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未成年人高价“打赏”网络主播导致纠纷的事件层出不穷。5月19日,最高法作出“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的明确规定,这既是一种保护措施,也有一定警示意义。
“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说到底是对孩子弱势地位的保护。这种“保护”不是对其沉湎网络的认可与纵容,而是对其随意花钱的无意识过错的必要纠偏,也是对网络经营者的有效惩戒和警示。
当然,退还未成年人网络打赏款虽具有法理和程序上的正义性,但毕竟是一项事后纠错的补救举措,力避此类纠纷发生还需从网络认真把关、家长务实监管和提升孩子自控力等多个方面的相向而行与综合施策。
文/张玉胜 图/朱慧卿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5月22日第7版《观点·要闻》 延伸阅读: 未成年人“打赏”支出 最高法明确应返还近年来,我国网络支付技术和网络娱乐服务业发展迅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现象广受关注,也出现了未成年人为网络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支付较大金额用于充值、“打赏”而形成的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对这些纠纷的法律解释进行了明确。
未成年人“打赏”支出法院应支持返还
《意见》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此外,在支出款项的数额方面,规定没有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将应予返还的款项限定在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这一点在具体案件中可以由法官根据孩子所参与的游戏类型、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