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反扒档案3年抓获扒窃犯罪嫌疑人262名
时间:2015-11-14 23:55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后,他退伍不褪色,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勤奋学习专业知识,练就了过目不忘的克敌技能,积累建立了一本厚实的反扒档案。他与队员一道颠倒正常的作息时间,地面观察跟踪、车上监视扒手,在近3年的时间里,共参与抓获了公交线上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 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后,他退伍不褪色,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勤奋学习专业知识,练就了过目不忘的克敌技能,积累建立了一本厚实的反扒档案。他与队员一道颠倒正常的作息时间,地面观察跟踪、车上监视扒手...

核心提示 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后,他退伍不褪色,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勤奋学习专业知识,练就了过目不忘的克敌技能,积累建立了一本厚实的反扒档案。他与队员一道颠倒正常的作息时间,地面观察跟踪、车上监视扒手,在近3年的时间里,共参与抓获了公交线上262名扒窃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6人,有效地震慑了扒窃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交线上广大司乘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令“三只手”闻风丧胆的克星。被誉为“反扒王”的岳阳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公交管理大队反扒民警廖述华,誓与扒窃犯罪分子叫板到底。

“客串民警” 跟班反扒 为了深入了解扒手的作案伎俩,提示广大市民规避被扒的风险,昨日,前往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公交管理大队,欲同有“反扒王”雅称的民警廖述华一道,深入城区公交站场和车上体验跟踪反扒的刺激过程。 “廖述华是名副其实的反扒尖兵,他十分敬业,特别能吃苦耐劳,从不向领导提出任何个人要求。”面对的来访,该大队大队长杨颂军对廖述华赞不绝口,“大队从未给他规定抓捕任务,但他工作积极性高,从不叫苦叫累,不用督促,他每天都会扑在公交线上巡逻布控,开展反扒工作,而且成绩显著!”接到通知后,廖述华返回大队。眼前这位30多岁、中等身材的汉子,有着一副坚实的身躯和一双老鹰般锐利的眼睛,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浩然正气。廖述华用浓重的娄底口音与打过招呼后,迅即带着离开大队前往各个公交站点巡逻跟踪反扒。“扒手其实很容易辨别,他们一般有三五个人,眼睛总是盯住路人的口袋和背包。”谈起扒手的相关情况,廖述华如数家珍。 “发现目标!快追上去盯紧了!”下午4时许,在新路口看到一群贼头贼脑、眼神异样的对象后,廖述华低沉地喊道。反扒队员立即驱车保持距离紧紧跟随这一群形迹可疑的对象。“你凭什么判断他们是扒手?”有些怀疑。“那几个家伙我们曾打击处理过,”廖述华告诉,只要与他过过招的扒窃犯罪分子,哪怕是3年之后,他也能一眼就辨认出来。鉴于对象与反扒民警是“老相识”了,廖述华提议由下车跟踪,“只能用眼睛余光观察对方,不要与其对视,否则会引起对方警觉。”廖述华提醒。跟踪这些可疑对象来到新路口公交站,并随他们挤上24路公汽。只见他们一只手拉住扶手,而另一只手放在敞开的衣包里,眼睛则贼溜溜地扫向乘客们的口袋和背包,身体随着汽车摇晃而不停地“碰来碰去”。在此过程中,狡猾的可疑对象发现了紧紧跟随的面包车上的廖述华,纷纷下车散去。“可惜了,今天没把他们抓住,不知道又有多少市民会遭遇他们的黑手!”廖述华十分忧虑地叹道。“这些人一个个都跟老狐狸似的,眼睛比鹰还厉害,一有动静马上收手。”今天的“客串”行动无功而返,让深刻地体会到反扒工作并不简单。
