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有古语,百善孝为先。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古代,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体现深刻渊源的思想观念。伴随改... 方华立用孝仁善举诠释人生 湖南民生在线讯(谭青山)中国有古语,百善孝为先。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古代,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体现深刻渊源的思想观念。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甚至圈地筑坟,车队簇拥,连日宴席,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有老不尊,有老不养大有人在,孝道文化也正面临新的考验。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某某家的老人无人赡养、对老人大打出手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一幕幕送温暖,关爱老人的感人场景也常常出现。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被我乡、村多次授予“敬老光荣户”称号,户主方华立的生活,从他孝亲敬老的点点滴滴中去重温一下“孝道文化”。 方华立,男,1956年12月出生,湘潭县分水乡彭何村老屋组人。湘潭市立鑫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湘潭市第十届政协委员。 由于他生活在单亲家庭,2岁时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一块生活,从小缺少母爱,是祖母和父亲把他抚养成人,祖母过世得早,他没有尽到孝道,是他一生的憾事,所以他更懂得父爱如山的道理。现在老父亲92岁高龄了,生活虽能基本自理,但时常伴有老年痴呆症的表现。不管平时自已工作有多忙,方华立基本上隔三差五都会抽身回到乡下,去探望老父亲,看看老人家衣服有没有穿暖,饭有没有吃饱,日子过得好不好,并送去生活费和生活必需品营养品等。由于工作实在太忙,有时实在抽不开身,他就打电话过去问问父亲的生活状况,这样很是牵挂。 2001年下半年他干脆把父亲接到城里和自己同住,开始还以为老父亲不习惯,住了半年后,老父亲也就自然习惯了。不管工作最忙,应酬最多,每天至少陪老父在家吃两顿饭,还时常亲自下厨做适合老年人爱吃的菜肴和老人一起进餐,经常嘘寒问暖,购衣添被照顾得不微不至。白天一家人都外出工作了,他怕老人在家寂寞,就特地请了一位保姆陪他说话,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去年老父亲突感身体不适,他及时送医,被检查为结石病,通过住院治疗很快康复。因为年老经常大小便失禁,搞得满床满身都是屎尿,在他的带领下,爱人儿子儿媳一齐动手,每次又是洗又是换又是熏,把个里里外外全清理,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现在老人身体健康,穿着干净合体,见人总是笑呵呵,直夸这儿子很孝顺,日子很好过,还想多活几年。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来如一日地照料老父亲,确属不易。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爱人、儿子、儿媳全家上下形成了爱老敬老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果说方华立对自己的父亲尽孝道是理所当然,那么他对周边的老人也一视同仁,这不能不说是他对孝文化的又一种诠释和理解。 方华立生长在我国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加上家庭困难,当时连吃饭都成问题,为减轻家庭负担增加收入,他7岁就放牛,一边上学一边赚工分补贴家用,从小就励炼出非常能吃苦耐劳的本性。改革开放以后,他和许多乡下人一样,走多种经营的道路,当过工人、钻过煤窑、养过牛蛙、配过饲料,由于种种原因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于2000年前后终于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富了从没忘记生他养他的故土,从没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左邻右舍、家乡的老人,在他眼里,个个都是亲人,视同父母兄弟。 村里的老协会由于经费困难,2007年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彭何村的老人,现在还记忆犹新,当年的重阳节,由于没有经费无法开展活动,200多老人眼看着自己的节日无望,时任老协会会长的 每年春节前夕他出资委托村干部慰问15户有老人的贫困户,春节期间他还带着慰问金亲自或委托儿子,给当地部分老人登门拜年,特别困难的老人家庭和孤寡老人还不定期地上门慰问。去年村里一位孤寡老人刘国立因病去世,他又出资委托村组干部好好安葬处理好他的后事。近十年来,他为家乡老年事业和经济发展先后出资了五六十万元。他从不要回报也不作宣传报道,但乡亲们特别是老年朋友们个个伸出了大拇指,对他赞不绝口。 方华立就这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家树立了榜样,用自己的力量做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去感召、去触动周围的人。在他脑海里深刻地印着一句话:“德是人之本,孝为德之先。”或许正如他所说,孝不用感天动地,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个关怀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