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湖南民生在线-湖南民生网-湖南民生在线网

当前位置: > 公益·慈善 >

50多位老人抱团养老15年:众筹买房自给自足,如今曲终人散

时间:2020-08-10 16:49来源:要点早知道 责任编辑:刘艳

  到最后,葛隆村132号的白色二层小楼里只剩下浦逸敏一人。

  这意味着,她与其他老伙伴们一起抱团养老的15年结束了。这期间,因生活方式的分歧、疾病的困扰,50多位老人陆续离开这里,也有人在此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5年后,90岁的浦逸敏也搬离这里,转去有专人照料的养老院。这栋她和其他老人一起众筹买下的小楼彻底关了门。

  “房子越来越旧,我也会越来越老”,在养老院的浦逸敏一直放不下葛隆村132号,她想,要给这个“最后的东西”找个归属。

  葛隆村132号

  这栋位于上海嘉定外冈镇葛隆村132号的房屋,原本是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1997年,信用社搬迁,房屋闲置,打算以5万元出让。

  彼时70岁的浦逸敏信佛,食素,和儿子家吃不到一起去,经常要自己单另做饭。在去葛隆村药师殿烧香的途中,听说信用社要搬迁的消息,浦逸敏冒出个念头:“能不能和我的老朋友们住在一起呢,既方便大家诵经念佛,住在乡下还能节省开支。”

  浦逸敏和与老友们说起这个想法:“我想办个养老院,大家一起吃饭做菜,不依靠子女,相互陪伴。”

  老人们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不便:家中房子太小不够住、儿子要结婚了自己没有单独的房子供小两口结婚、自己吃素家人吃荤、儿女工作忙无暇陪伴感到孤独……浦逸敏和老友们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决定:买下这栋楼来“抱团养老”。

  他们众筹了买房和装修的费用,买下了葛隆村132号,一栋约200平米的小楼。

  小楼被重新装修,新加盖了厨房和一间卧室,黄色的木质地板覆盖了原先的水泥地,门框被刷成鲜艳的红色,安装了方便老人们上下楼梯的扶手。

  1999年,包括浦逸敏和她丈夫在内的22位老人第一批住进了葛隆村132号。

  他们在这栋小楼白色的外墙上挂上了一个金色牌子——“慈舟养老院(筹建办)”。因为50张床位的规模才能成为正规养老院,所以这块只能叫“筹建办”的招牌,一直挂到现在。

  

  慈舟养老院十周年合影

  “自给自足”的养老

  千禧年来到时,葛隆村132号的老人们还很健康,有发不完的光和热。

  他们可以上上下下爬梯子拿储物柜里的东西,不觉得吃力;他们还可以自己种菜,到公路边的田里砍柴,一起用土灶烧柴火饭;养老院里有谁有个头疼脑热,浦逸敏可以给他看病,其他老人帮忙照顾。老人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在村子里,他们时常会乘大巴去周边的景点游玩。

  老人们退休后生活渐渐充实,不似以前回到家时要面对空荡荡的房屋,和子女交流时还要担心是不是占用了他们宝贵的时间。

  他们似乎可以从那种被动的、担心拖累子女的老年生活中逃离出来,过上一种自己选择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慈舟养老院的账本

  “规矩”是粘合剂也是离心针

  浦逸敏是葛隆村132号的主心骨。她从一开始就为住在这里的人立下了规矩:身体健康、子女在本地、不计较得失……

  浦逸敏年轻时家境很好,20多岁随姐姐和姐夫从无锡江阴来到上海嘉定工作。退休后,她的工资有7000元左右,但是她的节省是出了名的。

  慈舟养老院里老人们的床头灯只有1瓦,几乎不跑电。浦逸敏一个人时从来不开空调,她觉得“太费电,有罪”。洗脸时,她只用手掌大的手帕擦洗,从不用大毛巾。需要热水的话,就用烧饭后土灶里的余烬来热。给大家做饺子时,浦逸敏也不用子女送来的电动搅拌机,而是用最原始的办法——用臼一点一点去舂毛豆。

  老人们在她的影响下,有的宁肯多走一站路也要省下一元公交车钱,等到募捐的时候捐给别人。为了省自来水的钱,他们让人在院外帮着挖了一口井,吃饭、洗衣的水都从井里挑。日子久了,井里也掉进了不少生活物品,至今,井底还漂着眼镜和笔。

  养老院最初的开支只需每人每月交100元,那时全院每月的支出也不过500元,剩余的钱下个月继续使用。慢慢地,因为物价上涨和人员流失,每人每月的费用涨到500元、800元。

  浦逸敏曾经和丈夫朱振良一起记录养老院的账目,每周会在墙上公示,老人们从未因为账目产生怀疑和纠纷。第一批住进养老院的老人陈季芬说:“本来每月交的就不多,大家还很节省,有的时候浦逸敏还会自己垫钱去买一些蔬菜水果,这个时候都是不记在账上的。”

