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幸福醴泉汩汩流,水调歌头唱和谐。 “两型”水利惠民生,借水腾飞兴大业。 秋去冬来,行走于我国长江流域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县级市——瓷城醴陵,这座山水洲城“人水相亲、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气息浓厚扑面...
幸福醴泉汩汩流,水调歌头唱和谐。
“两型”水利惠民生,借水腾飞兴大业。 秋去冬来,行走于我国长江流域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县级市——瓷城醴陵,这座山水洲城“人水相亲、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气息浓厚扑面而来:渌水如练,峰峦如黛;水光山色,相映成趣;醴泉涌瑞,清流汩汩;田园新绿,一派生机…… 在这幅人水和谐的新画卷里,醴陵“1113”工程冬春水利大战正酣。“移动土石方1000万立方米,投工投劳1000万个,建设水利工程1万处,投资3亿元”,正在开启该市“两型”水利建设的崭新征程。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 秉持这个理念,作为我省“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区之一,醴陵市科学绘制了的“十二五”统筹城乡水利发展蓝图,遵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要求,推出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电能源、水土保持、河道流域治理、水库除险保安、安全饮水、小农水建设八大系统工程,致力水生态建设、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和水安全保障,着力将“水瓶颈”打造为“水支撑”,推动醴陵经济社会可持续向前发展。 刚刚参加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株洲市委常委、株洲市政法委书记、醴陵市委书记谢清纯,一回到醴陵,就大抓冬春水利建设。他强调,抓水利,就是抓“两型”、抓生态,就是惠民生、促发展。醴陵要借水腾飞谋跨越,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和“两型”示范市。 大兴水利,醴陵有良好的传统,也有闪光的业绩—— 该市已经连续六年评为“株洲市水利建设先进单位”,获得“株洲市2010年度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一等奖”,获得省政府“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二连冠”。今年,该市水务局宋水良局长还登上全国县市水利局长培训班讲坛,介绍醴陵水利经验。12月7日,全省冬春水利建设现场会在醴陵召开,这是醴陵的荣耀,也是株洲的骄傲。 作为综合实力跻身“中国百强”、“中部十强”、“全省四强”行列的县级市,醴陵市上下对转变方式大办“两型”水利信心十足。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永清表示,要乘今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首次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主题的东风,今后争取各级投入100亿元,全面铺开既定的八大系统工程150多个重点水利项目,促使“两型”水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大幅提升。 让江河湖库得到休养生息 一江清流自东来,九曲回环西流去。 从罗霄山脉腹地发源的渌水,为湘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全长168.8公里,横贯江西、湖南两省,由江西萍乡进入湘东醴陵,再西经株洲县渌口汇入湘江。 又被称为渌江河的渌水,是醴陵人民的母亲河。 千百年来,渌江河奔流不息,在醴陵留下63.73公里丽影,开创了醴陵“筒车挽水”的古农耕文化,浸润着当地85%的肥田沃土,并以其碧水柔情描绘出醴陵瓷城“山、水、洲、城”相融合的绝美画轴,使之成为久负盛名的江南名城。 渌水滋养下的醴陵,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湖南通志载“城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又云,醴陵曾因酿造“乌程贡酒”名其地,且“醴”为“美酒”之解,这些便是醴陵地名的由来。据考,“陵下有井”,指的当今醴陵“渌江古八景”之一“醴泉浸月”的醴泉古井。醴陵自先秦即有其名,且历经两千余年而不易其名。醴陵文化之根在于水文化与土文化、火文化的交融生辉。 醴陵属于典型的山丘区,境域物华天宝,山峦绵延,植被尽染,因盛产瓷土而坐其地利,成为驰名古今中外的我国四大古瓷都之一,发展了陶瓷文化,即土文化。 醴陵还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里,创造了花炮文化,即火文化,赢得了“花炮之乡”的美誉。2010年,醴陵摘得“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炮之都”两顶桂冠。 千百年来,悠悠渌水使瓷城醴陵尽得“水利”。是渌水赋予了醴陵天蓝地碧、水清鱼翔、稻谷飘香的富庶景象。是绵延千年的“水利”,使103万醴陵人民对“两型”水利建设有着更深的理解。兴水利、除水害、保发展、惠民生,捍卫母亲河,让境域内所有江河湖库得到休养生息,成了醴陵党政干群的共识。 建国以来,渌江河多次发生严重洪涝灾害。2010年8月24日,醴陵市委常委会议拍板定案,将“十一五”规划渌江防洪堤工程项目总投资由9.4亿元提高到16亿元,使醴陵城市防洪标准由2年一遇提高到近期20年一遇、远期50年一遇,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从根本上筑牢城市防洪体系。 