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1日下午,杭州警方发布消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陆某等4人已被刑事拘留。而在延安路上的中行杭州市庆春支行,还有人在雨中撑着伞久久不愿离去。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可能一去不复返,这事搁哪个人身上都... 11日下午,杭州警方发布消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陆某等4人已被刑事拘留。 而在延安路上的中行杭州市庆春支行,还有人在雨中撑着伞久久不愿离去。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可能一去不复返,这事搁哪个人身上都不好受。 在盼望警方能够早日把案件弄个水落石出,给杭城市民一个交代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长叹一声:人啊,别听到别人向你承诺高收益,就一下弱了心智,失去基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我们就以受害人徐大伯为例,来看看善良的人们是如何一步步相信了别人。 因为认识,所以信了 徐大伯掌管着家中的资金,由于经常到楼下银行去存钱,就认识了在这里驻点推销保险的小周。(插一句,在银行驻点推销保险,本身就不符合相关规定。)徐大伯问小周,有没有收益高一点的理财产品。小周说,有啊,她有个小姐妹就在做一种理财产品,收益有10%。徐大伯心动了。后来的结果是,徐大伯买了,小周也买了,因为起步资金要50万,两个人还把资金凑在了一起。徐大伯分别在去年5月,今年的1月、2月,买了3次,总计投入资金近200万。案发后,听小周说,她的小姐妹自己也投了钱。 不管是集资诈骗、非法传销还是网上卖面膜,常用的手法就是“杀熟”。这招往往百试不爽。小周对于徐大伯,仅仅是认识而已;而小周口中的“小姐妹”叫法,在杭州人的口中也是充满了江湖的味道。在“熟人”面前,所有的警惕纷纷瓦解。这个产品是哪个机构发售的?募集的资金投向哪里?收益有保障吗?出了风险怎么办?似乎,这一切都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 据知情人士透露,受害人中另有一位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她还介绍了自己的几位保险客户也购买了小周所说的“高息”理财产品。她的“杀熟”技术也真是让人服了。 因为对方穿着西装打着银行的名片,所以信了 心动的徐大伯在小周小姐妹的介绍下,在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见到了穿着西装的“客户经理”,其打出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中国银行杭州市庆春支行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陆鹏程”。事实上,这位陆先生早在2011年就已离开中国银行。离职也罢,被除名也罢,总之,他冒用中行员工的身份取得了徐大伯的信任。徐大伯交出了事先已存有资金的银行卡。 善良的徐大伯没有怀疑面前这位“客户经理”身份的真实性,他更不会想到,在非正式营业场合完成的类似交易,在银行看来都是无效的。 据陆鹏程自己交代,他们通常在咖啡馆、茶馆等场合“办理业务”。这也提醒广大投资者,当向你介绍“生财之道”的人,要求你在非正式营业场所签单并进行资金交易时,你一定要多长个心眼了。 因为拿到了盖着“公章”的“承诺函”,所以信了 陆鹏程向徐大伯出具了一份有中行抬头、盖着“公章”的“承诺函”,上面写明存款期限一年,(要求一年之内不能动),并承诺到期可以无条件支取本金和利息。而10%的利息可以提前支取,只是徐大伯没拿利息,和本金一起存了。 知情人士透露,很多人像徐大伯一样,看到盖着“公章”的“承诺函”,就彻底放了心,把账户密码还有身份证,都交给了陆鹏程,以便于他转账,帮他们去理出更多的财。 真正是考验脑力!有谁能想到,公章是假的,上面刻的是“杭州庆春支行”,而规范的应该是“杭州市庆春支行”;打印“承诺函”的便签纸是中行前几年用的,如今早换了版本。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根本不会对理财收益出具“承诺函”,也不可能把利息提前支付给你,因为这不符合监管规定! 因为产品到期却见不到人,所以急了 转眼,徐大伯去年5月买的产品快到期了,他和陆鹏程联系,陆却屡屡推托。这时,徐大伯才急了,赶到银行询问。当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银行没有发售也没有代销过这个产品时,徐大伯真的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对于像徐大伯这样的受害者,我们真心同情,这钱可是徐大伯和老伴的养老钱哪! 不过我们还是有话要说。 浙江民间资金充裕,老百姓理财需求旺盛,连大伯大妈也在资本市场上身手矫健。只是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别忘了了解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理财知识,更不能忘了“风险”两字。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如果当我们的大脑只对“高收益”做出强烈反应,那么,对风险的把握力、对基本常识的判断力,当然就弱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