  老人们乐于捐款,汶川地震捐了6万元,印尼海啸捐了3000元,看到有大学生患癌症的新闻也要捐,他们认为这是“修德”。

  不管是慈舟养老院的老人,还是老人的家人,他们都知道,浦逸敏就是这里的规矩,她的话就像是“圣旨”一样,其他老人整齐划一地听她的,并能安住其中,自得其乐。

  住在慈舟养老院的老人有的也离开了,他们想换一个不那么“清苦”的环境。浦逸敏对于要走的老人也不挽留,“既然不适合待在这里就不强留,你来我欢迎,你走我相送。”

  2015年,葛隆村132号只剩下3个老人,老人们的身体也不似以前硬朗,他们提不动重物,走路也越来越慢,需要请人来做饭。这又成了一个难题,专门从外面请人来做饭一个月要5000块。后来,他们从隔壁村找到的一个阿姨来做饭,一个月付2000元工资,但是做了两个月,阿姨有事也回家了。

  

  从葛隆村132号搬走后在养老院里生活的浦逸敏

  疾病抽干了抱团的力气

  在葛隆村132号的二层小楼里待的时间越久,老人们就会愈加频繁地去面对那些躲不过的问题——疾病和死亡。

  浦逸敏晚年的伴侣朱振良在她年近七旬和她走到一起,那时的浦逸敏容易骨折,朱振良说:“我想照顾你,我能照顾好你。”

  两人相携度过了近10年的晚年时光,但是当浦逸敏身体好了以后,朱振良的身体又开始急转直下,因患类风湿关节炎,他每走一步都疼,服用的激素药物使他全身浮肿,反而需要浦逸敏去照顾他。

  2004年,朱振良过世。

  也有老人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大家去叫的时候发现叫不醒了。

  有的老人眼睛渐渐看不清,甚至看不见了。今年92岁的老人徐凤英便是这样,看不清东西后,她经常摔倒在养老院。她的女儿常在半夜接到其他老人打来的电话,“你妈摔倒在卫生间了,你快过来”。她驱车10公里来到葛隆村,送母亲去医院,那时徐凤英的额头上已经肿起一个大包。

  徐凤英的女儿每周都会去村里看望母亲,那些老人们一般不会给她打电话,每次看到母亲的老朋友打来电话她都会“心惊肉跳”。那次入院检查后,徐凤英没有大碍,回女儿家住了两天之后就吵着要回到乡下。

  2015年夏天,徐凤英再次摔倒,女儿不放心让母亲再回到葛隆村了。三番五次的摔跤让慈舟养老院的老人们也担心了起来,他们劝徐凤英回家好好休养。

  后来,徐凤英搬到了一家医院的老年康复中心生活。她常会担心“自己明天就要没有了”,那种恐惧使她紧张,皱着眉。

  徐凤英搬走后,葛隆村132号就只剩浦逸敏一人。

  “老人能抱团养老的时候都是身体健康的时候,谁有病了,一个电话就可以打给儿女来接,但是一个人生活在这里的话跌倒了都没有人扶,怕出什么危险。”浦逸敏的儿子朱建伟说。

  

  2020年6月,浦逸敏和老友们将葛隆村132号捐给葛隆村(中间为浦逸敏)

  “这是我最后的东西”

  2017年3月2日,浦逸敏也要离开葛隆村132号了。

  浦逸敏依然很舍不得这里,但又很心疼儿子和儿媳身体不好还要照顾自己,所以在看到儿子为自己联系的养老院后,她没有什么异议,“那里环境好,离市区近,儿子来看我也方便,我不会讲普通话,在那里大家都说上海话,交流起来蛮方便的。”

  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或将达到 35%-40%,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设想如何安放自己老年生活时,抱团养老似乎已成为一种无奈却又“美好”的想象。

  在葛隆村现任党总支书记陈学锋看来,慈舟养老院的抱团养老是一个奇迹,“他们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大家都信服的人在管理,有感情基础,大家不怎么计较付出,甚至以付出为乐,这很难得,但也很难被效仿”。

  浦逸敏觉得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少,怎样处理好大家当年众筹买的房子,成了她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还有一些事情等着我去做,房子不住人会越来越旧,我会越来越老”。她跟几个老人提议把一起抱团养老的慈舟养老院捐给村里,大家都同意。

  2020年6月,葛隆村132号又迎来了久违的老伙伴。村委会为老人们举办了捐赠仪式,在那栋白色的二层小楼门前,浦逸敏和四个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老人以及村子里的人一起合了张影。

  至今,1999年最早一批住进葛隆村132号的22个老人中有一半过世。

  现在,“慈舟养老院(筹建办)”的金色牌子还挂在葛隆村132号的门前,养老院的名字是浦逸敏对抱团养老的理解:“慈舟共济,风雨同舟”。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湖南民生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民生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2、非湖南民生在线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至fzpd2008@126.com邮箱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删除。

顶一�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