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摘要:湘西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之一,已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和种质基因库。其品种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针对湘西黑猪品种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 摘要:湘西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之一,已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和种质基因库。其品种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针对湘西黑猪品种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湘西黑猪 品种 机制 湘西黑猪包括浦市黑猪(又称铁骨猪)、桃源黑猪(又称延泉黑猪)和大合坪黑猪三大类群,主产于湖南西北部沅水中下游两岸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常德市、怀化市和张家界市。湘西黑猪的养殖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在劳动人民长期选育和产区生态环境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体质结实、耐粗饲、繁殖力强、适应性强和肉质鲜嫩的优点。湘西黑猪于1982年被列入《湖南省猪品种表》;2006年被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农业部622号公告)34个品种之一;2007年5月选入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湘西黑猪品种的形成、种群的数量及其分布与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民族风俗习惯有密切关系。现就这些关键要素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探讨。 1.湘西黑猪的品种起源 湘西黑猪产于湖南省西部沅水中下游两岸。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1],光照充足,植被茂密,食源丰富,非常适宜猪的生存。出土的甲骨文资料和化石证据均表明约5000万年前,湘西地区已经有猪的分布[2][3]。湘西地区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早在公元前300年间,人类已经在这里定居,以渔猎为生。猎获物多有富余时,人们将猎物暂时圈养起来,形成了早期家畜养殖的雏形[3][4]。东汉时期生产方式由渔猎为主开始向农耕过渡,人们以旱粮中小米、粒子为食,并以其饲养畜禽,主要有猪、牛、鸡、等。大庸市(现张家界市)城内宝塔岗发现西汉陶猪、陶鸡、陶猪图和晋代陶牛,表明湘西黑猪的养殖历史至少已有2200多年。湘西黑猪通过长期的进化和人工选育,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就已经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良品种[2] 2.湘西黑猪品种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1人类选育对湘西黑猪品种形成的影响 湘西山多地少,历来缺粮,经育肥的湘西黑猪在宰杀后其脂肪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能量来源,因此当地少数民族喜食肥肉。礼仪交往中有选送肥而大的胸部肋骨肉作为礼品的习惯。在家庭接待中,以大块肥肉待客人体现主人的热情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湘西黑猪的选育。概括起来湘西黑猪的选育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猪生产性能的好,母猪产仔数至少要在10头左右;二是生长速度较快,育肥猪一年体重达130公斤以上等;三是是猪表观遗传的外貌特征符合要求,公猪雄性表现好、体型高大、额部皱纹深,母猪体型修长、奶头多而且对称等;第三是猪的抗病力与耐粗饲性好。 2.2 传统畜禽生产方式对品种形成的影响 湘西地区山多耕地少,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人们主要利用杂粮及大量野草、野果饲喂,因此湘西黑猪的胃容积大,腹部下垂,非常耐粗饲。湘西黑猪生活环境中种类丰富的食物来源也是湘西黑猪免疫力强、繁殖性能好、肉质香嫩的重要原因;另外,湘西地区人口密度较平原地区少,有很多草坡山地可以利用,半牧半舍的养殖方式一直是最主要的养殖方式。半牧半舍的养殖方式使家养的黑猪与出没在湘西山林里的野猪多有自然交配机会,因此湘西黑猪能一定程度上共享数量较大野猪种群所承载的巨大基因库,使得湘西黑猪具有相对其它家猪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放牧状态下的黑猪,经常拱泥、觅食,四肢用力和头部肌肉收缩造成四肢健壮和额头褶皱多。湘西黑猪的养殖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繁自养,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方式具有参与数量多,覆盖面广的特点,这为湘西黑猪建立了庞大的群体数量和巨大的基因库;其次是每个养殖片区相对独立形成了多个长期隔离的种群,这有效地保护了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3传统民族医药对湘西黑猪疫病防疫的影响 过去整个湘西地区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和信息闭塞,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与外界不通,交流困难产生不愿与外界接触的思想,经常缺医少药。养殖的湘西黑猪养殖的疫病防治主要以中草药治疗为主。当地中草药资源丰富,有很多疗效明显的民间验方,这使得当地黑猪抗病力明显高于外来引进品种。如何首乌茎叶饲喂用于仔猪保健,治下痢用苦木皮、鱼腥草、黄柏熬水灌服,驱虫用南瓜子、九里光、紫藤等[2] [6]。