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个人,四十五年,扎根乡村;一颗心,救死扶伤,执着奉献;扶贫救急不过是寻常小事,倾情服务只因为医者仁心,生命和健康的守护是他融入血脉的责任!这个人,就是常德澧县九垸乡永福村的乡村医生宋朋飞。他用坚持与... 一个人,四十五年,扎根乡村;一颗心,救死扶伤,执着奉献;扶贫救急不过是寻常小事,倾情服务只因为医者仁心,生命和健康的守护是他融入血脉的责任! 这个人,就是常德澧县九垸乡永福村的乡村医生宋朋飞。他用坚持与仁心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勤奋好学、只为对症下药 宋朋飞1949年出生在澧县九垸乡永福村,从小,他就对医学表现出了特别的爱好。家里人有些小毛病他一般折腾一下就能治好。 在他16岁时,他正式拜一位在乡里闻名的老中医学医。 “那时我对学中医兴趣盎然,老师教我以后,我就回家琢磨,并结合书本知识与就诊实践来学习,可以说,4到5年的学艺,我对中医、特别是儿科有了较深的掌握。”宋朋飞说。 1969年,时年20岁的宋朋飞悬壶济世,正式行医。 那时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为及时给病人就诊,深夜出去是家常便饭。宋朋飞介绍,又一次乡里流行小孩出麻疹,他夜以继日,10多天就诊了100多个麻疹小孩。“10多天几乎没有合过眼。” 宋朋飞回忆:在离永福村20多华里有个团结村,那时该村还没有诊所,一个病人因为打架打伤肝,疼痛难受。宋医生听询后,骑着单车一口气赶现场,为病人敷药治疗,病人感动得流泪:“宋医生你真是及时雨、救命恩人,我没齿难忘。” 在就医过程中,宋朋飞注重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只要上级有医学培训,他是雷打不动都会参加。“艺高才能胆大,才能对症下药、手到病除。”宋朋飞经常勉励自己。 “有付出就有回报”,宋医生的医术水平日益增高。四乡八邻都来就诊。据永福村村民介绍,宋医生曾经一天接待过30多个病人。“这在我们小乡镇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永福村的陈正英因肝疼在津市某医院照片时,肝部有阴影,被诊断为肝癌。一家人听闻后,悲痛欲绝。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们来到了宋朋飞的诊所。 宋医生在仔细询问与诊断后,初步断定是肝总管结石。就给他开了七副中药。病人吃了2年半后,再去照片,发现阴影没有了。 今年永福村有个80多岁的老大爷阑尾痛,家里人不敢送他到大医院去,就将他送到了宋医生这里。宋医生给他开了中西药结合的处方。老人服药后,阑尾消肿了。其家人感激不已。 “为乡亲们治病,当看到乡亲们那张治愈后欢快的笑脸时,再苦再累我也愿意。”宋朋飞说。
淡泊名利、愿一辈子扎根水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宋朋飞医术精湛,也吸引了外面医院的注意。 在上世纪90年代时,那时民营医院在全国刚刚兴起,广东有个中医院就开出每月4000多元的高薪(当时打工者一般数百元工资)、还包吃包住,聘请宋朋飞去坐堂。 “说不动心吗,那是假的。但是,一想到我走了以后,九垸乡的乡亲们万一生病了怎么办?于是,我心一横,就拒绝了。”时至今日,说起过去的往事,宋朋飞仍为自己的拒绝而自豪。 如今,医疗条件提高了,农村人一般大病、重病,疑难杂症都去大医院看了。“我们卫生所的就诊压力比以前小多了。现在,我们主要是打接种疫苗、治疗伤风感冒等小病。” 但是,在谈到乡村医疗现状时,宋朋飞表示,现在年轻人几乎没有一个想呆在农村当乡村医生,就连我的孙女她都不愿意学医,不愿意当乡村医生。如此后继乏人,真担心到时乡亲们小病治疗该如何办?“难道要跑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去吗?” “我经历了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的嬗变,对每一阶段的证件我都保留了。我会当一辈子乡村医生。但我终究会老,会退休。我现在最担忧的是,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来拯救乡村医生,让他们能心甘情愿的做下去?”宋朋飞多少有点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