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文/图 张朝远老司岩,看上去有几分凉意。那些古老的屋宇,静静地躺在与荒山连接的地方。一条远去的白河载着碧波和岁月走向苍茫。码头边上的村寨,在历史的烟尘里伴随着鸡犬之声沉迷在久远的梦里。我们的汽车沿着水... 文/图 张朝远 老司岩,看上去有几分凉意。那些古老的屋宇,静静地躺在与荒山连接的地方。一条远去的白河载着碧波和岁月走向苍茫。码头边上的村寨,在历史的烟尘里伴随着鸡犬之声沉迷在久远的梦里。 我们的汽车沿着水泥公路驶进了寨子。那袅袅飘来炊烟的清香和那弯弯曲曲的户道,曾是旧时的相识。而今,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令人唏嘘慨叹。这就是湘西古丈红石林景区的老司岩,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图为(湘西红石林的老司岩古寨) 在湘西,凡冠有”老司“二字的地方,便是土家族人聚居的所在。在老司岩,这个民族的先人们营造了曾经一时的繁华。从白河的岸边,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码头沿坡而上,形成一条古时的街道,一路走去,直至村寨之外数里之长,随处散发着千年古风浓郁的韵味。看去气势恢宏的青石路、青石墙历历在目。那些留下斑驳陆离的物事,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村子里青石街的两边,是很多旧时的天井屋〈四合院〉并列相拥而立。这里的四合院与北方的不一样,独具着地方古老民族风情的特色。青石铺面的砖木结构,呈阶梯状,其雕凿工艺也有一定的讲究。大户人家的院子,按上中下三级设立,走马楼、曹门是客人必经的两个层级,呈现着古典雅致、大器的美感。多少个世纪以来,这个古老的村庄仍然存留着经商的气息。寨子里“舖上”的小地名也随着岁月沿用至今。林立的店铺虽然历经了沧桑,却依旧排列在拾级而上悠长的青石街的两边。昔日那四十八座油坊、庙宇和私塾学堂也依稀可辨。虽然已成旧迹,却依然证明着当时的发达与兴旺。在这遗存的境界里,这个古村落一路走过了兴衰,把许多远去的传说和无尽精彩的故事留给了后人。睹物遐思、遥想当年,那人头攒动,翘足连蹁风生水起的互贸场景,是展示着的一副繁华的白河岸边图。流过脚下的白河是他们祖辈生息繁荣的命脉,是他们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途。在这大山丛中,依靠着这条奔涌不息的流水凝成的水域文化,孕育和滋养着这里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 图为(红石林景区的青石林) 老司岩地方民风淳朴,村民们传承传承祖祖辈辈勤俭、好客、热情的传统美德,在漫长的岁月里,把人道和商道凝成自已的精神广交四方朋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一行四人去省城公差,在长沙清水塘一家私营饭店餐后付账时,店里一个七十余岁的瘸腿老者,缓缓地走到餐桌前真诚地对我们讲:“朋友,这顿饭算是我请客,不收你们的钱!”当时我们迷惑不解遂问缘由。他便讲,“听口音,你们一定是湘西人吧,”我们说“是呢”!他接着讲述解放初时,去湘西做购买桐油的生意,病倒在一个叫老司岩的地方。在举目无亲之际,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乡把他背到他家里。而后四处寻医问药给他治病。在老乡一家人精心护理下,半个月就病好康复了。离去的时候,他一家人硬是一分钱也不要,而把他送上了白河南去长沙的归舟。他说他的命是湘西老司岩人救的,经常念念不忘。多年了,因路途遥远,交通和腿脚不便,失去了往来,他只有用湘西人来饭店吃饭免费的形式,以表达对恩人的感怀。这个“吃饭不要钱”的故事虽然已经远去,却时常勾起我对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情的怀想。 图为(老司岩古寨的千年古树) 在村头距老街咫尺的地方,有一棵饱经风雨立于石壁之间的参天古树,是这个古村落标志性的象征。在古树基部的石洞里,有一股其大如杯的山泉。此泉水味甘甜,冬暖夏凉,自古以来从未枯竭过。村上的老人们说这是龙涎,是上天赐予养育这一方百姓的命脉。古寨背后连接的地方叫上纪洲,有方圆一平方公里左右,是一个坡度平缓的山野。在这个范围里,有一对出其左右的姊妹湖,碧水蓝天,波光粼粼,令人向往。在两湖的北岸,有一片藤蔓如织,苍翠如黛的青石峰,在喜鹊这种吉祥鸟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今天,它们聚居于此,这里已成了它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不绝于耳的喳喳之声,让人如沐清风、心旷神怡。这里属丹霞地貌,与此紧连着的是一片造型奇特,精致典雅的红石林浓缩版景观,以其独有的姿容让人流连。在湖的南岸,座落着一片约两百余亩的青石林景群,它们造型各异百态动人、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与在两公里外的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景区遥遥相望,比肩竞美。已形成北有红石林公园,南有青石林景区相得益彰的情态。这里有碑为记,一位黄埔军人安眠于此,长久地厮守着这一片造物主神工鬼斧雕琢的奇观。眼下,一个近百亩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圆形自然天坑,就位于这一平方公里的中心。天坑底部是平展的水田,水田一侧有可容纳近千人冬暖夏凉的溶洞。天坑的四周,有如看台似的斜坡,若在此天坑开办一个全省乃至全国级规模的兽斗、休闲多功能游乐场,是得天独厚的所在。综观这一些景物的分布,展示着互补,规则,合理的格局。且和老司岩古风情街、千亩茶园连为一体,与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平分秋色和湘西名镇王村遥相呼应。 因为历史的局限,在这块土地上附着的自然、人文、生态的文化资源处在蒙昧状态,是白河上“锁在深闺人未识”的奇葩。历史走到了今天,这里已经萌动着对希冀呼之欲出的叩问。我故地重游怀想连翩,期许着人们揭开老司岩古寨沉积历代土家族人民勤劳、智慧、淳朴厚重文化和那些如诗如梦山水尘封的面纱,时代的晨风吹去迷蒙的雾霭,历史的烟雨成为过往。在并不遥远的将来,以多情的姿态展示自已无限风光的美色拥抱一个崭新的未来,沧海桑田翻覆的梦想,不再是一条千里白河无声地承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