建立反扒档案 破案如虎添翼 返回大队后,与廖述华聊起了家常。他1972年出生于娄底,1990年当兵服役,2003年转业后,到岳阳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公交管理大队工作,2005年大队安排他专职负责反扒。“刚开始时,由于我们反扒小组都是新手,不熟悉业务,往往难以发现扒窃对象,或是在跟踪过程中过早地暴露了自己。”廖述华说,针对这些情况,他从网上和相关书籍中摘读了许多优秀反扒能手介绍的反扒经验,反复认真体会,虚心向有着多年反扒工作经验的大队长杨颂军等民警学习请教,并探索总结出一套反扒经验。廖述华向讲述了他第一次成功反扒的经历:2005年9月,正在火车站附近巡逻的他发现可疑对象梁某,在反复上下公汽3次后,梁某终于将贼手伸进了受害人的口袋,廖述华将其逮了个正着。受害人虽然只被扒了5元钱,但接过失而复得的钱后,她依然十分感激:“我被这些可恶的扒手偷过几次了,这次虽然只有5元钱,但终于有人帮我抓住他们了。真的非常感谢你们警察,你们可要多抓些扒手,防止他们再去危害他人!”这次成功对廖述华是个极大的鼓舞,受害人的期待成为他立足反扒工作的思想动力。为了巩固和扩大成果,廖述华首先广泛发动群众,业余时间到流动人口频繁地段和扒窃活动猖獗的公交线路上去,与摆摊小贩、店铺老板、公交车司乘人员交流,取得一些扒窃惯犯和扒窃团伙的第一手材料,并根据这些材料和被抓获的扒窃人员及其陈述的同伙情况,建立了一本反扒档案,记录了各类扒窃人员的姓名、照片、绰号、体态、身高、发型、眼神、身着爱好、走路形态、详细地址、前科劣迹和扒窃手法等。“这些资料不只是记在本子上,更是记在我心里。”说完,廖述华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全是扒窃犯罪嫌疑人照片的相册。几年来,这里已经登记积累了262名扒窃犯罪嫌疑人的资料。“这个信息库对于打击扒窃犯罪分子,让报案人指认嫌疑对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些抓回的案犯看到他们在这里的档案后,只得垂头丧气、低头认罪。” 廖述华告诉,他们跟得最久的一次是在2006年7月份,反扒队员在火车站附近发现2个可疑人物,不顾天气异常闷热,从上午9时许一直到下午4点多,队员们不停地乔装紧跟,才将那2名“一天没有得手,心里有些发急了”的流窜至岳阳作案的惯犯现场抓到。廖述华还告诉,他与队员们经常颠倒作息时间,有时天亮就出去,晚上到九、十点才回来,工作一忙根本就谈不上双休日、节假日。甚至在难得的休息时间,一得到线报或发现情况,立即赶赴现场,展开抓捕行动。最难的是既要抓获现场,还不能暴露自己。在跟踪反扒过程中,还经常被群众误认为是扒手。
慕名求助 手到“病”除 随着一批批扒窃犯罪分子的先后落网,廖述华俨然成了扒窃犯罪嫌疑人的克星。去年,岳阳某职业学院慕名请廖述华为该校清除“三只手”。原来有2名扒手长期租住在学院附近,在学生开餐时,他们混进打饭队伍,趁机扒窃学生手机。由于学生胆小不敢指认,派出所和学校保卫处多次抓到2名嫌疑人,却因缺乏证据无法打击处理。这伙人长期在此,如法炮制。无奈之下,学院慕名请来了扒手的克星廖述华。尽管邀请单位非他们的责任区,但廖述华还是不顾疲劳,带领反扒民警赶到学院食堂,将企图伺机作案的2名嫌疑人抓回审讯。廖述华根据犯罪嫌疑人手机上的一个熟悉的手机号码(曾打击处理过的另一名扒窃犯罪嫌疑人)为契机,和反扒档案上那名犯罪嫌疑人的资料,迫使这2名多次逃脱打击的对象低头认罪。从此,该学院学生吃饭时,再也不用担心手机被扒。“反扒王”的雅称由此而传得更广。 廖述华提醒广大市民,在乘车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的钱和贵重物品放在贴身的口袋或随身的包里。口袋的纽扣和拉链不要敞着,随身的手提包最好是放在胸前,当乘客行李多时,一定要把行李放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当意识到有人故意触碰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廖述华说,提防扒手需要市民提高防范意识。识别扒手最简单的办法,是在车上眼睛不停地搜索乘客身上钱包的可疑对象,当目光与其对视后,扒窃分子通常会放弃作案。不慎被扒后,一定要报案。“只要还有一名扒手企图作案,我就将反扒工作进行到底!”谈及今后的打算时,廖述华对反扒工作可谓“情有独钟”,他说,多抓一个扒窃犯罪分子,就会少一批受害群众。
(作者:韩 章)
Tags:建立 反扒 档案 抓获 扒窃 犯罪 犯罪嫌疑人 嫌疑 嫌疑人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