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湖南民生在线讯(通讯员 王林春)近年来,永兴县湘阴渡镇立足镇情,在建机制、创特色、优服务上下功夫,着力农业产业化建设,摸索创新了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并取得可喜成效... 湖南民生在线讯(通讯员 王林春)近年来,永兴县湘阴渡镇立足镇情,在建机制、创特色、优服务上下功夫,着力农业产业化建设,摸索创新了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并取得可喜成效。全镇共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26家,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庄、农场14家,有专业养殖基地50个,麒麟瓜、葡萄、提子、香蕉、冰糖橙等农产品各具特色,基本形成了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特色种养等主导农业产业,成功培育了蓝勃高新、中南三泰、隆兴土地信用合作社等一批省、市闻名的龙头公司,农业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一、盘活土地,创立土地流转信用银行模式 农民工进城后,大量土地闲置抛荒,细碎土地不便耕种,专业大户无成片地耕种等具体问题凸显。为此,该镇聘请省农大专家就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专门设计,创建了土地流转信用银行模式。镇村两级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专业大户成立土地信用银行,农民把闲置的土地交给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再把土地集中存入土地信用银行。镇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是联系农户和土地信用银行的中间机构,主要职责是同农户签订租地合同,保障农户存地后能按期分红;为土地信用银行能连片租地和集约整地、用地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同时,督促农户及土地信用银行切实履行合约。土地信用银行有了土地,既可自主规模经营,又可发布招租公告,成片将土地转租给农业大户经营,满足其产业化发展需求。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可自主择业,也可优先聘用到农业大户基地务工,获得收益。创立土地流转信用银行模式以来,该镇共流转土地2万余亩,发展农业大户50多户。 二、培育产业,创新党员干部“双带”模式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全镇一盘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银都大道、S209沿线,交通便利,地面宽敞,重点发展大棚蔬菜、瓜果采摘、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规划有堡口蔬菜基地、蓝勃高新、沃源生态农庄、前进农庄等龙头企业;山地、水库结合区域,突出建设生态养殖基地和规模种植基地,重点规划建设龙王岭油茶基地、戏台岭野鸭养殖场等。 二是培育龙头产业。选择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有技术、有经验、有基础的农业大户,采取党政领导挂点联系服务方式,帮助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联系科技人才对接,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注重把企业培育成有带动力的龙头产业,注重把企业主发展成党员干部,培育成示范带头人。如联系中南三泰公司同华南农大教授团队对接,引进行业新技术,发展有机蔬菜,并试种香蕉成功。帮助蓝勃高新专业合作社,融合西河风光带整治工程,规划建设湘南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扶持党员干部黄树龙建设了万羽野鸭养殖基地。通过重点培育扶持,全镇现代农业产业竞相发展,农业大户如雨后春笋,已有农业大户8家,家庭农庄、农场14家,专业养殖户50户。 三是示范带动发展。该镇党委政府着力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全镇党员干部的学用阵地和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引导企业主和党员干部“一人学一技”活动,以一技带一业兴一村;引导龙头公司和农业大户固定聘用农民工就业,注重把农民工培训成专业技术人才。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鼓励懂技术的党员群众主动参与创业,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协会,促进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该镇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每个季度组织一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训党员群众超8000人次,120多名党员干部熟练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并参与农业产业发展。 三、优化服务,创建需求“数据库”模式 1.建立专家人才库。该镇政府建立农村实用技术专家人才库,以财政出资,储备各行各业专家人才。及时搜集群众、特别是农业大户的科技需求信息,分门别类建立科技需求档案,按需求,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结对帮扶等方式,有针对性、普遍性、常态化送科技下产业,满足产业发展中的各类科技需求。该镇专家人才库有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3人,各类专家50多人。开展送科技下产业50多场次,与企业、农户结对子126对,现场指导服务200多人次。 2.建立产业项目库。对全镇新兴产业、意向行业、理想门路进行登记建档,已有19个新项目列入到项目库,将重点进行招商引资,促成产业、企业落地发展。镇政府联系有关部门,争取国家奖补政策,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的项目在资金、技术、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其较好发展,推进产业化进程。 3.积极主动服务。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重点,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积极做好规划制订、政策宣传、信息服务、典型示范、科技推广等方面服务。加强调研,及时总结、推广各类创造性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做到统一调配,统一采购,统一销售,集中服务,做到经验交流、技术共享、合作共赢。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让企业轻松创业,让产业飞速发展。 |