谢清纯书记说,渌江河防洪堤工程是城市提质、“两型社会”的标志性工程,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民心工程和公益事业,要将城市防洪堤与沿江风光带、水上公园等城市建设相结合,使之成为醴陵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全长12.54公里渌江风光带已基本建成。它既是醴陵城市防洪保安的生命线,也是醴陵美丽的城市新景。走在风光带上,但见两岸大堤碧树连荫,花红草绿,彩灯闪耀,美景相连,状元芳洲、醴泉浸月、金鱼烟雨、剑石含霜、东台集凤、圣池瑞绿、白鹤晴岚、南屏耸翠这“渌江古八景” 次第展现,更加迷人。 水土保持,优良植被必不可少。作为“中国绿色名县(市)”的醴陵,一直坚持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及水生态建设,对重点水源区,如向城市供水水库库区及流域、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流域等,优先进行水保综合治理,让江河湖库水流清澈有了涵养源泉。目前,全市森林绿化率达到53.58%。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醴陵市委、市政府从落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手,把握“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新定位,站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新高度,以科学的规划,指引全市水资源综合治理开发,努力营造山清水秀、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 今年,该市投入巨资,继续对一些关键地段的河堤进行加固,并以成为全省第一批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县为契机,在主要地质灾害点及山洪易发区新建无线预警广播站151个、简易雨量站235座、遥测站40座,还新建了一套防汛会商室和会商系统一套,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撑起了实实在在的安全保护伞。同时,该市抢抓机遇,实施了全省首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夏家坊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此工程可增强4个乡镇6个行政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引汩汩清泉滋养广袤田野 醴陵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今年,该市进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行列。而醴陵能够一直保持很高的粮食产量,离不开官庄、酒埠江两大灌区和周坊、荷田、藕塘、雪峰山、望仙桥等五个中型灌区的引水灌溉。 官庄灌区醴陵片早在1999年便列入了全国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计划。近年来,该市又先后投资4225万元,启动了官庄、酒埠江两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恢复灌区灌溉面积4.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35万亩,干渠渠道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55,年节水量达230万立方米。 今年,官庄灌区醴陵片又建设了1个信息中心、12处水位遥测站和3处闸门控制站,率先步入了现代农业灌溉信息化轨道。 在官庄水库102机埠,我们看到,机埠架设有3条铁轨,6台大功率水泵和电动机分成3组,安装在特制的轮车上,成为一组缆车式移动型电灌机埠。平时,轮车放在机房里,旱时放在轨道上抽水。仅这一个机埠,灌溉面积就达18万余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醴陵市均楚镇金山居委会金盆岭下,后背湾组村民唐虎彪正在田里忙着冬种农活。见到我们,他喜滋滋地说:“俺在这里种了一辈子田,没想到连农作物也喝上了‘自来水’,这水可是从30多公里外的周坊水库通过管道引来的,想起过去肩挑手提浇地的苦日子,真像做梦似的。” 原来,醴陵市在金山居委会实施的是全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项目。这个项目为低压管道灌溉工程,总投资224.26万元,改造渠首工程控制闸1处,改造引水渠430米,改造蓄水池1座,铺设低压管道9748米,改造排水沟5706米。项目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1012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20%左右,年节水15万立方米。 醴陵属于湘中丘陵红壤、红土母质强度侵蚀区,地质构造多断层,地下水不能开采,尤其是一部分地区呈现“雨过地皮湿、雨后水无迹”的特点,让醴陵这个江南传统水乡也逃不过时而缺水的厄运,均楚镇即属此类型。 对这类地区来说,建设“两型”水利建设尤其显得重要。与金山低压管道灌溉工程一路之隔,是均楚村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县项目区。这个工程总投资104.94万元,已于今年11月中旬开工建设,计划2012年3月完工,届时可新增灌溉面积100亩,改善灌溉面积1400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提高农业抗灾能力。”