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关于‘十三五’规划,我翻开纲要草案看到的是一幅特别美丽的图片——高速铁路图。"台籍委员谢正观动情地说,在大陆我看到我的"强国梦"实现了,让我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希望我的后继者、后继的年轻人也能把他的‘中国梦’实现"。 谢正观是"土生土长"的台籍委员,他出生于台湾、求学于台湾,在台湾服了"兵役",之后又去了美国、法国深造。因为怀着理想、揣着抱负,他放弃了追求发达国家较好物质生活的机会,决心回大陆发展。 "总理在报告里说,我们未来五年高铁要修建3万公里,看待这个数字,我昨晚捧着报告看了又看,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台联界别小组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谢正观一句激情的开场白,立刻让会场肃静下来,会场两侧,媒体记者电脑的键盘敲击声快速响起。 说话时,谢正观右手拿着报告在空中挥舞着,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情绪,“我还听说,要修建京台(北京-台北)高速公路海底隧道。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梦。”谢正观说。 1953年,谢正观出生于台湾。“我小时候的家乡是一个没有高铁、没有地铁、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地方,只能看别人在奥运会得奖,看美国人上太空。所以我小时候就有一个‘强国梦’,希望我住的城市(台北)能有很便捷的地铁。” “可能是现在年纪大了,我经常沉浸在儿时的回忆里,回忆里没有多少光明和灿烂,也缺少童趣和欢乐。”谢正观向大家回忆说,“我非常羡慕电视里外国的小孩,那时候心里就种下一个强国梦:我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有像日本新干线、法国子弹头那样的高铁,奥运会的领奖台上、太空中出现中国人的身影,让其他国家的孩子坐着板凳羡慕。” 坐在身旁的王松委员打趣地说:“那你的中国梦具体是什么,实现了吗?” “高铁,就是中国要有自己的高铁。”谢正观一本正经地回答王松委员。 1983年,刚刚30岁的谢正观来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城市与区域研究硕士,那时,他的梦想仍然在美国延续。看到高级购物商店、各种免税商店满满都是日本人抢购的身影。“那场景与当前中国人在海外抢购惊人的相似。” 谢正观当时很不服气地告诉朋友,别看现在都是日本游客,再过20年,将被我们中国游客替代。结果,遭到了朋友的讽刺:“你做梦去吧!” “我是在做梦,但那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美梦。”谢正观坦言,他很庆幸自己地出生在这个时代,因为他的中国梦已经实现了。 在美国拿到学位后,谢正观转赴法国,去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申请回大陆探亲。1983年,谢正观头一次回到老家福建南安,之后几年又到大陆游历了好多趟。1989年,谢正观定居北京。此前,谢正观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老实说,我当时就是抱着一个‘中国梦’。我的专业是经济地理与城市规划,我要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他说,“那时,大陆已经改革开放,当我在中国大地上行走,感受到一片生机,人们热烈地生活,那种怀抱希望、乐观奋斗的精神太有感染力了。我不愿错过让人们精神焕发的大时代,我要来参与。 在昨天的小组讨论中,谢正观感慨道,“我曾经梦想过‘台湾独立’,但后来发现确实错了。我年轻时的梦在大陆都实现了,所以我的后半生过得很愉快。 “在大陆我看到我的‘强国梦’实现了,我们翻身了,成了世界强国,各种领先世界的科技都在进步,这让我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谢正观说,“我们拿到了奥运会金奖,登上了太空,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高铁。不仅如此,我们的高铁技术还走出国门,成为世界高铁技术的卓越领导者。” 谢正观说,希望下一代青年人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共同努力,一定能实现”。谢正观希望,他的后继者们、后继的年轻人们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并坚信“只要共同努力,一定能实现”。他说,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看,我们的国家依然在进步,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谢正观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规划得非常细致,连“美丽乡村”怎么做都规划出来了,“我觉得未来五年我们可以超规划完成、提前完成”。 人物介绍: 谢正观,男,1976年台湾大学学士,1983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硕士,1996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理学博士,多年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工作,历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决心回大陆 谢正观: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人民政协网 2012年12月) 谢正观: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台湾,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他在那里出生、求学,还服了兵役,之后又去了美国、法国深造;大陆,寄寓了他浓郁的情感。怀着理想,揣着抱负,他拒绝了浪迹国外的生活,决心回大陆发展,终成了城市规划领域中脚踏实地的科研工作者。 他是名地地道道的城市规划师,思维严谨;他也能作诗填词写小说,情感丰富。 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学者? 熟悉谢正观的人知道,他比较“宅”,即便是参加一些无法避免的会议或活动,他也会选择那些寂寥的角落。