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湖南民生在线,湖南民生频道,民生频道,湖南民生新闻网,民生新闻网,民生湖南在线,民生湖南网,湖南民生网

当前位置: > 维 权 >

城市建设要实现三个有机融合

时间:2015-11-09 07:26来源: 责任编辑:
城市建设要实现三个有机融合黄平良 城市是自然、历史、经济、人文的综合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纵观历史,通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哪里的城市建设得越好
  核心提示:城市建设要实现三个有机融合黄平良 城市是自然、历史、经济、人文的综合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纵观历史,通观世界,各...

城市建设要实现三个有机融合

黄平良

    城市是自然、历史、经济、人文的综合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纵观历史,通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哪里的城市建设得越好,哪里的经济就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更高。而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正是要为经济发展构建良好载体,为全体市民营造宜居宜业、生态优美、人文氛围浓厚的诗意栖居环境。因此,对于事关城市经济之发展和民生之关怀的城市建设而言,必须紧紧围绕打造经济发展母体、建设宜居家园、传承历史文脉这三个中心,实现三个有机融合。

    一、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

    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城市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城市是财富增长、积累的发动机。据统计,目前全球GDP的1/5由10个经济发达城市创造,东京和曼谷以一城之力撑起全国经济总量的40%和38%。据世界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研究报告,到2030年我国城市所创造的GDP占国家经济总量的比重,将由现在的70%上升到95%。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产、建筑业、物流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建设而言,要以建设积聚功能巨大、造血功能强大、辐射功能广大的城市为主攻方向,通过增强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功能,为打造经济规模宏大的城市经济体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

    (一)增强城市积聚功能,打造投资兴业“洼地”。 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决定着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还决定着城市的内在魅力和外在吸引力。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载体功能,提高城市对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打造投资兴业洼地。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超前规划和布局核心商圈、科技创新、消费休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功能板块的基础设施建设,促推经济发展。

    (二)增强城市造血功能,实现产业聚集发展。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造血能力,实现内涵性扩大再生产。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在于园区经济的发展。各类园区既是形成人口集中、生产要素集中、消费集中、资产集中的地域,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当前城建资金、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应适当考虑收拢五指、突出一极,走非均衡、园区型的发展之路,加大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区建设与园区建设,加速培育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三)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建设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可以辐射和带动广大县域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和谐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为此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外延和内涵,增强其对内积蓄功能和对外疏散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卫星城镇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城市建设与宜居家园的有机融合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适宜人居的环境是一种资源,是城市的竞争力所在。事实上,实现城市建设与宜居家园的有机融合至少能产生四个方面的预期效果:一是城市品牌的形成;二是城市旅游产业的兴旺;三是外地资本的涌入;四是高端人才的青睐。要达到这一预期效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推进城市现代化、生态化和便民化。

    (一)城市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设施现代化。推进城市现代化就是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建设城市的市政设施,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一是对外交通现代化。实现城市对外交通现代化,就是要完善对外交通的航空、铁路、水运、管运、高速公路等现代化立体交通设施,构建起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以便捷、高效的交通优势,形成城市对人口、物质、信息、资金、科技的强大聚集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要坚持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的原则,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城市主次干道,构建起现代化城市的路网骨架;要完善城市给排水、供电、路灯、消防、燃气、公厕、排污、排洪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服务设施现代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是是衡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建设宜居家园的进程中,要努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加大清洁水源、清洁燃气等重大工程、文化体育设施等建设力度。以方便市民生活为目标,积极完善休闲、公交、停车场、环卫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二)城市生态化。一要树立生态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城市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把环境建设、生态保护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按照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疏密相间、动静相辅的要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穿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始终。二要加强生态建设。要大力实施全民“植树添绿”工程,营造舒适宜人的绿荫空间:在城市外环,建立绿色屏障;在主次干道两侧,打造绿色走廊;在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绘就绿色庭院;在城市空闲场地,营造绿色岛屿;让城市融入绿树丛中,让绿树之肺润泽城市居民。三要培育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化不仅是对城市“硬环境”的生态化改造,也是对人们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是对“软环境”的改造。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重要因素,离开了公众参与,建设生态城市只能沦为空谈。因此,我们要大力抓好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意识,发动公众自觉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培育生态文明。要在提高绿化品位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市民的“知绿、爱绿、建绿、护绿”意识,加大对古树名树、城市雕塑、市树、市花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积极投身到“绿化美化城市,营造美好家园”的活动。