2009年,醴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县,市里成立专门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市长汤云辉任组长,发改委、农办、财政、水务、国土、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市水务局宋水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牵头加大项目建设统筹力度。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作为主要职能部门,市水务局致力于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栗山坝、船湾、孙家湾、东堡等2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3个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累计完成专项投资5720万元,整合资金2.15亿元,使全市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6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5.81万亩。 “十二五”期间,包括官庄、酒埠江在内的醴陵市7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将继续深入,估算总投资近4亿元,项目完成后,可恢复灌溉面积12万多亩,改善灌溉面积25万多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万多亩。多年来“旱能灌、涝能排”的理想,正在该市迅速变成现实。 促城乡统筹发展“两型”水利 同样还是在醴陵市均楚镇,水利方便了灌溉,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城里人喝的自来水,现在我们农村人也喝到了。”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哗哗流下来。正准备洗菜、淘米、做饭的该镇金山居委会村民龙立坚高兴地介绍说:“去年,市里特为我们建了均楚自来水厂,我们再也不用喝带泥浆的井水了,也不用担心得结石病、大脖子病了。” 在均楚镇中心、金山名都会所刚刚开张不久。这个会所集餐宿、歌厅、棋牌等一体,档次与城里星级娱乐场所相差不多。年轻的老板杨铁辉感慨地说:“千秋大业水为先,没有现在的自来水厂保障水压、水质、水量,俺就不敢开眼前这个店。现在,全镇集镇人口也由数千到了上万,听说镇里还作出了7平方公里的镇域发展规划,我对做好生意信心百倍呀。” 均楚镇以双管道分别从均楚自来水厂引来安全饮用水,从周坊水库引来农田灌溉水,使制约镇域发展的“水瓶颈”一下子被打破了。今年,该镇发挥充足的水资源优势,首次规划启动了2000亩优质水稻基地、1万亩红薯种植基地,还引进4家规模“两型”企业。 走在迅速繁荣起来的均楚镇街道上,醴陵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永清的话又在我们耳边响起:“决不能让饮水不安全成为困扰我市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他说,城乡统筹发展“两型”水利,就是要力争在“十二五”基本形成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相适应的水资源、水安全、水供给、水管理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水与城乡一体化相协调发展。 群众利益无小事,改善民生无止境。“十一五”以来,醴陵市把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饮水安全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通过连续6年农饮工程建设,全市共建成以均楚水厂、雪峰山水厂为代表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7处,解决了137个村1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4月,该市均楚水厂和雪峰山水厂分别获得2010年度株洲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一等奖和三等奖。 目前,该市农村人口自来水入户率达21%,正朝着“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迈进,力争在2013年前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前,基本解决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为达到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96%的目标,该市已经分别启动官庄水库保护工程、望仙桥水库保护工程、雪峰山水库保护工程、周坊水库保护工程等11处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涉及供水人口50万人。“十二五”期间,该市将在官庄水库附近新建第二水厂,通过净化、消毒、制作后用加压泵及高压输水管道输水到城区,并方便沿途各乡镇居民密休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届时,全市实现乡镇100%有自来水厂、村村通自来水、农村人口80%喝上自来水。 为确保水质,该市还以“铁石心肠”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以“铁腕”关停污染严重企业,严格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同时,还正在加快建设醴陵市水资源信息系统管理中心,完善醴陵市“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 “平湖万顷景清幽,岭幛山屏秀木稠。