一位九三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在谈起他时回忆到:“在一次全国政协组织的视察活动中,我们其他成员都在聊天时,却总也找不到他,后来我无意中在门后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他,拿着纸笔,正沉思创作。”谢正观平素最喜欢读些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从《诗经》到《红楼梦》,从李、杜到苏、辛,他年轻时即多有涉猎。传统文学的养分加上西方的教育背景,使他在谈论某一问题时,总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然而,他又不是那种喜欢侃侃而谈的人。与话语相比,个性直率的他更倾向于文学创作,从古诗词到现代诗,再到中长篇小说。 众所周知,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其作品中定然有一个永恒的主题,谢正观写的主题除了社会、情感外,最多的便是家乡。这也许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记忆如烟 与大多数台籍全国政协委员相比,谢正观是为数不多的,台湾生、台湾长的人。因而,他不算所谓的“台胞二代”,可他也不喜欢被称为“台湾的陆二代”。他说他不明白,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有这些区别称谓呢? 谢正观的祖籍为福建南安,一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与台湾隔海相望,但他对那里的了解并不是很多。 “二战时日本投降后,父亲就举家迁移到了台湾。”谢正观说,到现在他也不清楚,父亲为什么要移民台湾。“父亲从来没有告诉我,以我的推断,一是由于南安和台湾离得近,接触频繁,双方经常有迁移;二是父亲曾经是上世纪40年代末台湾省的参议员。” 谢正观解释道,那时的参议员并不像现在这样,靠选举产生,而是政府委派的。“赴台后,父亲由于与当局者政见不一,故而对政府渐渐心灰意冷。”他的印象中,父亲很慈祥,但在家中,对孩子则要求严格。 谢正观出生的地方,是台北一个并不富裕的老区。说起那里,他感慨良多。他说,印象中那时的人们特别淳朴,相互之间经常走动,邻里之间没有丝毫的拘束,大家都很融洽。 谢正观声音很低沉,那遥远而深邃的眷念,通过他的追忆,如缕缕轻烟,弥漫在他的周围:儿时的蓝天白云,读书时的点点滴滴,又萦绕在他的脑海…… 谢正观继续说,台大毕业后,如众多学子一样,他选择了去国外发展。他想感受下东西文化的差异,想多学点本事好回报乡里,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重回故里 自美国南加州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专业毕业后,谢正观也可以像其他台湾同学一样留在当地,追求发达国家较好的生活。然而,他选择了回大陆发展。 对此,他说出了自己的初衷。“我不是盲目回来的,也不是所谓‘被动的选择’,回归前我对大陆进行过详细的考察。”谢正观说,物质的诱惑固然难以抵挡,可理想的追求更加魅力无限。 他在美国主攻的领域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他认为当时的美国在这方面已没有太大的拓展空间,“况且我又不属于所谓高科技的人才。”谢正观哈哈笑起来。而他的故乡台湾,因为地域的限制,可以施展的空间也很小。 相比较而言,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各地的经济与城市发展欣欣向荣。所以,他觉得自己的专业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另外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当时大陆的核心价值与他的意识形态不谋而合。 在谢正观看来,大陆的考察对其影响很大。“我最早一次来大陆是参加当时台湾同学会的香山会议。会上我们就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其中还包括当时很少被提及的环保问题。” 之后,他又去其他城市看了看,除了领略周边心仪已久的山水风光外,城市规划作为他的专业,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考察。 “那次赴大陆考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回到了自己的祖籍。”谢正观深情地说,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年迈的叔伯,走过了父亲生活过的地方。这些,对他来说,都曾是一种童年的憧憬。 往事不堪寻。对文字敏感的谢正观如今回忆起自己的祖籍时,并没有太多的话语。也许他认为,在那种情况下,话语是最苍白无力的,他需要的是心灵的感悟和体验。 回乡探亲 南安之行,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谢正观说,他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他不想让太多人知道,他知道大张旗鼓肯定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可后来我才知道,我离开没多久我父亲就知道了。侨乡可能就是这样,类似的好消息总是传播得很快。” 1989年9月,谢正观到了北京的中规院工作,同时又攻读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回忆起当时的生活情形,他很淡然。他说,南北方的区域与饮食差异,并没有让其有半点不适应,因为这些与加州相比,要好多了。 然而,一个人在大陆生活久了,孤独是在所难免的。十几年的背井离乡,让谢正观对故乡、亲人产生了无比的眷恋。 上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终于开始缓和,他也等到了一个回家的机会。“去之前,我还担心自己会不会给家里造成什么麻烦,可后来我想,觉得这也没什么。” 对于那次回家探亲,谢正观记忆犹新。短暂的三个月,他并没有太多应酬,“也许是性格使然吧。除了几个老朋友,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陪伴自己的双亲。”他说,在家乡,他经常使用闽南话和亲人们交流。 童年往事,故人情谊,一切的一切都让他觉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可他总觉得与离开时相比,又有点儿不一样。至于具体是什么,他说不清楚。 谢正观说,故乡,那个承载着他青少年太多记忆的地方,眷恋与回忆也许永远是最美丽的。 观察者网综合中国台湾网、人民政协网、新华网等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