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平凉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多元支柱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民生项目的建设,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把改善民生放在财政保障的首位,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民生支出力度,加强社会福利...
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平凉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多元支柱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民生项目的建设,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把改善民生放在财政保障的首位,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民生支出力度,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建设。去年,平凉财政支出90.9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市总财政支出中的73.3%,这对于并不富裕的平凉来说实属不易。随着平凉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妇幼保健院等一批民生项目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各种普惠型的民生政策相继出台,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当水平的提高。 平凉市儿童福利院、妇幼保健院、特殊教育学校,在几年内相继搬迁到新址,在原有基础上不仅扩大了规模,还拥有了更完善的设施、更优良的环境。“我们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加大对社会保障民生方面的投入,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市委书记陈伟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把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将社会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
日前,本报采访组在平凉市儿童福利院,实地感受了这个大家庭的真实生活。
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有的不会说话,有的不会走路,有的不会自己吃东西,有的才出生几天就被父母抛弃,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段让人心酸的经历。陈伟说:“我们要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还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更多的爱。” 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平凉市唯一一所集听障、视障、智障教育教学为一体的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始建于1959年,几十年来在加强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根据盲、聋、弱智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为目的,在注意实用性的基础上,选择了理发、刺绣、美工、舞蹈、盲人器乐、***、体育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为他们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近几年来,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8月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学校盲生郭雅丽取得1金1银1铜,刘海取得1银的好成绩;盲生张雅丽被甘肃省广播电台推荐参加甘肃省“金徽杯”第十三届CCTV青歌赛,也获唯一的“特别奖”,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聋生云丽、张茜参加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书画展获优秀奖;2008年学校学生云丽、王成和柳晓春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传文化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文化活动部举办的“心向奥运,走进残奥,放飞梦想”全国残疾青少年优秀书画作品展中获得了优秀作品奖……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充分肯定,也转变了广大社会市民对残疾人的认识,这也成为平凉市特教事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福利院和特教学校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爱心,无怨无悔当好孤残儿童的家人,让每位孤残儿童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浓浓的亲情;他们尽职尽责当好老师,为每位孤残儿童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用真情真爱为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陈伟说,社会福利设施对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经济发展了,政府更要关心残障人士、孤寡老人、妇女儿童,让他们时刻能够享受到政府的温暖。
人间有真爱 “一切为了孩子”是平凉市对福利院的要求,也是福利院里全体工作人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走进平凉市儿童福利院,一幅幅生动的场面映入眼帘: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的孩子在唱儿歌、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做康复训练,一张张天真无邪的面容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在福利院里的孤残儿童,他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福的,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福利院收养的孩子95%以上都是残障儿童,其中脑瘫又占绝大多数,还有一些唇腭裂、肢体残疾的患儿。”平凉市儿童福利院院长杨夏林介绍道,“照料好这些孩子不仅需要超出常人的耐心和勇气,更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和一颗真爱的心。” “现在全院按照规范化、亲情化服务理念,努力提高孩子们的生活养育水平。每个班组严格按照24小时工作流程护理儿童饮食、起居、入厕、洗澡,使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每天换洗衣服,及时更新四季服装。每月测量一次身高、体重等发育值,每个孩子都建立了成长记录和健康档案。” 从2011年起,平凉市孤残儿童的生活标准大幅度提高:由原来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930元。现在孩子们的早中晚餐荤素搭配,三餐中间还有牛奶、水果、点心等加餐。孩子们的饮食还分年龄、分残疾情况、分个体差异全面进行每周食谱化操作,专人进行营养调配,做到了每日不重样,并搭配了各种辅助营养品。患病儿童饮食坚持单独供给,专人陪护,帮助患儿尽早康复。 说话间,我们走进了轻度脑瘫班教室。孩子们正在学唱歌,虽然有的发音不是很清晰,但个个都学得很认真。看见杨院长,孩子们扑过来喊着“杨妈妈好,杨妈妈好!”在福利院工作了十多年来,杨院长对院里167名孩子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哪个孩子需要在哪个阶段做手术,哪个孩子需要怎样的康复治疗,哪个孩子在哪个阶段需要一双矫正鞋,她都清清楚楚。 同样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还有工作的在这里的保育员们。虽然工资不高,但她们对孩子们的照料细致有加。48岁的老保育员李秋香,近几年每年都要陪护十来名孩子去北京做手术,汽车火车上要照料孩子的吃喝拉撒,一到北京,就又带着之前已手术康复的孩子返回,北京的名胜古迹她一次都没逛过。聪聪班班长罗小玲曾坐在监护室门外的椅子上守护术后的孩子3天3夜,直到孩子安全转入普通病房。观察班是孩子们入院的第一个家,班长胡爱玲和其他保育员经常把又病又脏的孩子照顾的精精神神、干干净净的送到其他班里,用胡爱玲的话说,孩子再脏再累我们都不怕,最怕孩子出危险。乐乐班都是一些脑瘫的孩子,孩子们经常会用嘴把衣服撕烂,保育员戴登琴就一遍又一遍地补好。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精心照顾这些孤残的小生命。她们根据每个孩子的年龄、病情、智商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为了教会孩子一个动作、一种生活技能,不辞辛苦、不畏困难、成百上千次地重复示范和训练。由于需要长时间俯身照顾孩子,很多人都累出了腰椎疾病,但她们仍无怨无悔地坚持工作。
