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湖南在线民生频道讯(孙圣端 )谨以此文献给湘西州学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的典型人物——花垣县边城镇邮政局的临时工投递员吴通友。 吴通友,男,1965年2月出生,苗族,中共党员。2000年...湖南在线民生频道讯(孙圣端 龙月丹 龙月依)谨以此文献给湘西州学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的典型人物——花垣县边城镇邮政局的临时工投递员吴通友。
吴通友,男,1965年2月出生,苗族,中共党员。2000年4月始至今在花垣县边城镇邮政支局做临时工,从事报刊投递工作。十二年来,他助人为乐,不图名不为利,默默无闻地帮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及困难群众。其事迹先后被《团结报》、《科教新报》、《三湘邮报》、《湖南在线》、《花垣新闻网》报道过。他是湖南省邮政系统的“创建爱心邮路优秀投递员”。《首届感动湘西》和《首届感动花垣》提名奖获得者。花垣县“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花垣县邮政局“先进工作者”;连续四年被评为边城镇“优秀共产党员”。 边城镇原名茶洞镇,是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的乡镇,地域辽阔,人多居住 稀散又偏远。全镇十七个行政村、居委会的报刊邮件由吴通友一人沷山涉水投递到位。从邮局领一大包报刊、邮件要花几天时间才能送完,在乡下借宿已成为吴通友送报生涯中的家常便饭。 把孝敬老人当一种乐趣 由于吴通友负责报刊投递的面宽,接触的人广。所以,他发现了不少家境相当困难急需帮助的学生;发现了不少无依无靠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 刚进边城支局当临时工时,吴通友的劳务收入每月只有400元,十二年过后的今天,他的月收入略有增加,也只有1100元。 2008年春节的前二天,吴通友在下乡投递报刊的途中,碰到了一位八十多岁名叫麻观英的老太太,手里提着二斤肉,说是准备的过年肉,想买点水果回家又力不从心。此情此景吴通友看在眼里、寒酸在心里,“二斤肉过什么年嘛”。 第二天上班前,吴通友在镇上买了十多斤鲜肉,一箱水果,一件饮料委托村书记送到麻观英家里。 镇上敬老院的老人也是吴通友长期关心和帮助的群体。2006年3月,吴通友在给敬老院老人送邮件时,发现老人们喜欢读书看报,一位叫袁国党的老人还爱好编写山歌、顺口溜歌颂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却苦于无钱买纸、买笔、买资料。吴通友明白老人的心思之后,当即给袁国党200元钱,要他将钱分发给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做零花钱。另外,给了袁国党100元钱供他买书买报刊资料。从那时起,吴通友就开始掏钱为敬老院的老人赠订书刊、报纸,至今从未间断过。并承诺为他们提供终生的书报赠订帮助。 吴通友居住的茶园坪村,有位叫胡牛山的五保老人,老人生前,他经常上门看望,每逢过年过节他为老人送礼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老人病倒在床后吴通友经常性地看望、守候老人。老人病世后,一切后事都是吴通友牵头安排落实。 吴通友关心、帮助孤寡、困难老人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困难群众,也是慷慨相助。2011年的一天下午,吴通友送完报纸刚准备回家。就接到村里吴巴兰家人的求助电话:“吴巴兰捽伤严重,没钱进院救治……”吴通友接到电话,边通知伤者家人将伤者送进边城卫生院检查治疗,边和卫生院领导联系,自己用工资结付伤者的住院费用。当伤者进镇卫生院检查后需转县医院救治,吴通友又出面借钱及时将伤者送进县医院…… 尽其所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边城镇茶园坪村的村民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翻开吴通友的日记本,我们看到了他发动村民们集资建校的记录。“石帮祥,正”这是表示村民集资建校的记录。“吴玉珍,包老香等5户为施工队提供二餐午饭,”这也是村民支持建校的体现。本段开头的一句话,是吴通友发动村民集资办校时的演讲词。2000年,茶园坪小学因校舍破烂,老师不乐意来校任教,60多名小学生在风雨漂摇、校舍破烂的教室中念书,老师害怕,家长忧心。为改变办学环境,吴通友挨家挨户上门发动村民,动员村干部带头捐款办校。采取以地换地的方式,重新选择校址。顶着烈日亲自组织监督施工。在他的组织发动和精神鼓舞下,32000元的建校资金在边筹资边建设中落实到位。他自己带头捐了500元钱。仅三个月的时间,新的村小学建成,60多名小生学生走出了危房,住进了新教室。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五庆雄是边城小学的学生,5岁那年,父亲在炸油粑粑时,脸部大面积被炀伤,为了疗伤,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庆雄的妈妈又是精神病患者。庆雄面临着失学,吴通友了解到他的家庭处境后,当即为他们提供200元钱的帮助,为了让王庆雄在学校安心学习,念好书,不为没钱读书而分散精力。吴通友每年都给王庆雄500元钱学习费用的帮助。 小学生龙坤家住边城镇长老坟村,2005年这一年,他的年仅30多岁的父亲,还有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下,切断了龙坤上学的经济来源,龙坤的母亲因担忧他的读书费用而以泪洗面,吴通友得到消息,又取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劳务工资500元,交给了龙坤的班主任丁老师。以后的每一年吴通友都给龙坤500元钱的帮助,一直帮助到龙坤读书毕业。 其实,得到吴通友热心帮助的学生并非王庆雄、龙坤俩同学,还有父亲眼睛炸坏了的陈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的石峰。由于他行善做好事不声张,导致受助学业生连自己的恩人姓名都不知道。直到小学毕业时,龙坤才从老师那里得知,几年来,一直坚持为他提供学习费用的就是给学校送报纸的“吴伯伯”。 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俩次为灾区的孩子寄去“爱心包裹”。第一次的爱心包裹是100元,第二次是170元。吴通友为何从100元加到170元。他是这样解释的:“5.12”加起来等于17。170元说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曾经向灾区的孩子们献出过一份爱心、伸出过援助之手。 十二年来,吴通友在自己负责投递的邮路上,除了长期性的帮助4名困学生和5名孤寡老人(已去世3人)外,每年还要从自己微薄的劳务收入中挤出2000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十二年来,他累计为100余人次提供过经济上的帮助。 十二年来,吴通友肩挎沉甸甸的帆布包,带着书刊、报纸、行走在全镇的各个村寨,他走到哪里,爱心就奉献到哪里,哪里就有关于他的爱心故事。正因如此,他的爱心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了花垣边城的“活雷锋”。2011年他所在的茶园坪村在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中,全票推选他为村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