又如2007年我国很多地区爆发高热病古丈县也受到波及,当时养殖外来品种的猪发病率达80%,死亡率达50%以上,而养殖本地品种的湘西黑猪发病率只有50%死亡率10%,明显低于外来品种。 3.湘西黑猪的遗传学特性 3.1湘西黑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湘西黑猪起源于野猪分化的种群,与我国野猪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4]由于生活环境改变和长期的驯养,以及人们有意的选择从而改变了野猪的遗传特性,进而形成了该品种。[7][8]相对其它地方品种,湘西黑猪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刘峰[9]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湘西黑猪的HDACI(组蛋白脱乙酞化酶)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基轩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湘西黑猪种中HDACI基因的Hinfl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现象,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0.3192,而其它猪种的多态性都不明显。 3.2湘西黑猪具有较高的遗传独特性 孙宗炎等[10]用用前白蛋白(Pa)、后白蛋白(Po)、铜兰蛋白(Cp)、转铁蛋白(Tf)、血液结合素(Hpx)和淀粉酶(Am)等6个遗传标记基因频率,具体计算了湖南省11个地方猪种多位点遗传猪特性和综合遗传猪特性,并按遗传独特性划分了保护等级,其中湘西黑猪排在第1位,其测定结果见表1。孙秋雨等对湘西黑猪(大合坪黑猪)进行了种质特性方面技术指标测定结果湘西黑猪(大合坪黑猪)在湖南地方猪种中独有高铜兰蛋白(CP)的基因频率。 表1湘西黑猪遗传标记基因频率 品种 血液结合素 铜兰蛋白 后自蛋白 转铁蛋白 前自蛋白 淀粉酶 综合 3.3湘西黑猪在中国猪种中的品种地位 徐克学[11]对48个中国猪种依据32个遗传性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Q分类)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猪种可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南方型可再分为华中、西南和华南3个亚型。通过聚类运算的结果与地理分布保持高度的一致,划出中国猪种南北两大类型的地理分界线。引用了平均品种和中心品种的概念,通过距离系数的比较,确定产于湖南省的湘西黑猪是中国猪种的中心品种。 4 .分析探讨 湘西黑猪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驯化、选育,在湘西独特的自然环境作用下进化而来,做为中国本土猪种的核心品种,它具有相对其它猪品种更为丰富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独特性,和优良的生产性能。从家养动物的历史来看,由于在驯化中受强烈的奠基者效应和选择效应的影响,导致其与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湘西黑猪相对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与其半牧半舍的养殖方式有关。半牧半舍的养殖方式使得家养的黑猪与出没在湘西山林里的野猪多有自然交配,因此湘西黑猪能一定程度上共享数量较大野猪种群承载的巨大基因库,因此湘西黑猪具有相对其它家猪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湘西黑猪独特的遗传特性与优良种质特性使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摸清湘西黑猪品种的形在发展过程对了解我国猪种的起源、分化、发展过程和家猪种质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组编写组.地方志〔M〕.长沙:湖南省人民出版社.1999.K296-42 [2] 《湘西自治州畜牧水产志》编写组.湘西自治州畜牧水产志〔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4月10-22. [3] 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组.养猪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9.1第一版 [4] 张爱冰,猪的起源.合肥学院(自然科学版),2002.04期 [5] 湖南省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编辑委员会编著.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2-37. [6] 《古丈县志》编写组.古丈县志〔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1989.2.34-41 [2] 徐克学.中国猪种的定量分析Ⅰ.畜牧兽医报,1987:18(2):73 [7]Dikmann U,Doebelim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sympatric specnation.Nature.1999.400(6742):354-357. [8]Vias.Hawthome D,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ecological specialization:correlated gene effects on host use and habitat choice in pea aphids.Am.Nat,2002.159(s3)s76-s78. [9] 刘峰.HDACI基因、PIT1基因与猪不发性状相关性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 [3] 孙 宗炎,唐煌辉,湖南省地方猪遗传猪特性与保护等级划分.湖南畜牧兽医杂志,1997,(增刊):73-75 [10] 孙宗炎,唐煌辉,湖南省地方猪遗传猪特性与保护等级划分.湖南畜牧兽医杂志,1997,(增刊):73-75 [11] 徐克学.中国猪种的定量分析Ⅰ.畜牧兽医报,1987:18(2):73 (作者:李方茂1 薛达元2 戴蓉2 袁锋1 杨金波3 邓仙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