一切为了孩子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这个宗旨,平凉市儿童福利院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养育型发展为集“养育、治疗、康复、教育、回归家庭、成年后就业”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福利机构。这不仅提升了其自身的服务能力,也标志着平凉市儿童福利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与平凉市政府的“旧楼+平房”的办公场所比起来,平凉市儿童福利院可谓是“气势恢宏”,在平凉市内,这可能算得上是最“豪华”的场所之一。福利院建有康复医疗楼、教学楼、抚育楼、学生公寓(综合楼),在建筑的外立面彩绘上,体现着儿童的朝气和活泼。建筑结构上,楼与楼之间既独立,又有连廊连结,安装两部无障碍电梯,保证儿童行走安全、方便、快捷。卫生间安装不同规格的坐便器和扶手,配有普通淋浴和木制澡盆。儿童生活房间有电视、DVD,有户内、户外广播,定时播放儿歌;室内安装了宽带系统和监控系统,方便管理。室外还有广场、儿童乐园。 内部设施设备更是按照满足残障儿童的需要配置。室内全部采用地暖,这在平凉市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这是考虑到多运动对残障儿童的康复有帮助,有了地暖,即便是寒冷的冬天,孩子们也可以随心所欲地爬在地上活动,而不用担心着凉。虽然铺设地暖的成本高,但这是值得的。”陈伟说。 平凉市儿童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民政部第一批“蓝天计划”项目,2010年又被平凉市列为全市“为民所办十大实事”项目之一。项目2008年10月开工建设,到2010年10月全面投入使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利院按照“高点定位、功能完善完善、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理念,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科学设置内部功能。市里主要领导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考察,从项目的选址、立项、设计、建筑施工到工程装修、设备配置,给予大力指导和支持,这也体现了平凉市委、市政府对孤残儿童的关爱之情和为民服务理念。 如今,院里设有“向阳花幼儿园”,根据在院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智力发育的不同情况,分设班级,开展分类教学,采取康教结合方式,制定教学方案,把开发智能、体能、生活常识训练与游戏、娱乐结合起来,开展幼儿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同时,对于适龄入学儿童,及时安排纳入义务教育,并配备专门生活管理人员和辅导老师,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品德教育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走在福利院里,随处可见一些看似不起眼却又是精心考虑的细节。比如儿童区域铺设塑胶地面、便于残障儿童行走的扶手,就连楼梯的台阶都是夜光的。杨院长告诉我们,这其中的很多细节都是陈伟书记特别关照的,最开始楼道里的扶手都是钢制的,后来全部改换成了木质的,而且在接缝处还做了磨圆处理,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们意外伤害。 为了让残疾儿童恢复健康、增强身体功能,在做好儿童正常医疗保健工作的同时,又把提升康复功能作为一个新的挑战。2011年,福利院就成立康复医疗中心,设置相关科室,添置器材设备,培养引进专业人员,相继开设并实施了运动、作业、感统、言语语言、引导式教育、早期干预、水疗、理疗等十多个康复治疗和训练项目,并与平凉市人民医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指导关系,现在儿童福利院已成为全省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脑瘫儿童康复机构。2011年9月,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 走进水疗康复室,脑瘫患儿正身带救生圈浸在水中做治疗,从他脸上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轻松快乐。另一边,保育员正在给做完治疗的孩子擦干身体穿衣服。虽然水疗室的室内温度明显比其他房间高,但保育员还是细心地给每一个孩子都穿戴好才把他们送回。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这两年来,院康复基地认真贯彻执行《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工作规程》,严格康复治疗的初、中、末期评结,不断提升康复技能和水平。他们为福利院每个需要康复治疗的儿童都建立了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训练计划和训练效果等。基地成立以来共收治各类残疾儿童162名,平均每月康复治疗5000人次,康复有效率达到90%。现在,康复医院对社会全面开放,而且提供儿童生活护理、教育等多种服务,来接受康复治疗的家庭儿童越来越多,减轻了家长负担,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本报采访组成员:韩晓龙 王涛 郑晨 牛新建 执笔:郑晨 图:韩晓龙)
■手记 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进行时 □郑晨 长久以来,由于我国传统的家族观念,让多数父母双亡的孩子进入了叔伯等亲属的家庭生活,这种传统让供养家庭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 抚养一个残疾儿童将会要付出的巨大财力,成本是一般家庭负担不了的。我国社会正在变得跟许多发达国家一样,养育孤儿的责任逐渐由民间转向政府来承担。 儿童福利制度就是要确立国家和家庭在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中的基本职责。近年来,因基础儿童福利制度的缺乏而导致的社会事件时有发生,河南兰考袁厉害收养孤儿遇火灾事件,广东揭阳紫峰寺的“借孤儿”事件等就是明显的例子。目前,社会上一些操纵儿童乞讨现象屡禁不止,流浪儿童被救助后仍然反复流浪等问题也屡禁不止。这些都促使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脚步要加快,再加快。

5月31日,在北京启动的中国儿童福利周系列活动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以“儿童梦托起中国梦”为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呼吁提高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可操作性,重视和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保证不将任何一个孩子遗漏在社会保障网之下。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儿童福利事业有三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需要尽快树立现代儿童福利观念,建立现代儿童福利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制定儿童福利法。 不过,儿童福利事业不是单靠国家、政府就够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多元化参与的事务,要汇聚整个社会对弱势儿童给予资金、技术、人力的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圆上孩子们的“中国梦”。
与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儿童福利院比起来,右图这座平凉市委、市政府办公楼,更别说部分政府部门所在的楼后平房,实在是“失色”不少。
Tags:甘肃 完善 社会 社会保障 保障 体系 孤残 孩子 撑起 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