我书写书法时常常心念此法,以腕运指,力量便从顶端顺笔杆注入毫尖,不受任何阻滞,下笔方劲硬折,折处圆转,一字之点画仅以一笔连成,也多见字与字的一笔连接,粗线与纤线的过渡,提按是其生发节奏的法门,极大可能地用活了腕力;节奏分明,时快时慢,于下笔和转换处、收束处尤其着力,结构清晰,显得厚重坚实,且有笔笔蓄势之妙,中段运行则顺畅爽快,结字取扁势,姿态活泼生动。蔡希综在《书法论》中说:“每字皆须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态。”书法是力的艺术,纵肆之中见逸气,方能现神韵之美。书法练习也要讲究笔墨锤炼下的神韵美,屡屡出现顿挫自如的方笔,非但使其书力感加强,而且于结字中宫开放的图式空间弥散着疏朗健拔的大气感,具有深刻的理性意识;由疏密对比幻化出自然节律的优雅光芒,字距、行距的攲正避让上极尽所能,摇曳多姿,风度可人,简练之中透着一股刚劲之气,纵横之间有古朴雄奇之风,令人观之才有挺拔高古之感,造诣颇深,精妙非凡。字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单字结体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枯润相成,形象自然。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形方面,我一直试图做到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又在险绝中求取趣味;在神方面,恬淡自如,物我两忘,融意趣、淡泊、雄奇、古雅为一体,并融会贯通不同书家不同字体,撮其机要,取其菁华,并灌注自己对书法的无限钟情和对书法的独到感受,毫笔润墨,纵情挥洒。 我在书法创作上小有成就,也积累了一些学习的心得。学习书法,一要靠天赋,二靠苦练,三靠技巧。说起天赋,古人云:练书法要具备天赋和学力。家庭熏陶,环境影响,兴趣爱好,练习悟性都属于天赋范畴。在《道园学古录》中有一段话:“书法甚难。有得力于天资,有得力于学力。天资高而学力到,未有不精奥而神化者也。” 学好书法一靠“天资”,二靠学习的能力,天资很高而学力到家,下笔则没有不精妙入神的。若功力优良而天资低劣,虽能写字,却不是神采俱备的好字。清代扬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引用过梁同书的话:“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我们在书写时,书法的整体布局、笔势和神采、人的品格与灵性、气韵的吐纳、黑白虚实都属“天资”之范畴,它们的功底与能否写好一幅书法作品息息相关,这是光靠模仿临帖而不能达到的,亦是书法神韵化境的关键。 二则“苦练”。刚开始接触书法时须以深厚的传统积淀为基础。选择好善本大量临帖,勤于临池,探寻每一本书贴的内在精华,在不同字体、不同风格间触类旁通,在浩如烟海的墨迹中博观约取,汲取众家之长陶冶积淀自己的风格。师古法今,却不能有食古不化之态;博采众长,又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但凡历史上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一不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汲取营养发展成长起来的。有了古典传统文化的“厚积”,才会有个人风格自然而然的“薄发”。同时,学书法要勤于思考,学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传统吸取营养的基础上,注重于古典文化和时代气息进行融合,如此个人风格的形成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厚积薄发。 三曰“技巧”。一个人对书法的理解会影响他学习书法的道路,只有掌握了法门,按照正常的规范用笔、用墨,就才能不断朝对的方向去努力、耕耘,释放的能量和用功的程度才能相得益彰。书法是传统文化,套路很多,我们要多看多揣摩多总结。留心翰墨,皆得自然。我们在平时要多留心身边的好字,在心里仔细揣摩好字的结体、用笔、章法、神韵,多和志同道合的书友们交流,往来相授,不耻下问。善于从心得体会中求得灵感。历史上书法前贤们大都有着超人的领悟能力,从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及生活中‘求’得笔意、笔法。王羲之观鹅掌拨水得其笔意,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草书精进,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船夫荡桨得其笔势等等。善于联想,融会贯通,才能让书法取得突飞猛进的质的飞跃。 艺术追求的是真、善、美,书画讲究的是法、韵、格。任何的喧嚣和嘈杂都只会远离美的境界。这些年来,书法对于我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常常吸引我不断探索下去,不管工作是怎样的繁忙,俗务是怎样的缠身,我都不曾改变对书法的钟情与热爱。一有闲暇,我会马上拿起毛笔写上半天,经常忘了时间。我常常觉得,书法于我不仅是一门爱好,更是让我修身养性,忘却了世俗烦扰的最好工具。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 清代刘熙载也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明末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书由心生,书写人品,很多朋友因为喜欢我的字而和我交上了朋友,这让我常常觉得生命中充满了意外的欢乐。壮心不已,愈知勤奋,我在书法的世界里追寻点画线中的丰姿韵味,在用笔轻重徐急里领悟人生的真谛,书法给了我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灵境界。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能继续在书法的海洋里畅游,披荆斩棘,无愧于这个优秀的时代。 (文\黄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