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本报7月19日讯( 张耀成 柳德新)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苗族党员、妇代会主任田金珍在全省率先创办村级“留守儿童自强班”,想方设法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努力免除村里外出农民工牵挂子女的后...
本报7月19日讯( 张耀成 柳德新)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苗族党员、妇代会主任田金珍在全省率先创办村级“留守儿童自强班”,想方设法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努力免除村里外出农民工牵挂子女的后顾之忧。这是该县发动各级各单位特别是党员干部,切实帮助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的一个事例。 社会和谐是发展的基础,促和谐就是抓发展。近年来,花垣县把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切实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作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加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落实。他们着力使出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党员“联户”等招数,力求做到招招见效,要求所有县级领导、县直部门和乡镇负责人深入村组建立联系点,带头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县财政局负责人今年在龙潭镇张匹马村建立联系点后,该村一桩涉及13位村民利益、28年未解决的“积案”,很快得到化解。 该县还出台并实施了单位“包村”、党员“联户”举措。全县85个责任单位分别与相应村结成“一对一”帮扶责任对子,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本台账、一抓到底”的要求,组建138个工作组进入结对村,并与所包责任村实行同考核、同奖惩。同时,他们动员全县近7000名党员开展“学一技、联一户、解一难”活动,重点帮助困难农户解决问题、脱贫致富。在县交通局、民政局的党员帮扶下,董马村改造了危桥,告别了长期困扰村民的“行路难”;蚩尤村138户村民整体实现民居改造,被评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民解难见实效,有力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县群众上访的批次、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3.3%和28.6%。 Tags:责任 单位 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