    (三)城市便民化。要把城市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重大项目与实事工程结合起来,把塑造形象与便民利民结合起来,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百姓。一要尊重民愿。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顺民意,集民智,充分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市民的美好愿望,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到一些重大建设项目,都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群众反对的坚决放弃,群众拥护的建议立即采纳,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智慧融入科学决策之中。二要维护民利。着力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抓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以及背街小巷改造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无论是城市的建筑、雕塑,还是绿地、广场、游园等,在建设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市民的心理需求,要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的便民、为民思想,体现浓厚的文化内涵与亲和力。三要纾解民难。要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切实增强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工业和城镇的发展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从而解放农民、富裕农民,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工农互动的新格局;要大力发展建筑劳务经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三、城市建设与历史文脉有机融合

    历史文脉是城市之根。留住城市之根,才能延续城市的精神,丰富城市的底蕴,增加城市的厚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城市建设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不可否认,不少城市在建设中一味与国际“接轨”,流行什么就建什么,只在模仿、复制上下功夫,结果导致“千城一面”。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的基础在于文化。在城市由旧向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我们需要对城市“内在气质”给予尊重、发扬,对历史文脉进行延续、发展。

    (一)坚持规划保障原则。规划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与基础。一是规划的编制中要树立科学保护思想。城市规划要树立古旧建筑不是包袱而是财富的观念,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维持城市经典骨架与土地再开发利用、建设现代都市是相融合的。要将历史遗产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避免历史街区保护与其它工程建设的割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文化保护的要求要尽早介入城市开发各层面、各专业的规划中,在可能涉及历史风貌保护的地区,从开发项目的立项研究以及各专业规划编制最初阶段就加以综合协调。二是规划的实施中要强化执法必严思想。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城市规划的执行力较弱,“长官意志”常起作用,影响到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工作。要将城市文化遗存保护予以立法,给予法制保障;建立文物保护程序及责任追究制,对现有古旧建筑、历史街区依据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进行分级、分区域保护,确定等级与范围后,不但应确定保护措施,还要对保护责任单位加以明确,制定责任追究制。

    (二)实施“保、建并重”原则。今人继承的不仅是城市建筑,也是建筑所产生的人文价值,没有了文化特色,城市也就没有吸引力。在城市建设中,一要保护为先。对城区现存的珍贵文化遗产,应以保护为主。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非常注意保护城市历史和文化氛围,他们在建筑上面刻印年代记号,比如澳大利亚,超过60年的建筑就不能拆除,加拿大则超过50年的禁拆。这种强制性保护并未阻止西方各国的城镇化进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旧城改造过程中,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精华,以及有红色内涵的建筑,要加强日常修缮,改善必要的基础设施,从集中展示、立体重现、恢复弘扬等不同层面传承、光大这些文化遗存;在重要的文化遗址周围设立保护范围,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保护原有的城市形态;尊重城市原有的路网布局,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巷肌理。二是科学开发。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承接、融合和发展,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开掘和利用,并创建新的文化经典建筑,以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要拒绝和防止趋同,保护和彰显个性,尊重和珍惜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特别是目前如火如荼的新城建设中,要重视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必须充分了解本地的环境、民族、风俗、习惯、古建筑特点等,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创作灵感,并将其融入到城市设计的每个整体和细节处理之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表达具有创新意识又有鲜明传承的文化形态,进而促进建筑品位提升,形成区域主流建筑文化,汇聚相关产业要素,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突出社会参与原则。人民群众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个体,对城市的文化遗存有深厚感情和守护自觉。协调城市建设与文脉延续的关系,一要增强全民保护意识。要广泛深入宣传历史文化名城的珍贵价值及保护意义,让每一位市民都了解古旧建筑保护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可通过举办一系列免费的文物保护讲座、竞赛活动或是定期组织市民参观文物等方法,提高市民的历史文化保护素质。二要充分依靠群众参与。必须尊重社会公众对城市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坚持城市规划建设方案阳光化、透明化,把保护工作置于全社会的关注与监督之下。发达国家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鼓励民间团体介入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我们可吸取其中的适用部分,让整个社会协作推动和帮助历史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

    (本文载于中新社《产经资讯》第25期、《今日湘潭》(经济版)第8期)朱培立推荐

Tags:城市 市建 建设 设要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