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南都讯 记者李亚坤 退休将近七年的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汝稳,于今年2月1日(大年初二),从位于深圳笔架山的住所内坠楼身亡,享年71岁。家属告诉南都记者,袁汝稳生前长期失眠,患上抑郁症。据悉,袁汝... 南都讯 记者李亚坤 退休将近七年的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汝稳,于今年2月1日(大年初二),从位于深圳笔架山的住所内坠楼身亡,享年71岁。家属告诉南都记者,袁汝稳生前长期失眠,患上抑郁症。据悉,袁汝稳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已于2月7日在深圳市殡仪馆举行。 因为年龄到限,袁汝稳在2007年3月正式辞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职。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该职位上工作七年。事发小区在深圳官场被俗称为“常委楼”,不少退休老干部在此居住。 据悉,袁汝稳夫妇与一名保姆居住在该小区,其妻此前因脑中风身体较差。2月1日上午9点30分左右,袁汝稳被发现从楼上坠下,120赶到现场后,证实其已经死亡。 袁汝稳的儿子告诉南都记者,其父并没有什么个人爱好,退休之后就闲了下来,平时主要是读报看书看电视,生活较为单调,没有什么社会生活。他曾提议写回忆录,不过袁汝稳并无兴趣。据称,袁汝稳生前曾长期失眠,总是睡不着觉,患上了抑郁症,曾因此而求医,但没有效果,只能依靠安眠药入睡。 袁汝稳的儿子还表示,事发前他曾经常返家与父亲交流聊天,但是未料还是发生意外。事发后,组织上在2月7日安排了遗体告别仪式。 讣闻 曾自称苦孩子出身 不能把钱看太重 袁汝稳的籍贯虽是东莞,但是他1970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在“老宝安”工作,仕途起步于公社,1983年开始出任原宝安县常委,1993年撤县建宝安区后,他又担任区负责人、区长一职两年多,在宝安工作了25年。1995年开始,他长期担任副市长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仕途之中,仅有一年被短暂交流到厦门任职,是一名老宝安、老深圳。 退休之后,他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谈及一直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不能把钱看得太重,我是穷苦孩子出生,辛苦熬到现在,不能为一点小利益犯错误;二是远离女色,不腐败堕落。” 袁汝稳在宝安区、深圳市担任主要领导期间,正是深圳市和宝安区高速发展的时期,他可谓是摸着石头,经历了深圳从一个农业县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 对于他在宝安的工作,他曾自我评价,他所在的领导班子主要做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社会规划定位,确定了“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早期目标。二是抓道路建设,花大力气搞基础设施建设,包括107国道拓宽改造、建设松白路和石岩到观澜的路。三是填海,现在的宝安中心区在20年前还是鱼塘和滩涂,区政府安排了1个亿的资金进行填海,面积达12平方公里。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几方面的工作为宝安今天的繁荣奠定基础。107国道和宝安大道已经成为宝安的交通主动脉。填海新区是全市的高端商务住宅区,为宝安这座老城创造了新活力。 逝者生平 袁汝稳,1944年9月出生,广东东莞人,华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1970年8月,分配到宝安县农业局坪山技术站;1976年5月至1979年11月,任宝安县坪山公社革委会委员、副主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公社管委会委员,1980年11月之后任公社管委会主任、公社党委书记;1983年11月之后,担任宝安县委常委兼县委政研室主任、县农委主任;1987年8月至1992年12月,任宝安县委常委、副县长;1992年12月至1993年8月,任宝安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主要负责人;1993年8月至1995年5月,任宝安区委副书记、区长;1995年5月后任深圳市副市长、福建省厦门市副市长和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7年9月退休。 链接 深圳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 退休老干部更易患抑郁症 深圳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吴东辉告诉南都记者,实际上退休老干部,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一方面老干部在任的时候,工作上是被人需要的,有价值感的,回到家里也不会过问家务。