峰映波心鱼戏树,云沉水底鸟欢泅。游轮荡漾尘嚣净,旅客悠闲暑气收。碧玉瑶池无限美,舍舟登岸几回眸。” 美丽的醴陵大地上,“两型”水利之花正越开越艳。 看热情高涨再现全民兴水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随着冬天的来临,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鼓舞下,在醴陵广袤而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热火朝天的冬修水利场面随处可见。 该市泗汾镇淇田村是种植水稻为主的传统农业大村,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攸县酒埠江灌区北干渠,但由于两条主要引入支渠年久失修,淤塞、渗漏严重,灌排用水受到严重影响。今年上半年,该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一致同意将公路建设征地补偿的40多万元不分到组、户,村上再拿出20多万元,筹集60多万元资金购置建筑材料,受益的12个组1700多村民投工投劳7000余个,大干水利,彻底改变水利落后面貌。 目前,该村宽1.4米、高1.2米、全长3056米的两条主渠砼防渗工程已完成,同时,全村还进行渠道清淤4200多米、衬砌山塘3口并新开山塘2口。该村村主任汪全生说,有“中央一号文件”作指引,有市里“以奖代补”政策作后盾,俺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田水利灌溉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 醴陵河流、水库、山塘密布,拥有长5公里以上或者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7条,总长914.13公里,整个流域分布着129座水库、3万多口山塘,水库塘的安全事关重大,这些基础水利设施多为大跃进时代所建,年久失修,使全市病险水库比例一度高达96%,现实却不容乐观。 全省“四水治理固堤防”的号角声,激发了醴陵市治理老旧水利设施的斗志。“十一五”期间,该市累计投资1.062亿元,对渌水干流以及支流上的5处重点中小型河流进行治理,使全市河流防洪标准均达到10年一遇以上。同时,该市还先后投资1.37亿元,完成了28座病险水库的全面治理,其它的水库除险加固也已全部立项,将在“十二五“期间逐一落实,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 醴陵市“民办公助”的作法,曾经名扬全国。今年,该市又将“民办公助”作法提升为“以奖代补”政策,直接写入年度水利冬修工作方案,并单列“以奖代补”项目——全市30个乡镇计划投资8000万元,其中纳入“以奖代补”的项目投资规模为30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1000万元,其奖励标准细化到渠道砼防渗、新开山塘、小型河堤水损恢复、机埠更新改造等各个方面。 作为“两型”水利建设的把关人,醴陵市水务局在加大行业管理上功不可没。 水利建设项目工程多、流动资金多,事物庞杂。为此,该局从规范权力运行入手整章建制,他们紧密联系实际制定了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办事公开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办法、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机关内部管理制度25项,制定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管护制度、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水利建设管理制度18项,制定了水行政执法责任制暂行规定、行政行为监督检查制度、水行政执法程序、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水行政执法行政赔偿制度等水行政执法制度19项。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该市水利系统大力推行上班“三问”和下班“三问”,即“今天你记住了局里的规章制度吗?”、“今天你记住了你的职责与使命吗?”、“今天你记住了当年的入党誓词吗?”,以及“今天我对得起自己的工资吗?”、“今天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今天我对得起组织与社会吗?” 在一次次的“追问”中,醴陵水务人铆紧了自律之弦,铆足了奋进之劲,水利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在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中,该市注重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 “四项制度”,同时坚持 “四个强化”,严格把好“三关”,即“强化质量意识,强化质保体系,强化质量责任,强化质量标准;材料关、操作关、检测关”,使每一项水利工程都要成为精品工程、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长风几万里,趁势好扬帆。 “两型”水利建设的推动下,一个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人居环境更美、生态经济更旺的醴陵,正在迈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作者 李文峰 周怀立 谢跃云 邱道绵 匡润利 易祥瑞) Tags:醴陵 陵建 建设 设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