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据新华社消息,截至16日9时20分,上海静安高层住宅大火已导致53人遇难,另有70余人正在接受治疗。事故发生后,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亦于16日凌晨抵达上海,并宣布成立国务院上海市“11·15”特...
据新华社消息,截至16日9时20分,上海静安高层住宅大火已导致53人遇难,另有70余人正在接受治疗。事故发生后,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亦于16日凌晨抵达上海,并宣布成立国务院上海市“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调查组。痛定思痛,党和政府包括许多民众,肯定在思考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城市高楼时代,如何让百姓身居高楼而免除高危之虑?
有人重温了火灾逃生法,比如匍匐前进,湿毛巾捂鼻法,棉被护身法等,还有人甚至推出了安全跳楼法,强调要利用楼梯而不是普通电梯逃生等。但这是谁都不愿意走的最后一步,更何况火灾事故几乎都是突发事件,没人能保证一定能以镇定的心态,冷静判断形势,迅速分析逃生策略。于是,又有人更深层次地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策略,有人翻出了1995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避难层,用于发生火灾时为人员提供临时避难场所。当有火灾等紧急情况发生时,高楼上的人员可先就近到避难层暂时躲避,等待救援。有人提出了国外的先进做法,比如美国研制了袖珍降落伞,日本的自垂救生索,丹麦的高楼逃生鞋,英国的高楼滑梯,德国的智能消防系统。 这样一次火灾事件被广泛地关注着、议论着,其中包含了对几十名遇难者的深切同情,也包含了民众对高楼安全问题的感同身受,它映射的不止是高层消防难题,还照出了城市人已经不自觉地置身于一个有风险的居住环境。我们发现,以美国“9·11”事故为明显标志,自2008年冰灾以来,公众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公共事件,民众对自身安全的焦虑感越来越强,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一个风险和现代文明并存的时代。这不是一个中国问题,也是一个地球人都不能置身事外的问题。人类的智慧,在于我们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后,会反思和应对,避免重蹈覆辙。比如海南暴雨让我们思考城市防涝系统建设,地震让我们加强了建筑防震级别,这次高楼失火同样让大家更多地思考,在建造伊始未雨绸缪,设计防火绿色通道,研发火灾自救工具,采用更高科技的消防设备…… 当有人反思时,表明我们已经不断在调整对生态、环境、灾难等问题的认识角度和重视程度,对风险承受能力也必将螺旋上升,但最关键的一点,就像所有的反思和建议最终指向的那样,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生存环境中,现代社会管理再不能将社会安全、自然灾害、心理危机等问题排除在视野之外,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和研究这些公共事件,提高社会风险承受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在这个角度上,高楼如何不高危,并不只是消防安全层面的事件,我们也不能等到大旱来时说引水,暴雨来时说排洪,一切都在防患于未然中,在以生命为代价的事实面前,一切防范措施都是必须的,任何技术瓶颈应该都不成问题,任何设施成本也不应成为门槛。未雨绸缪应对所有风险,不但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个人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前途。 Tags:高楼 楼安 安全 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