退休之后,老干部如果适应不了角色转换,没有工作可忙,家务事又毫无经验插不上手,就会有不被需要的感觉,进而产生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普通人可能有很多爱好,书法、种花以及健身打球等,有很多“接地气”的活动。一些老干部则因为忙于工作,没有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交友圈子也比较单一,退休之后,社会生活不丰富,较为单调,容易形成抑郁症。 吴东辉表示,一些老年人患抑郁症的表现是,不太爱活动,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喜欢一个人待着。同时,老年人患上抑郁症之后,往往不会说自己心情不好,而是喜欢说身体不舒服。对于老年人流露出来想自杀的念头,更是要警觉。 吴东辉介绍说,她在接诊过程中发现,有老年人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表露出自杀念头后,家属不以为意,认为老年人只是说说而已,不予以重视。而她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引发老年人自杀念头的事情虽然小,但是老年人实际上已经多次流露这样的念头,这就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吴东辉告诉南都记者,作为老年人的家属,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动态,一旦发现苗头要及时寻求专业的诊疗。 【独家策划】 “官心病”,为啥百姓总不信? 【相关阅读】 官员自杀,其实不鲜见? 广东茂名工商局原党政办主任坠亡 家属称其生前患抑郁症 2014年2月17日9时许,广东茂名市工商局原党政办主任郭某明在单位职工宿舍坠楼身亡。当地警方称,经初步调查,已排除他杀可能;家属称他患有抑郁症,疑其自行跳楼。 郭某明今年52岁,2001-2008年曾任茂名市工商局城区分局局长,2008年从该位置上调任市局,任党政办主任,至去年7月份,从党政办主任位置上提前退休。[详细] 湖北纪检干部中11刀身亡 警方称系自杀(图) 2011年8月27日,湖北荆州公安县一纪委主任在自己的办公室离奇死亡,经查身上共有11处刀伤。事后经当地警方缜密调查,认定其为自杀。但“自杀说”却无法让死者家属接受,他们共提出5点质疑,认为死者双手腕都被割伤,气管、喉管也被割断,无法完成“自杀”行为。[详细] 海南国土官员跳楼自杀 遗书称工作压力大 2012年9月13日10时许,琼海市国土局一戴姓副局长由该局楼顶跳下身亡。戴某死前留下遗书称,“一直身体不好,工作压力大,不想活了”,警方确定其系自杀。[详细] 江西一县委书记“双规”期间自杀 上任仅半年 2009年5月,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县委书记谢昌贵在双规期间自杀身亡。黎川县纪委一名官员介绍,大概是4月上旬,谢昌贵因经济问题被带走和被宣布双规。[详细] 身居高位,为何想不开? 调查:官场潜规则、网络监督重压官员神经 《人民论坛》杂志曾对全国各地100多名官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发现,80%以上的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详细] 联想:百姓多认为“与腐败有关” “官员一自杀,要么解释说工作压力大,要么说患有抑郁症,但老这么说,百姓会怀疑。”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官方的调查对某个个案而言可能是真实的,但如果说绝大多数非正常死亡的官员都是因为压力大、患病致死,百姓会有很大疑问。[详细] 分析:无人倾诉or丢卒保车 官员畏罪自杀现象有例可循,比如韩国前总统卢武铉———2009年4月,卢武铉家人被指涉嫌受贿;4月30日,卢武铉本人首次被韩国检方传唤,5月23日即自杀。几个小时后,韩国检方即终结对卢武铉案的调查。 有专家分析,有些官员相互之间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联盟,大官保小官,小官保老板,盘根错节。当这个利益链中某个官员出了问题,眼看即将“全军覆没”,有人就会牺牲“小我”,丢卒保车。[详细] 压力山大,怎就没人信? 官员身份特殊,容易引发社会质疑 自杀本是司空见惯之事,落在官员身上为何就不一般了?焦点原因不外乎:官员自杀疑似畏罪。既往大量的官员畏罪自杀事件,铁定了民众“死了一个,保全一百”的认定心理,如此语境培植的惯性思维主导下,那些“无问题”官员因疾病之苦抑而自杀的事件,当今再难博得全民同情、信任和惋惜就不足为奇的了。[详细] 官员自杀,其实是权力“抑郁”了 权力的“抑郁”与“病态”其实比官员精神的“空虚”更为可怕。即便官员是因为精神抑郁自杀,从病理学上来讲,也多数来源于“自闭”和“心思过重”,倘若官员们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为民造福”与体察民情、访贫问苦上,胸怀坦荡,心无杂念,又怎么会有时间琢磨着如何寻短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